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937年,日寇侵占北京后,齐白石毅然辞去北平艺专的职务,宁愿在家过着清苦的生活,不愿为敌伪政权服务。一天上午,两个日寇带着一个翻译,来到齐白石的寓所,以买画为名,妄图诱使他到日本去定居加入日本国籍。齐白石一听,火冒三丈,愤怒地说:“我是中国人,不去日本,你们要齐璜(齐白石的  相似文献   

2.
正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老人一生最有名的画要数《蛙声十里出山泉》,自一九五一年问世以来,此画属于老舍家已过去了整整六十二年。今年,经过四位子女的一致同意,决定拿出来献给国家,让它成为公众的财产,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馆保管。此决定一出,不少人都认为,存放地点的地位有点"小",应该给国家博物馆或是中国美术馆。其实,说来话长,这里面有许多故事。  相似文献   

3.
财产公证     
她有些小性,总觉得丈夫对她不够好,而她的收入又比他高出很多,一旦他负心,自己未免太吃亏了。于是便常有意无意地试探他:"如果有一天咱们离婚了,你是不是会把财产都给我?""那怎么行?你又不是我的人了。"丈夫总是笑着逗她。一天晚上,他们闹了别扭,她很严肃地重新提出了这个问题,丈夫也很严肃地说:"我不知道。因为我从没想过这个问题。我一心一意想的就是和你过日子。如果你对我们的婚姻实在缺乏信心,我们可以补做一个财产公证。"  相似文献   

4.
我常以"大海之子"自居,以"大海是我故乡"而自豪。这是因为,我的艺术气质受益于大海,我的创新胆略受惠于大海。最近一些年,发现我的学生王晨光也以大海为母题,以海浪为基本语言符号,在画大海方面来势如潮,海浪成为了他歌唱的舞台。他画大海也是因为他生长在荣成的海滨,耳濡目染,他画大海是在画大海的回声,  相似文献   

5.
"我似乎发现了生活以外的世界……"蓝天、白云、绿草地、红太阳……色彩绚丽的景色象一幅幅油画在我眼前掠过.登上火车,我和剑剑——两位北京大学的学生赴藏的社会实践活动便开始了.青海民族学院是西宁市内古典和民族风味最浓的建筑之一.我们很容易在附近找到了扎西家.开门的是一位高个中年男子,一张当地人特有的黧黑色的脸孔,消瘦中带着刚毅,和蔼而又有点威严.他就是扎西.听说我们是他儿子拉加的朋友,他很热情地接待了我  相似文献   

6.
经过反复考虑,我决定去采访画家余武章同志。余武章这个线索,是我在广西轻工局了解到的。他们说,余武章是苗族,教授,擅长工艺美术。特别使我感兴趣的,是说他画了几百幅少数民族的服装。  相似文献   

7.
播种与收获     
在遥远的沙漠中有一片绿洲,一位老人跪在地上,拿着铁锹在挖沙土。一个旅人经过绿洲,停下来给骆驼饮水。他看到满头大汗的老人,便上前打了声招呼:"你好呀,大爷。""你好",老人回答的同时并没有停止干活。旅人问道:"这么热的天,你在这里挖什么呢?""我在播种",老人说。"你要在这里种什么?""种椰枣",老人答道。"椰枣?!"旅人惊讶地说,那副  相似文献   

8.
郑板桥在潍县当县令的时候,查处了一个叫做李卿的恶霸。李卿的父亲李君,是当朝的刑部大官,他听说此事后,立即找郑板桥说情。李君来到郑板桥的家里,只见旁边的几案上放着文房四宝,于是他眼珠子一转,心中有了主意,对郑板桥说:"郑兄,你我题诗作画以助雅兴,如何?"郑板桥爽快地说道:"李大人请便!"李君也不客气,当即上前拿起笔,就在纸上画了一片尖尖竹笋,上面飞着一只乌鸦。郑板桥上前见了,也不搭话,就挥笔画了一丛细长的兰草,中间还有只蜜峰飞舞。李君画完后,笑眯眯地对郑板桥说:"郑兄,我这可有名堂,叫做‘竹笋似枪,乌鸦真敢尖上立’。"郑板桥微微一笑,说道:"李大人,我这也有名堂,这叫做‘兰叶如剑,黄蜂偏向刃中行’!"李君听了郑板桥之言,知道来硬的不行,于是就换了  相似文献   

9.
爱画画的吴向必原是全国人大民委副主任.尽管他的画还显得稚嫩,可当200余幅作品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出后,观众感动了,为他的画,也为这画背后的故事. 北京玉兰、川贵碧松,黄河大鲤鱼,民族风情……这些画静静地挂在展厅里,可在观众心里,却是另一番不平静的心境.他们从简介中得知,这些画出自展厅门口那位因患脑血栓、行动不便的老人之手.这是他在病中历经  相似文献   

10.
说原永顺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兼史志办主任、现已退休的彭剑秋收藏有郑培民的一幅手书,我当即决定前去采访。很顺利地在彭老的住所见到了他。寒暄之后,我说明来意,他很高兴,立即从书箱中翻出一个大信封,小心翼翼地从里面抽出几张纸,轻轻的展开后排放在书桌上。我走过去一看,两张是便笺,为钢笔书写;三张题词,为毛笔书写,内容一样:“毕兹卡的思念”。其中两张没有落款,一张落款为:“郑培民,1993.11”。彭老指着那两张便笺说:“一张是彭对喜写给郑培民的秘书张国骥同志的信,一张是张国骥同志在文件处理专用纸上的来电记录。”彭老说,那是1993年为…  相似文献   

11.
顿珠老人是我最挚爱的忘年交。他的一生有两件事是我一辈子也会记得并愿意讲述给朋友听的。第一件就是他作为世界屋脊的守路人,花费了40年的时间,和他的同事一起养护了青藏公路。第二件事就是他作为一位共产党员,用多年的积蓄创办了一所小学。我认识顿珠老人已经有近10年的时间了,10年前,顿珠老人还是西藏交通厅公路管理局青藏公路分局当雄公路段的党支部书记。那时他是天天和路打交道,这个工作只能用一个“苦”字来描绘它的不容易。海拔4000多米,走路都喘的地方,老人和道班的工人们用朴实的心愣是把他们管辖中的路铺得极其平整。和路打了一…  相似文献   

12.
阿里巴大爷     
八月里的一天,我出差到兰新铁路的一个车站,碰到阔别一年多的工人,他们告诉了我阿里巴大爷的故事.……阿里巴大爷还在铁路刚修筑的时候,就常常领着他的小孙子到跌路上来玩,伸手摸摸钢轨、摸摸火车头,高兴地说:"我这辈子能看到火车,真算好福气哩!"自从这里建了车站,他很快就跟站上的工人搞熟了,他爱  相似文献   

13.
我的外公     
熊苏 《民族论坛》2001,(1):43-43
外公今年67岁,他个儿不高,却长着一个可笑的大脑袋。我最喜欢摸他的大头了,因为那上面几乎是寸“草”不生,只有几根稀疏白发可怜巴巴地耷拉在后脑勺。我逗外公玩,问他的头为什么那么大。外公笑眯眯地说:“因为我的脑袋里装满了智慧。”这是一部卡通片里的话,我听了大笑。  外公不是湘西人,他的老家在邵阳。听妈妈说,文革时因为外公在大学里讲了真话,被赶到湘西一个偏远的村子里当医生。那时,村里没有一个人看得起他,外公很痛苦,几次想自杀,但他终于挺过来了。我不明白为什么讲真话也会受到打击,外公很认真地对我说,因为那…  相似文献   

14.
对于一幅画的把握和理解,语言总是苍白和虚弱的。面对邓治平的作品,就有这样一种难堪。你尽可以上天入地高谈阔论一番,可越说,你会觉得越没底气,往往还会觉得离他不是近了,而是愈远。一个画家画到这个份上,我们就有理由尊重他了。  相似文献   

15.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会徽设计者,是位壮族同胞.我寻着这个线索,一探究竟.说来还真险,34岁的壮族工业美术设计师李中杨设计的会徽,差一点就和第四届大运会失之交臂:离征稿截止期只有8天了,他还带着学生在广州实习.在回程的列车上,他才萌发了参与会徽设计的念头,当征稿办公室已堆满了600多份应征稿件的时候,他才开始一摞一摞地查资料,一幅一幅地画草图.有一天他从资料室回家,背着满满塞了7大本参考书的书包,正走得气喘吁吁,想得出神,只听"嘣"的一声,书包带子断  相似文献   

16.
近日在《西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 0 0 0年增刊上看到杨在道、马建治先生的《左江史画研究的重大突破》一文。该文研究的是广西左江花山崖壁画一处四组中的一幅画 (见《广西左江流域崖壁画考察与研究》中的临摹画图五一 )。作者断言该画表现的是《南越列传》中所记述的“婴齐入朝复归”这一历史事件。文章条分缕析地说图中的人像、头饰显示出婴齐的地位 ,说他脚下由小点构成的虚线就是婴齐到长安当人质和后来复归的来往路线。说右边那条由十五个小点构成的是他去长安时走的路程 ,计一万五千余里 (古里 )。当他走到半路 (第八…  相似文献   

17.
每年的4月13日是傣历新年──泼水节。我最早知道这个节日,应是小时记忆中的一幅宣传画:一位扎着头巾的慈祥老人,与身穿民族服装的群众一起笑啊、泼啊,仿佛一个纯真的孩子。后来才知道,画中说的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1961年那艰难的岁月里,在西双版纳,也曾从日理万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态中摆脱出来,做了一回傣族狂欢节日里的普通人。傣族泼水节,也许就因这动人的一幕而名扬全国。 长大以来,足迹一次次踏上原本离我很远的地方。我在不同的地方做着匆匆过客,也到过一回西双版纳。版纳旖旎的热带风光固然令人心怡,但留在…  相似文献   

18.
李苦禅先生不但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艺术大师,而且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积极参加抗日工作。美术界公认"吴昌硕之后有齐白石,齐白石之后有李苦禅"。教堂接头联络抗日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汉奸组织"新民会"想让苦禅先生出来给他们撑撑门面,被严词拒绝。第二天,李苦禅先生辞掉北华美专、北平美术学院的教学职务,决心不在日本  相似文献   

19.
2008年7月1日,盛夏的北京,约好去采访黄铸老人,冒雨出发,却走错了路。打电话询问还真担心88岁高龄的黄老已经久不出门,是否能说清楚路线?告诉了他我在的位置后,黄老马上就和出租车司机沟通清楚,我心中的一块石头也落了地,倒不仅仅是我可以准时到达黄老家,同时也打消了我一直担忧的一件事,就是年事已高的黄老是否能准确回忆  相似文献   

20.
今年81岁的安桂兰老人看上去精神很好,思维清晰,表述流利。在对老人访谈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她和老伴白文成老人相敬如宾,在生活中相处和谐。聊天中,也得知在他们晚年生活中有着很高的"幸福指数"。安桂兰老人告诉我们,以前她们在放牧,因为年岁已高,牧业干不动了。许三湾"开发区"建成以后,从牧业点搬到"开发区",这为老人看病、购物等带来了便利。现在老人每年要接待许多从事田野调查的学者、地方文化工作者和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高校学生。每当我们对她进行访谈时,老人经常面带微笑地说:"我只有知道的给你们说。"言外之意是她既要把资料准确地提供给采访者,同时还要把一些文化事项尽可能完整地表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