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事记讲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宋代重要史籍《大事记讲义》的书名、作者、体例,对该书的思想倾向和价值作了初步探讨,认为该书应列为宋代基本史料之一。  相似文献   

2.
大事记     
《福建社科情报》2008,(4):F0003-F0004
6-7月份大事记 1日《联合报》报道,“行政院研考会”公布马英九上台后两岸政策民调,81%的民众支持马英九“不统、不独、不武”理念,64.7%赞成大陆观光客赴台,74%赞成“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尽早恢复两岸协商”。  相似文献   

3.
方志大事记,一般20年左右,首轮修志长达几百年、几千年,一年最多10多条;年鉴大事记一般一年一鉴,少的150多条,多的600多条。拙作主要探索年鉴大事记的编写,与年鉴同仁们商讨。  相似文献   

4.
大事记是年鉴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大事记是一部年鉴的窗口,通过它可以透视整部年鉴所反映信息的脉络。近年来,年鉴同仁对大事记的编写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大事记收录范围、标准进行了有效的规范,但不少年鉴对大事记的重要性、完整性、准确性的认识和把  相似文献   

5.
苏桂宁 《江汉论坛》2006,4(1):114-116
90年前陈独秀等创办《青年杂志》的时候,虽然一点也不缺少呼唤祖国和民族青春的抱负与热忱,但他们绝对没有想到《新青年》会有如此巨大的历史影响和文化价值:它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化和文学的伟大传统。这一传统中包含的诸如民主和科学思想在内的现代精神将仍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念支撑点,这一传统中包含的白话文正宗的运作不仅影响到现代以来中国文化和文学的面貌,而且影响并决定了几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转型。基于这样的认识,北京大学中文系和暨南大学现代文学研究中心在去年联合主办了以"《新青年》与中国新文学"为主题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高层论坛。本栏目推出的便是论坛论文中的4篇。杨剑龙教授从《新青年》的封面与插图探讨《新青年》的文化意韵,固然别致新颖;李怡教授论述《新青年》中国家主义批判与个人主义倡立之间的关系,也是发人之所未发;赵学勇教授等的文章分析《新青年》思想文化的创世纪意义;苏桂宁博士论述钱玄同"汉字革命"的系列主张,都从不同的方面具体论析了《新青年》的历史价值,俱是见功夫、有己见的文字,相信读者读后能够继续保持这样的兴趣。  相似文献   

6.
李青果 《学术论坛》2007,(10):144-148
1915~1916年《新青年》对中国文学变革的反复摸索实在值得大书一笔.在此阶段,《新青年》通过"提出问题,有意引导"的方式,办了3件大事(1)以"主义"命名文学,探索文学的范式转型和功能创新;(2)通过发表译著,介绍西方近代文学,纯化文学启蒙意识;(3)借助"通信"栏目的反复讨论,推动文学的"形式革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一开始就以发布新思想为宗旨的《新青年》终不以经营文学为本事,过分强调"朴实无华"的文学发挥思想启蒙的作用,而不重视"精深伟大"文学的创作,限制了《新青年》的文学视野.  相似文献   

7.
作者从方志《大事记》的渊源、特殊作用和志体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认为不论是《军事志》还是其他各种《专业志》,总体上都应遵循方志的普遍规律、一般要求和基本体例。主张凡属方志,《大事记》均应位列志首。并对将《大事记》位于《概述》和正文之间的做法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8.
胡适对于现代中国国民意识的塑造居功至伟.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之劣根的批判和反省,胡适认为只有"推到重来"才能塑造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国民.胡适在"文学革命"中,主张用"新国语"来实现国民思想的改造;他还强调,独立和理性是最为重要的国民意识;在他看来,塑造新的国民意识,科学精神既是目的,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另外,他还特别提出平等对待女性,甚至认为女性可以成为现代国民的先锋.  相似文献   

9.
“大事记”在年鉴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是全书的“纲”。它将上一年度中发生的大事、要事、新事按时间顺序加以简要记载,使读者对年鉴的整体内容有全面而概括的了解,具有独特的提示性和便览性的作用。如何把握好各项收录标准,做到大事突出,要事不漏,一般来说,须做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地方志书设大事记,编年纪月,创始于宋代,其主要作用是“统建制沿革”,后世仿行渐多,且扩展至重大政事等领域,并有所发展。大事记是修志编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年鉴中的大事记可以放在不同的位置,根据印制和使用方式不同,可独立成篇,也可作为其他条目的内容或附录。  相似文献   

11.
“大事记”是以时间为顺序,记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机关在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事情)的一种应用文体。地方综合年鉴“大事记”承载着编纂历史的重要资料,查证事件的简要途径,了解地情的客观依据的重任。因为,特定地区的“大事记”是该地区发展轨迹的简单记录和查证历史的钥匙,具有索引作用。先查“大事记”,再结合其他资料,能全面、准确、快捷地了解历史原貌。“大事记”所记载的事情,基本上是影响较大,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大事、要事、特事、新事,可客观、真实地反映一个地方在一定时期内的历史概貌。使用者在规划工作…  相似文献   

12.
历史研究所上海史编写组为了编写上海史,首先着手写一部一八四○——一九四九共一百零九年的《上海历史大事记》,作为编写上海史的纲要。本刊上期发表的《五四运动在上海》——一九一九年大事记,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今后将这部大事记分年陆续发表,以征求意见。  相似文献   

13.
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即重视"女子问题",讨论却难以展开。2卷1号刊出"新青年记者启事",以《女子问题》专栏向女性征稿,所发文章几乎相一致把现代女性定位于"贤妻良母"。《新青年》进入北京大学后,"贞操问题"有如疾风暴雨式的讨论,触及了妇女更为根本的境遇及其文化根源,提出女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胡适执编的6卷4号,在与质疑破"贞操道德"之声的商榷中加强了"立人"之旨归。历时四年一波三折的"女子问题"讨论的付诸实践,重要成果之一是"她"字的创造。  相似文献   

14.
张宝明 《中州学刊》2006,(3):203-206
以1919年为时间中介,以人道主义思潮为思想中介,“新青年派”知识群体完成了从个人意识到社会意识的转变,经历了由整合西方思潮到剥离其价值趋向的过程。从对西方国家诸如德国、法国、英国、美国等欧美国家一股脑地“新”潮膜拜到归依俄罗斯的新文明、新精神、新理想,作为新文化元典的《新青年》重整并引领了一个时代现代性的思想发展方向。在个人主义、人道主义、社会主义的颉颃中,虽然潜存着启蒙的冒险,但我们却能从中充分领略到知识分子尤其是一代启蒙知识分子在20世纪中国现代性演进过程中的晴雨表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一、大事记是史志的传统体例大事记是指纵向记述事件的表现形式,即用简要的语言将一年内或数年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依时间顺序纵向编排起来的一种文体。大事记最早起源于史书。而且它是史书重要的体例之一。近现代以来,它又从史书母体中分裂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史料工具书。各  相似文献   

16.
《新青年》的自我定位在文化而不在政治。它与青年探讨修身治国之道,帮助他们实现思想解放和人格独立;它致力于介绍外来新知,帮助青年从全人类的先进文明中汲取营养;它致力于传播现代政治哲学和民主共和的国家法理,帮助青年认识个人与国家的新型关系;它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学和旧艺术,帮助青年冲破专制制度所造就的文化传统;它所推行的是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而不包括政治革命。《新青年》在思想文化领域发动革命的初衷,是使国民成为真正的现代公民,使国家成为真正的名副其实的民主共和国,实际上是在为已经完成的政治革命进行补课。直到五四运动发生,《新青年》的这一初衷并未改变。对当时的国家体制而言,《新青年》不是革命派,而是补天派。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青年》所进行的文化革命,说到底是为了保卫和巩固民主共和。  相似文献   

17.
大事记     
《福建社科情报》2008,(3):F0003-F0004
4月份 3日 《联合报》报道,台湾邮政工会理事长称,“台邮”“正名”以来不断遭到外界批评,因此多名董事将在6月提案重挂“中华邮政”招牌。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新文化倡导期间,足以代表"科学话语"的是中国科学社及其《科学》月刊,但该刊主持者之一任鸿隽是以文学革命"反对者"的面孔出现的,《科学》在话语层面与《新青年》相对立。与《科学》的"科学话语"的对立显然不利于偏重"人文话语"的《新青年》的新文化倡导,如把"灵学"视为"迷信",而与"科学"相对立。改变《新青年》与《科学》之间话语隔阂的,是1917年出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而真正实现"人文话语"与"科学话语"相联系的是胡适。但是,对于五四新文化倡导而言,实现"科学"与"人文"之统一与融合,仍然是一个远没有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大事记,是地方综合年鉴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年鉴最容易入门的部分,而同时又是最不容易把握和写好的部分。笔者根据实践中的一些体会,综合前人这方面有关的经验和理论,现整理出来,以求同仁赐教。  相似文献   

20.
1917年2月成立的国语研究会明确提出以"白话文体"取代"文言",与此同时,《新青年》发动了一场"白话文运动",二者相一致有进化论历史观和"言文一致"要求,"国语运动"立足于语言的"工具层面",《新青年》则主要从语言的"思想层面"出发,二者尚各行其事,两不搭界。改变这一疏离局面的,是身兼北大校长和国语研究会会长的蔡元培,而有1919年的"国语统一筹备会"的建立,"国语运动"与"白话文运动""遂呈双潮合一之观"。1923年《新学制国语教科书》收入鲁迅的《故乡》,是二者深入结合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