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安娜·卡列尼娜和繁漪都是追求个性解放 ,争取自主爱情 ,敢于反抗压迫 ,敢于离经叛道的上层妇女形象。她们的艺术形象及性格特征与她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密不可分 ,她们的悲剧结局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伦理道德的罪恶 ,也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旧家庭的腐朽性及崩溃瓦解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佛教信仰在妇女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妇女俗尚佛事。这些佛事与妇女生活密切相关,一方面成为她们精神上的寄托,另一方面也使她们得到了休闲娱乐和社交的可能。社会的崇佛风气、佛教自身的吸引力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这时期妇女信佛普及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在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傣族农村家庭成员之一的妇女,历来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地位,这是由她们在家庭劳动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的.民主改革前,傣族农村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与男子基本平等.那时傣族处于封建领主制社会,土地属召片领(宣慰使司)所有,农民领取份地种并承担所有封建负担,农民身受土司和召片领双重压迫.傣族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但是,由于地处亚热带,自然条件  相似文献   

4.
亚洲最有影响的12位女性孔新民编译《亚洲周刊》(英文版)9月1日刊载了一篇题为(成功者)的文章。介绍了亚洲最有影响的女性。她们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一些曾经是男人主宰的领域中脱颖而出,以不容置疑的事实证明了妇女同样能够在这些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妇女权利的保障程度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的标尺,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妇女一直处于受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她们在思想上屈服于“三从四德”的桎梏,文化上极少有受教育的机会,经济上沦为男子的附属品,婚姻上没有自主权,政治上更无参政权。在陕甘宁地区,中共中央十分重视保障妇女的权利,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政策,从而保障了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家庭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权利。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使她们在价值观念、参政意识、思维方式、情感意向、行为模式、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实现了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北朝时期,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政权频繁更迭,社会动荡,封建礼教衰落,为妇女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契机。北方妇女,无论是封建贵族,自由平民,还是女奴,都分别参与了社会生产活动,特别是平民妇女和女奴,由于有政府法令的规定,她们以至于成为社会生产的一支生力军.为北朝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罗马妇女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刊登在《东北师大学报》1990.2)的续篇。主要论述了罗马共和向帝国过渡时期,罗马妇女的社会地位也受到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大变革的历史洪流的猛烈冲击,她们开始挣脱家庭的束缚,积极参与社交,主张服饰革新,并要求分享其夫、子的荣誉与权势,甚至有个别妇女在罗马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在奴隶社会的桎梏下,妇女们仍然逃脱不了受奴役、任摆布的命运,她们不时地被充当权势之争的牺牲品,在夫权与父权的双重压迫下呻吟、挣扎!  相似文献   

8.
封建父权下的女性 ,被看作是低于男性的 ,她们长期生存在第二性的境况中。可是乔叟笔下的“巴斯妇”却是一个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乔叟借“巴斯妇”之举反对男尊女卑和夫权压迫 ,反对贞节观念 ,主张男妇婚姻不应受不干涉和妻权高于夫权 ,这在中世纪时期 ,无疑是妇女解放思想的具体表现。然而乔叟只提到把妇女从婚姻和家庭中解放出来 ,却没有提到妇女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的解放 ,这是时代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9.
高华 《东方论坛》2010,(5):17-21
明清时期的列女主要包括贞女节妇、烈妇(女)、孝女德妇等三大类,她们是中国古代妇女被压迫、受奴役的缩影。列女的守节年龄越早、守节时间越长、寿命越高,生存境遇就越艰难。列女的非正常死亡也是考察这一群体的重要因素,她们或自杀或被杀,原因大多是为了成就贞女烈妇的美名。内因是妇女守节的主导因素,明清政府通过物质和精神等各种形式强化妇女的守节意识,并把这种意识内化为妇女的人格要求,由此造成了明清妇女独立人格被否定、人生价值被扭曲的悲惨境遇。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妇女的命运是极其复杂的,有象武则天、慈禧太后那样君临天下的人,也有不少养尊处优的人,然而她们中大多数则是过着悲惨的生活。处在社会最低层的劳动妇女固不待言,她们既受着阶级的压迫,同时也受着夫权的压迫;即使是上层社会的妇女,她们虽不受阶级的压迫,但一般仍然要受夫权的压迫,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女子要受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种权力的支配。中国是一个长期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因其对妇女迫害的时间延续得特别长,其灾难显得特别深重,这一苦难历程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才宣告结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