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回顾中国乡村治理的历史可以发现,乡村精英群体的比较优势并非纯粹主体性的,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使之具有这种比较优势的赋权机制。传统社会的系统性赋权,使这一群体构成多元,治理功能强大;近代社会传统的赋权机制处于解构与重构过程中,使之呈现出混杂式的群体样态,其中经济精英治理功能凸显而政治精英式微;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单一的政治赋权机制使无产阶级政治精英成为主导,乡村治理呈现出典型的统治与管理特征;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新型复合式精英群体重又出现,并承担了系统的乡村治理功能;新时代承袭了上一阶段的赋权机制,“新乡贤”的政策话语为精英群体打造注入了动力,其治理功能处于新的建构之中。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如欲充分发挥乡村精英的治理功能,优化当前精英赋权机制应成为一个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2.
3.
自古及今,游戏对儿童的生活和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作为一种文化媒介,所具备的功能主要包括承载功能、教化功能和娱乐功能等。而儿童游戏的物质形态则是指建立在游戏的物质基础上的表现形态,主要体现为玩具形态、技艺和规则形态及场地形态等。同时,儿童游戏作为农耕文化传承链条的重要一环,内中蕴涵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承历程中具有独特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5.
谢元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0(3):38-42
农村基层组织不仅是农民个体融入农村社会治理过程最重要的平台,也是其参与国家事务的微观组织载体。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治理所面临的挑战意味着仅依赖政府垄断和强制特性进行的公共管理模式必须向依靠多元利益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公共治理模式转变。当前,作为农村公共治理重要载体的农村基层组织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功能发挥不够、不当的情况。为此,农村社会建设必须更加突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其他基层组织的合力作用,积极用好乡村外部力量的协同功能,借助于现代网络化技术手段提升治理能力,为农村基层组织功能充分发挥提供政治、体制及技术的支撑。 相似文献
6.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8-33
当前行政乱作为现象趋于减少,而相对隐性的行政不作为现象有抬头之势,影响了政令畅通,造成了社会危害。行政不作为的表现形态主要有迟延履行法定职责、未全面履行法定职责、对申请不予答复或逾期答复、对行政相对人申请要求作为不到位或拒绝履行、不按约定履行行政契约或行政承诺中的行政义务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应科学设置政府职权职责、尽快制定行政程序法典、完善对行政不作为的诉讼救济制度、完善行政执法管理制度、强化政府执法人员的依法履职意识、完善监督制度等,以期达到预防与遏制行政不作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陈倩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04-108
现阶段,我国对传统聚落和民居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然在研究内容和方法论等方面存在着缺憾和不足。关于传统聚落形态形成机制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也没有现成的研究范式可以套用。文章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结合地域、民族、文化、历史、经济等特征,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数理统计分析、城市形态学、历史学、案例研究、对比研究等方法,最终建立了以"传统聚落"为载体,以"空间形态"为核心,以"形成机制"为主线的聚落研究方法,从而指导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8.
关兴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4-6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深入推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农村的民间组织发展很快。从乡村治理的视角看,作为农村公民社会载体的民间组织在农村社区治理和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政治功能,这主要体现在推动中国的政治民主建设、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维护农村社会秩序与稳定、弥补政府的“缺位”以及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10.
颜语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2):46-55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高等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核心领域,研究党领导高等教育治理的形态,可从治理概念的界定厘清研究的边界,从治理形态的分类归纳治理的表现形式,从治理的实践分析治理的要素与机制。高等教育治理形态在瞄准既定目标的过程中实现制度架构的选择和过程的优化。在党领导高等教育治理的实践中,以“人的全面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办学理念,实践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学院治理、学生参与、外部关系六大治理举措,引领治理参与主体共同实现“善治”,推动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罗心欲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491-496
文化与治理是研究乡村振兴的两个重要维度。乡村文化与社会治理的现实困境,形成乡村衰败的时代镜像,使乡村振兴成为当务之急。基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需求,必须高度关注传统文化与乡村治理的辩证关系、耦合机制及其联动实践,建构并凸显乡村治理的文化使命,充分激发传统文化多方面的乡村治理功能。围绕传统文化与乡村治理的互嵌和相融,作出适应性实践探索和文化应激反应,才能营造适宜、良好的人文环境和秩序状态,筑牢乡村振兴根柢。 相似文献
12.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领导力量。它具有政治引领、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等多种功能,各个功能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共同推进农村各项工作。当前乡村治理过程中,由于组织涣散、工作方式老旧、覆盖力有限并且与其他治理组织间关系不协调等原因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受到限制。因此,可以从加强制度管理、优化组织结构、创新服务方式、理顺各类关系等方面出发,助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功能建设与发挥,进而更好地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公司治理实证研究一直是现代企业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然而,由于实证研究方法上的欠缺。公司治理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始终未能取得一致的研究结论。对公司治理实证研究中存在的非均衡观和均衡观两种方法论进行了论述,指出非均衡观研究方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实证研究中应该用均衡观作为指导。并且对均衡观下的国内外相关实证研究结论进行总结,进一步指出均衡观方法论在公司治理实证研究和政策制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各个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乡村宗族的复兴,农户宗族和乡村自治的关系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本文从农村宗族功能历史演变的角度,分析了在20世纪初和改革开放之后宗族在乡村治理中的沟通功能、经济功能、组织功能、协调功能、教育功能、文化功能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李祖佩梁琦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3-25
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构建既要遵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和规范要求,又要立足转型期农村基层治理的复杂现实,聚焦问题,提出契合当前农村基层治理实际的现代化方案。而资源以及基于资源的利益博弈,构成审视农村基层治理体制机制的重要变量。基于此,在广泛田野调查基础上,以资源形态为切入点,分析不同资源形态下“富人”“狠人”“能人”和“老好人”等村治精英的治理逻辑。在理清不同村治精英主导下农村基层治理所涵盖的治理结构、治理规则和治理秩序等层面的基本表现基础上,分析各个层面与民主化、法治化和制度化等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要求之间的张力及其生成机制。最后,本文从农村基层治理各利益主体权利义务关系平衡、必要的农村治理空间和社区性规则培植以及村庄社会公共性构建等方面,提出实现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6.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7)
平台化是互联网发展的重大趋势,对企业商业模式、社会关系与政府对互联网的治理模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法律模式在对互联网平台规制中存在明显不适,从监管义务到侵权责任都无法进行合理分配。设计互联网平台治理规范并不能依赖现有法律规则,而应该在继承现有法律规范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充分观察互联网平台对社会组织形态变革产生的重大影响,根据互联网形式下出现的新型社会关系针对性地创造出互联网平台治理的有效规则,使得从使用者、平台、第三方和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责任共担,建构平台治理的良性生态 相似文献
17.
陈华洲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9,22(3):111-114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就其本性而言,是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开发和利用,并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目的服务的,因而也就产生了功能和效应问题。主要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功能的多种表现形态,即基础性功能、拓展性功能、元功能、本功能、构功能。 相似文献
18.
陈华洲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3)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就其本性而言,是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所开发和利用,并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目的服务的,因而也就产生了功能和效应问题.主要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功能的多种表现形态,即基础性功能、拓展性功能、元功能、本功能、构功能. 相似文献
19.
"集权的简约治理"是我国帝制时代形成并长期维持的基层治理模式。晚清以来,随着乡村社会自身的变迁与国家政权建设的推进,"简约治理"模式逐渐被国家制度的设计者所摒弃,由此成为历史遗产。现阶段,国家政权在权力下沉过程中全方位介入乡村社会的治理,形成"高度中央集权-高度基层渗透"的治理模式。在取得良好的治理效能的同时,这一模式也蕴含着一定的治理风险。要强调乡村治理的弹性空间和灵活性,就应该看到"简约治理"这一传统在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补充性价值。 相似文献
20.
欧阳询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3):36-40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思潮,文化虚无主义滥觞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当时只有传统文化虚无主义这一种形态。而新时代的文化虚无主义,又发展出了革命文化虚无主义与社会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两种新形态。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虚无主义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危害,如消解中国价值、腐蚀中国精神、削弱中国力量等。因此,必须统筹谋划、整体推进新时代文化虚无主义的治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