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任新建 《科学发展》2016,(12):65-73
中国金融市场开放创新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协同发展的突破口与重点举措有:全面开展以自由贸易账户为基础的资本账户开放, 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先行先试;积极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加快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建设面向国际的金融基础设施和市场体系;加快金融业务和产品创新,推动人民币在岸离岸中心联动发展等.  相似文献   

2.
后危机时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关键是如何抓住中国经济崛起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机遇,在关注全球和中国经济走势、保证国内经济金融稳定的前提下,以构建强大、高效的人民币金融循环枢纽为核心,不断在推动资本项目开放和金融市场深化方面实施突破,以此分步骤、分阶段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和上海全球功能性金融中心两大中国国际金融战略。  相似文献   

3.
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基础条件、空间条件、功能条件以及金融条件的角度出发,全面分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强调上海应该采取优先发展航运服务市场、支持航运金融市场,并利用上海在航运服务与金融市场的领先优势整合长三角的港口资源,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跳跃式发展。  相似文献   

4.
2014年,面对国内外复杂的不确定因素,上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战略,重点聚焦自贸试验区建设,扩大服务业开放,加快制度创新,接轨国际规则,以开放促改革,对内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展望2015年,国际政治博弈将迈入新阶段,世界经济复苏将进入新常态,全球金融市场将呈现新结构,投资贸易谈判将形成新格局,上海要以"可复制、可推广、可辐射"为核心,继续深入推进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效应外溢,努力构筑开放经济新优势,促进开放转型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许学武 《科学发展》2010,(10):99-107
上海的要素市场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为适应上海建设经济中心城市而发展起来的,现已初步形成了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全国市场和地方市场相结合、综合性市场与专业性市场相结合的具有相当水平软硬件设施为基础的要素市场体系,但是在要素市场建设和发展中还存在不平衡、不完善、不到位等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上海若干要素市场发展的现状与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即:上海科技市场要按照构建完整的创新体系的要求,建设全国性的大市场;上海金融市场要按照实现国际金融中心的要求,融入国际性的金融市场体系;上海文化市场要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要求,进一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上海服务市场要按照实施服务经济战略的要求,促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大市场的发展;上海房地产市场要按照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与房地产市场体系建设的要求,在调整中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金融税制存在流转税税负偏高、重复征税和税制建设滞后等方面的问题。上海自贸区可以通过借鉴国际金融税制创新的经验,探索有利于自贸区发展的金融税制:构建公平、合理、确定的金融税制;打造富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税制,以扭转上海自贸区成为国际税收"高地"的不利局面;积极探索"分项不分国"的综合限额抵免法;谨慎对待境外投资所得的税收饶让抵免。  相似文献   

7.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最终要服务的是上海的"四个中心"建设。上海通过制度创新,推动了金融、贸易、航运"三个中心"的建设,但不能说上海的制度创新推动了经济中心的建设,因为金融、贸易、航运都是服务业,把信息技术加进去就是现代服务业;上海要成为"四个中心",还必须通过科技创新发展先进制造业、发展实体经济,而发展实体经济,更要注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绿色经济、平台经济、健康经济,发展智能制造业。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金融税制存在流转税税负偏高、重复征税、税收歧视和税制建设滞后等方面的问题.上海自贸试验区可以通过借鉴国际金融税制创新的经验,探索有利于自贸试验区发展的金融税制:构建公平、合理、确定的金融税制;打造富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税制,以扭转上海自贸试验区成为国际税收“高地”的不利局面;积极探索“分项不分国”的综合限额抵免法;谨慎对待境外投资所得的税收饶让抵免.  相似文献   

9.
金融与航运之间关系是互融、互动和互推关系。金融政策、投资、创新、服务等推动航运发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金融服务领域由环节向整个产业链不断拓宽,手段由传统方式向新方式不断创新,区域由上海向长三角地区不断延伸,政策由限制性向鼓励性不断深化,市场由单一向全面综合不断扩大,机构由"点"向"团"不断集聚。要抓住中央给予上海的先行先试政策和国际航运金融等服务业向上海转移的机遇,创新金融体制机制和金融服务手段,大力发展航运金融、物流金融,着眼于服务整个航运产业链,努力在离岸金融、保险与再保险等领域中有所突破,在提升金融综合服务水平中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转和高端航运服务业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李炜  张健一 《职业》2014,(22):78-79
中国的石油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响应国家"走出去"的号召,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积累,海外油气业务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随着海外投资的不断增加,海外项目人才短缺的情况日益突显。海外人才的筛选及合理利用成为了中资项目海外投资所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南京区域金融中心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锋 《科学发展》2010,(3):38-44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重要的国家战略,中国迫切需要有这一竞争战略高地的支撑。应当坚持从国家战略高度,理解、思考、谋划、引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要强化目标意识和差距意识;二要加强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两个体系建设;三要大力发展投资基金类金融中心;四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改善金融发展环境。南京区域金融中心构建是泛长三角一体化的迫切需要,有着众多的优势条件。应当明确指导思想与指导原则:壮大南京金融体系,做强南京金融机构;建设南京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基地;建立推进南京区域金融中心构建的保障条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南京区域金融中心同在中国长三角和泛长三角地区,区域内各城市都应参与合作共建与联动。上海、南京这两个中心建设应当积极进行错位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上海大力发展航运业,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有利于促进城市产业规模的提高,带动城市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实现腹地城市之间的互动发展;同时也会带来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和港口非良性竞争等负面效应。因此,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和惯例,通过先行先试,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必须从过去单纯追求“量”的外延式增长转变为注重“质”的内涵式发展,由传统意义的货物集散中心迈向现代意义的资源配置中心。为此,上海港口与航运服务业必须率先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创新服务功能、实现错位异构发展。在上述分析基础上,提出上海城市转型时期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3.
改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船舶登记服务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进入改善软环境的关键阶段,其中船舶登记服务的改善是重要方面之一。良好的船舶登记服务有利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对船舶要素聚集及其相关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提升,是实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向航运服务发展转型的重要途径。在探讨改善船舶登记服务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船舶登记服务的现状和存在主要问题,结合当前最新政策动态提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船舶登记服务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陈琪  刘卫 《科学发展》2014,(2):43-50
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建立,不是着眼于一城市、一区域的发展,而是力图通过开放转变政府角色、推动制度创新,突破金融领域的改革难点,从而带来"制度红利",充分运用市场调配资源的高效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上海要实现建成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的宏伟目标,必须从自贸试验区开始,从根本上摒除要素流动的障碍,协调好与经济腹地,与香港、深圳前海等区域的关系,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建成,必将进一步推动上海服务业产业集聚,推动上海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更上一个能级,辐射长江流域甚至更广阔的地域。  相似文献   

15.
樊星 《科学发展》2013,(12):38-48
新型贸易业态如电子商务贸易商、贸易中间商、供应链管理商等的发展与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发展服务经济的战略目标高度契合,能够提高上海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层次与能级。当前,新型贸易业态发展还存在不少瓶颈,如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不适应刚性的政府行业管理体制,与其他相关行业(如物流、金融等)的对接还不够顺畅等。上海发展新型贸易业态,要完善制度环境,推进与贸易便利化相关的税收、市场准入、监管、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健全管理体制,按照新型贸易业态发展的趋势,打破部门分割的局面,形成适应时代要求的管理框架;抓好与金融、物流等产业的对接,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人民币国际化成功推进的标志是国际市场计价份额的提高,而不是央行储备资产份额的多少。前者帮助中国一劳永逸地避免汇率风险,后者只是让其他国家分享中国的高成长。人民币国际化应采取前期稳健创造需求、后期激进释放供给的推进策略。当前应快速推进(美元与人民币双币种)资本输出,强化海外商业存在;加快金融转型,促进本土资本市场规范而有深度的发展;并从亚洲着手推动国际汇率和短期资本流动的管理。其仿真预测分析结果是2025年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有可能接近欧元水平。这对上海的意义是:未来5~10年应加强资本市场的基础制度建设,健全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功能与效率;债券市场发展可有重大突破;涉外现代服务业需要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2013,(11):61-72
上海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涵是通过教育活动国际化、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国际化、教学机构国际化以及国际维度与观念融入过程的国际化等途径,推动上海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吸引和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型人才,服务于上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上海教育国际化的配套政策要围绕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和输出展开:制定“引智”政策,以吸引优秀海外专家、学者,扩大开放现行科研体系,引入教育国际化高端资源;制定教学计划与课程国际化建设、“留学上海”系列服务、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国际化品牌项目”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服务体系信息化等政策。建立以政府各相关部门为主体的管理体系、以高校及其他办学机构为主体的教学体系及以企业、各类社会组织及市民为主体的社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