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运用民事法律来保护公民名誉权,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就侵犯公民名誉权的民事责任,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名誉权的内容名誉,就是人们常说的“名声”。它是公民、法人根据自己的行为和工作表现所获得的有关素质、才干和品德等方面的社会评价,是公民和法人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标尺。这种社会评价不受侵害的权利,就是名誉权。公民的名誉权是人格权的一种,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的名誉”,这是我国首次以法律的形式对公民名誉权予以的确认。下面,笔者拟根据上述法律精神,结合司法实践,对公民名誉权诸问题进行若干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并就教于方家。一、作为一个完整的名誉权,不应仅仅包括名誉,还应当包括名誉感名誉,就是社会上一般人对某个公民的品格、声望、信誉、才能等方面的评价。这是一种社会评价。这种社会评价直接关系到公民个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尊严;关系到他人对公民个人的信任程度;关系到公民个人民事权利和其他权利的取得等。它是公民得到社会承认和尊  相似文献   

3.
人身权是重要的一类民事权利。人身权的客体不是民事主体的身体、人格或身份关系之对方当事人,而是民事主体应享有的身体利益、人格利益及身份利益。人身权保护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名誉权的认定和保护,名誉权的侵害行为包含了多方面复杂内容。民事主体的自由权和隐私权是主体价值于现代民法中的宏扬和体现,我国民事法律应当尽快将民事主体之自由利益、隐私或秘密利益单独罗列为人身权利项加以特别注重和保护  相似文献   

4.
公民、法人在现实社会享有名誉权,在网络空间同样享有名誉权。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原因,各国在对互联网内容的管制方面实行不同的措施。在我国,对名誉权的法律保护起步较晚,有关名誉权的保护散见于宪法、刑法、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就此所做的司法解释之中。解决网络名誉侵权纠纷,既要考虑事前预防,又要考虑事后补救,事前的预防胜于事后的补救。  相似文献   

5.
论死者名誉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的名誉权在其死亡后仍然应该受法律保护,这与民法学界的主流观点相左。目前民法学界影响比较大的是法益说。对此,本文从两个方面对承认死者名誉权进行了论证:一是指出了法益说的不足,二是论证了名誉权可以延续的原因及条件。法益说立论的基本依据有二:一是任何民事权利都因民事权利能力的丧失而消灭,二是保护死者名誉是出于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需要。第一点已为著作权法关于著作人身权的规定所推翻,第二点又与民法通则第2条关于民法调整范围的规定不相符。著作权法关于著作人身权的规定为解决死者名誉权问题提供了参考。在客体、侵害对象、权利性质、功能、作用等方面,名誉权与著作人身权极为相似,这就为公民死亡之后其名誉权的继续存在提供了可能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保护公民的名誉权 ,依法维护公民的名誉权 ,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对于侵犯公民名誉权和其它人身权的行为应依法制裁。文章强调 ,在充分保障公民言论权时 ,要尽量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  相似文献   

7.
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是著作权法中的两种人身权,同归作者享有.但因出版者也享有一定的"修改权",或因修改权的不当行使,而侵害保护作品完整权.我国《著作权法》暂无对侵害人身权赔偿的明确规定,当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受到侵害时,在著作权司法实践中又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修改权与保护作品完整权之间,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与另外两种人身权--发表权和署名权之间,以及人身权与财产权之间的种种关系,以寻求对人身权赔偿的立法依据.  相似文献   

8.
新闻自由是民主、法治的题中之义,许多新闻官司实际上是新闻自由和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名誉权的冲突。名誉权和新闻自由均是公民重要的权利或自由,都不可缺少,两者存有一致、协调的地方,但也存在着相互冲突、矛盾之处,衡平新闻自由与名誉权的冲突,全面地保障新闻自由和公民、法人的名誉权,是一个已经不能再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有关起诉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或其他公民和法人侵害名誉权的案件越来越多。从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概念出发,结合新闻实务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对新闻侵害名誉权的各种表现的简述,重点探讨如何预防新闻侵害名誉权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著作权法>的解读表明,法人不仅享有著作人身权,而且具有多种取得方式.国外主要著作权法虽缺少类似的明文规定,但实质上对法人享有著作人身权同样持肯定的态度.在法人著作人身权问题上,我国<著作权法>与国外主要立法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只是在立法思维方式上存在着某些差异.为了完善法人著作人身权制度,我国<著作权法>还应从著作人身权的可转让性、法人作者和职务作品的成立条件、职务作品中作者与法人的利益平衡等方面进行适当完善.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有关起诉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或其他公民和法人侵害名誉权的案件越来越多。从新闻侵害名誉权的概念出发,结合新闻实务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对新闻侵害名誉权的各种表现的简述,重点探讨如何预防新闻侵害名誉权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揭露性批评性报道中名誉侵权居多,从法理学角度阐明此类报道中名誉侵权客体为特定公民或法人的名誉权,并提出处理新闻自由与名誉权保护的三原则,客观方面结合个案从侵权行为、侵权损害事实以及二者关系进行分析,主体方面将责任主体细化为新闻机构、新闻记者和消息源加以研究,主观方面剖析故意、过失名誉侵权两种不同情形并指出侵权行为人的注意义务,以此从理论上廓清揭露性批评性报道中名誉侵权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3.
名誉权属于人身权范畴。我国《民法通则》第五章第四节对人身权作了专节规定,其中也规定了名誉权。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名誉权属于人格权的一种。本文主要讨论名誉和名誉权的性质和法律特征。一、名誉的性质和特征名誉,从字义上讲,是指个人或者集团的名声。《民法通则》没有给名誉下定义。关于名誉的概念,说法甚多。限于水平,本文不打算给名誉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名誉,通常认为是一定社会中对特定的个人或者社会组织的社会评价。名誉的性质是:1、对个人或社会组织的社会评价,体现了名誉的根本性质;2、名誉与人身不可分离,与…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社会中利益多元化的群体对于名誉权和言论自由的理解和需求是不同的.网络中发表的言论时常伴随着对他人名誉权的侵犯,网络言论包括在互联网中陈述事实与发表观点.为减少网络言论对他人名誉权可能造成的侵害,网络言论自由应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司法实践在规制此种冲突时,应该遵循利益平衡的原则,在民法没有对言论自由做出规定的当下,应按照宪法关于保护言论自由的精神,平衡网络言论自由和网络名誉权的关系.在具体个案认定时,应区分"事实陈述"与"意见表达",给予网络言论不同的自由程度;此外,对于网络名誉侵权主体和网络名誉被侵权人,应根据两种主体的身份特征、 身份属性对自然人和法人、 公众人物与普通大众、 专业者和非专业者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5.
人格尊严,是一个人作为人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和应受到他人或社会最起码的尊重,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加强和完善民法对人格尊严权的保护是减少冲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协调的保证,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当前大量侵害人格尊严权案件发生,民事主体的人格利益得不到充分的保护,建议在未来民法典中应将人格尊严权独立为一种具体人格权,进一步明确人格尊严权的内容和范围,并完善人格尊严权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法通则第120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清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法人的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适用前款规定。”这一民事立法,确立了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制度,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的价值的认识和尊重,其作用和意义在司法实践中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法中人格权制度的建立使得民事主体充分享有人格尊严,自然人的民事权利始于出生,终于死亡,因此,在自然人死亡后,就不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不再享有民事权利。这就意味着死者并不享有民事权利,但这并不能否认死者的某些人格利益仍然要受到法律的保护。从学界观点及司法实践来看,自然人死亡后其名誉、姓名、隐私等人格利益仍然不受非法侵害。本文从与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相关的概念出发,指明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必要性;对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理论基础、法律依据等进行分析;提出了死者人格利益保护的范围及归属,明确了侵害死者人格利益行为的认定及责任承担;最终对死者人格利益的民法保护进行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正> 我国《民法通则》对公民和法人的人身权赋予相当重要的地位,在“民事权利”的第五章中,设有专门一节对人身权作了规定,显示了我国《民法通则》中的一个重要特点。(一) 人身权制度由来已久。早在罗马法中就有人法,但当时主要是保护奴隶主阶级的人身权。在封建社会里,农民依附在地主的土地上,法律保护的是封建地主的人身特权,维护农民对封建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对人身权的保护,主要是借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侵害公民名誉权的构成要件提出了新的观点,对侵害公民名誉权构成要件是否应具备“确有名誉权受到损害的后果”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法律思考,对侵害公民名誉权的情形和承担民事责任方式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侵害公民名誉权的构成要件提出了新的观点,对侵害公民名誉权构成要件是否应具备“确有名誉权受到损害的后果”提出了质疑并进行了法律思考,对侵害公民名誉权的情形和承担民事责任方式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