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思维的科学是培养人才的科学 ,为此 ,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加强思维科学理论的学习 ,应用思维理论去指导思维活动 ,进而提高学生思维素质。数学美感思维是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思维方式。本文从数学美的概念、数学美感思维的结构和引发机制等方面探讨数学美感思维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朱益民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本文通过对证券投资中的经验思维和反经验思维的产生、形成、作用,以及这两种思维之间的相互转化的论述,其目的是为了在证券投资活动中运用好经验思维与反经验思维。 相似文献
3.
洪昆辉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9(5):14-18
本文提出了思维和智能的操作性定义 ,描述了智能的进化及类型和等级 ,论述了人类思维的信息本质及思维与智能的关系 ,为人们理解思维研究与人造系统的智能 (机器人工智能 )研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袁振保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美感是否就是形象思维?美感的规律是否就是形象思维的规律?美感能等同于形象思维吗?李泽厚说是肯定的。在李泽厚的美论里,他总是用美感来说明形象思维。他在《形象思维续谈》一文中,谈了一大堆美感的因素和规律,然后说:“这里所以讲一大堆美感,是为了说明形象思维... 相似文献
5.
邓家林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美感是人对美的事物的审美感受,它是包括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的复杂、交错活动的动力总合结构,是它们合规律性的自由运动.美是自由的形式,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审美作为与这种自由形式对应的心理结构是感性和理性的交融统一,它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物,亦即人类的理性积淀保存在感性个体之中的历史成果.文学艺术是艺术家美感的物化形态,是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的集中反映.一切艺术创造,都必须经由艺术家的主观审美心理、生理总合运动这个中介,再借助各种物质材料,把他对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审美感受表现出来.因此,文学艺术创造就同艺术家的美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美感具有哪些特点呢?美感在艺术创造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以及艺术对美感又有什么反作用?本文试图从这三个方面谈谈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7.
温靖邦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9,(6)
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美感,这没有争论.但不同的阶级有没有共同美感呢?建国十七年来的几次讨论,未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到了"四人帮"专权的年月,这更成了一个禁区,无人敢稍所涉及.受"四人帮"教条主义影响的人,喜欢用鲁迅关于北京检煤渣的老妇与美国的煤油大王对兰花的不同感觉和焦大的"不爱林妹妹",来证明不同的阶级完全不能具有共同美感.这是曲解,是完全站不住脚的.鲁迅的意思显然是指检煤渣的老妇为生计所扰,焦大为贾府的颓势所忧,没有闲情逸致顾及欣赏客观事物的美.这丝毫也不能说明她和他会以美为丑,认为兰花、林妹妹是丑不可观的.对此,马克思曾在《私有制和共产主义》一文里作过精辟的解释,他写道:"非常操心的穷困的人对最美好的戏剧没有感觉;矿物贩卖者只看到(矿物底)商业的价值,但不看矿物底美丽和特有的本性."这些活的意思,主要是在 相似文献
8.
吴晖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1)
并列(parallelism)是英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从文体学的观点看,并列是突出(foregrounding)的主要表现之一。并列以极度规则的语言特征而形成突出,把语音、词汇和句式的选择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并有意地呈现某种并列或重复。 相似文献
9.
陈军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3)
冲动是生命的本能,是生命的内驱力,是一种宝贵的潜质,它驱策人类永远追求和创造。生命是各种目的总和,它以各种方式印证自己存在的真实意义,并顽强表现自己。人的本质是感性,它具体而多元。美感与创造具有天然的联系,美感是创造的动因,也是美感的投射。在美的王国中,审美主体能摆脱一切关系网的束缚,进入“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0.
杨红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3):123-124
音乐欣赏是一种具有审美属性的音乐行为,而音乐美感则是音乐行为中的审美心理。音乐欣赏不仅要有音乐美感的获得,而且还可以培养音乐美感的能力;音乐美感不仅依存于音乐欣赏,而且也是音乐欣赏的本质力量。二者概念不同,但内涵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经验思维创新活动是指直接统一于主体某种特定的实践行为活动而进行的具有一定创新程度并带有主体行为经验特征的较低级的思维活动形态。它之所以具有创新功能,是由其思维的实践活动基础、思维活动结构自身的创造机制及其所反映的客观内容所规定的。经验思维的创新活动具有实践行为性、自发性与自由性、简单性与经验习惯性以及有限性或局限性等思维活动特性。肯定和深入研究思维创新的经验思维活动形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夏永庚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76-81
课程美感经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复杂而丰富的审美体验,是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格物致知这一古典思想,在格物的对象和方法方面都表现出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相融合的特质,格物致知既是获得知识、发展品性的过程,也是生成美感经验的过程。在课程教学中,要坚持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求真与向善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游戏于万物之间、人事之间、书籍之间,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3.
房伟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2):111-115
作为法官裁决的思维方式,逻辑思维偏于僵硬、呆板,不能使司法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和客观情况。因此,在坚持以司法三段论为裁判的框架形式前提下,法官在寻找大前提、确定小前提、大小前提之间的连接等各阶段,都需要借助经验思维。逻辑思维和经验思维的共同作用,始能达成司法正义。 相似文献
14.
胡兴德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文学作品是艺术创作,是作者极其复杂的艺术构思和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晶,是用特殊的艺术手法写成的。文学家们的创作离不开审美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创作本身就是美的形成过程。文学作品主要是写入的,它必须从感情上打动读者的心,凭艺术形象感染读者。好的作品引入入胜,扣人心弦。作品给读者的美感享受越多,就越成功。因此可以说,美感是文学艺术的重要条件。文学翻译如不能体现文学作品的这种本质特征,就不成其为文学翻译。茅盾在1954年全国文学翻译会议上《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的 相似文献
15.
赵杨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美感之于人生,并非只有提升的一面,它还能对人产生诱惑与奴役,这实质上是美感对人的一种异化。美感能够诱使人脱离生存的本真状态,不是由内而外的体认现实,而是由外而内的从自己的美感期待出发来扭曲和虚构现实,以求处于一种激情状态。 相似文献
16.
毛萍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4)
美感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动物不可能具有这种心理现象。人不但有对自已周围客观世界的意识,而且有对自已本身的意识,即人的自我意识,这是人之所以具有美感的主体原因。那么,人的自我意识与美感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17.
18.
审美信息沟通与美感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兴东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Z2)
信息、信息化的发展正充斥并改变着整个社会的进程 ,而作为这整个社会发展的一部分的当代美学 ,也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信息化”变革。审美过程中的审美信息沟通 ,是一个关涉美感生成与信息传输、整合、创造的相互关系的问题。本文试从审美信息的传输以及沟通方面联系到美感的特殊性 ,力求对审美活动当中主客体的双向交互沟通活动得到一个新的阐释和说明。 相似文献
19.
赵杨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2):7-8
美感之于人生,并非只有提升的一面,它还能对人产生诱惑与奴役,这实质上是美感对人的一种异化。美感能够诱使人脱离生存的本真状态,不是由内而外的体认现实,而是由外而内的从自己的美感期待出发来扭曲和虚构现实,以求处于一种激情状态。 相似文献
20.
屠文淑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21(6):107-110
美感享受是人对客观审美对象从感性升跃到理性的愉悦体验,达到的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自古至今,对美感与心灵互动关系的追寻与探索,不仅仅是哲人、诗人的话题,更是人类对高级精神文化境界的求索。特别在科技与经济比翼发展的当代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社会竞争等内外压力,使人的心理负荷加重。提升人的美感情趣,发挥对美的把握与领悟能力,以便从各种形式美中寻求心理抚慰,舒缓压力,消解负面情感情绪,应该是一种科学、积极、有效的心理调整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