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选取2000-2012年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采用Global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考虑资源投入与能源消耗的中国各省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指数变化.结果显示:中国省际平均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呈现稳步上涨趋势,其中从2005年开始,上涨速度加快;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源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增长率则呈下降趋势;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东部>中部>西部的阶梯型分布,北京增长最快,而湖北是能源生产率下降幅度最大的省份;省际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收敛趋势.  相似文献   

2.
吴江涛 《统计与决策》2012,(23):149-152
文章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序列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度了我国11家上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将其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动、规模效率变动和技术进步。结果表明:商业银行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上升趋势,纯技术效率呈现恶化趋势,技术水平和规模效率都在不断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全要素增长率、规模效率变动、纯技术效率落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但国有商业银行的技术进步程度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及水平差异都主要源于技术进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全要素增长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回升的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3.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时降低旅游能耗对实现我国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Cobb-Douglas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加入能源消耗要素,采用Solow余值法对1995-2015年中国旅游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分析了各生产要素对旅游业产出的贡献程度以及全要素生产率与旅游经济增长之间的变动关系.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较低且波动性大,中国旅游经济属于要素驱动型的外延式增长模式;资本的增长要与高生产率匹配才能带动旅游经济的高增长;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能源的制约性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4.
滕泽伟 《统计研究》2023,(10):30-42
本文以服务业为研究对象,采用共同前沿、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方法探讨了碳排放约束下我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地区差异、动态演进和影响因素等问题。研究发现,我国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特征,总体差距的主要来源是超变密度,其次是地区内差异,地区间差异的贡献率最低。我国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不同极化特征和“俱乐部收敛”趋势。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支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外商直接投资对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作用表现为正向不显著,能源消费结构对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显著为负,行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显著促进了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本文的研究对于识别不同区域之间服务业碳排放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差异,实现服务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技术进步偏向、要素配置偏向与我国TFP的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要素增强型CES生产函数的假定下,分析了技术进步偏向、要素投入偏向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978-2012年期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每年增加约2.10%,技术进步总体上呈现偏向资本的趋势,要素配置总体上也同样呈现出偏向资本的趋势,两者的方向基本一致。技术进步偏向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由期初的促进转变为抑制,要素配置偏向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在2004年以前为正值,2004年以后变为负值,即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但是技术进步偏向与要素投入偏向两者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交互效应却由抑制逐渐转变为促进,表明我国技术进步与要素配置慢慢由不匹配转为匹配,我国的技术进步正朝着适宜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任冶 《统计与决策》2017,(11):140-142
文章运用DEA及Malmquist方法,以我国2011-2015年15个汽车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数据为样本,测算了该行业技术创新的效率.研究表明:我国汽车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且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动态看,我国汽车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呈“增长—下降”趋向,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来自于技术进步的驱动,而技术效率恶化却造成了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7.
刘小二  谢月华 《统计教育》2009,(7):32-37,41
本文利用SFA对我国区域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研究之后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明显上升,但欠发达地区的增长快于发达地区,说明TFP有一定的收敛性;而从TFP增长率的构成看,技术进步的贡献最大,规模经济贡献很小,生产效率的贡献甚至为负值,说明我国在以往的经济增长中,注重了技术进步,而忽略了地区生产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DEA的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并分解了2002—2007年我国东部地区10个省(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基于数据包络方法测算出各省历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实证表明:从2001年后我国东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改善趋势,技术进步的作用逐步增强。然而,东部地区各省(市)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显著差异,能源效率的变化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呈现出相似性,技术进步成为各省(市)能源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考察了2004-2009年湖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通过Malmquist指数的分解,分析了湖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内在动力.结果表明,湖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技术进步推动的,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共同作用使湖北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作用不明显.通过分析,认为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是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针对湖北省农业主产区的区域地理特征,提出了应走农业规模化生产的道路以提高规模效率,最终促进湖北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相似文献   

10.
郭辉  董晔 《统计与决策》2012,(12):126-128
传统的全要素生产率没有考虑非期望产出CO2增加的约束问题。文章估算出中国1978~2008年存在能源消费和CO2排放约束下的全要素生产率。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是高能耗和高投入,其代价是CO2的高排放;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较低意味着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大;CO2作为环境成本的代理变量对经济增长的负向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基于泰尔指数的能源消耗与GDP增长协同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泰尔指数分别从东、中、西部和省域方面实证研究了中国能源消耗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能源消耗带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且是由各区域间不同工业化程度造成.从全国29个省区划分的高、中、低能耗区看,同类别能耗水平、资源禀赋条件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共性,经济增长、人口因素和能源价格对高、中、低能耗地区能源需求均有显著影响,因此合理安排能源消耗需要同时考虑人口增长和能源价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面板协整理论和基于面板误差修正模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北京市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面板协整检验表明北京市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进一步基于面板误差修正模型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表明北京市短期存在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长期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因此北京市在进行节能减排的工作时,必须考虑到能源消费减少对经济增长的负作用,尽可能采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措施,包括利用财政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节能技术的研发,在政府采购时要求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采用节能技术,更关键也是更重要的是积极探索能源价格机制改革,通过价格手段促进企业真正具备节能意识,主动节约能源,提高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1998-2008年度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协整分析方法和面板数据模型估计方法,以工业化对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两种作用关系为着眼点,研究了工业化和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效应与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以及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总体而言,工业化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经济增长又促进了能源消费的增长,但就不同区域而言,这两种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差异。同时也发现,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对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孙欣 《统计教育》2008,(11):13-15,31
本文以我国30个省市为横截单元、以1995-2005年时序数据组成综列数据,建立我国省市能源消费的综列协整模型,通过综列单位根和综列协整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市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和能源效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基于这一结论,揭示各省市能源消费静态依赖与动态发展特征,并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剧了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使经济增长受能源约束的影响日益突出。在对生产函数一般性设定的基础上,推导了能源约束对经济增长阻尼效应的测算公式;通过建立扩展的C-D生产函数和CES生产函数模型,运用偏最小二乘(PLS)回归方法对生产函数进行估计,实证检验重庆市1978—2011年能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阻尼效应。研究发现:在C-D和CES生产函数中,能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阻尼系数分别高达5.06%和4.53%,阻尼效应非常显著,证实了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的强依赖性。为此,从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开发等方面,提出了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实现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角度的经济增长质量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春霞 《统计教育》2009,(7):51-54,59
经济的增长包括增长速度和增长质量两方面,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增长,但经济增长主要靠投入要素的增加来获得,资源耗减较多、环境破坏严重,使得经济增长不具有可持续性。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经济增长质量,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三面建立了经济增长质量统计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对国家能源政策的制定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大量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并未趋于一致。鉴此,使用半参数回归法,在不预先设定二者服从何种函数关系的情况下,对中国1998——2008年30个省份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不同地区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内在依存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从全国范围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扁平S型的非线性关系,该非线性关系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东部地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logistic型非线性关系,西部地区呈现宽U型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8.
 能源定价体制的改革是我国未来经济体制改革中一项非常重要、又极其紧迫的一项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这一改革不但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效率的提高效果,更是关乎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成败和我国未来能源安全的保障状况。通过建立CGE模型,本文研究了能源价格上涨情景下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综合波动特征。主要发现如下:能源价格上涨虽然使得除进口外GDP、出口、就业等变量下降,物价水平上涨,但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能源强度并优化产业结构。就影响的大小而言,电力价格上涨的影响最大,石油和天然气次之,煤炭价格上涨的影响最小。从行业产出的变动来看,能源行业自身受能源价格上涨的负面冲击最大,其次是重工业,而农业、轻工业等所受的负面冲击最小。基于上述结论,我们认为,未来继续努力推进能源定价的市场化改革,是推进我国的节能降耗工作、提高经济增长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首先将国民经济部门分为能源部门和非能源部门,利用Feder模型阐释了能源产业扩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然后利用成分分解法对陕西能源产业扩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统计检验.研究发现,陕西能源产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在水平序列、波动成分和趋势成分等方面变化高度一致.最后通过二阶自回归方程对陕西能源产业扩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计量检验,结果显示:能源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系数为27.20,间接溢出系数为0.26.这说明,2000年之后能源产业对国民经济直接贡献呈逐步上升趋势,而间接贡献呈现先降后升的L型变化特征.因此,必须大力提高能源产业的间接溢出效应,以推动陕西区域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分别对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能源消耗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电的消耗和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而水电的消耗又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影响比较大,这与中国目前的状况相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