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邓小平农业改革与发展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邓小平农业改革与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村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在新时期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农业改革与发展思想,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邓小平的农业改革思想许道寿邓小平同志十分关注中国的农村改革,关心农业的发展问题。他的关于农村改革和发展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的指南。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关于农业发展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稳定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 ;改革农业经营管理体制 ;发展农村商品经济。邓小平关于走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思想 ,对于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历来非常重视我国农业的发展,他的农业思想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同志的农业思想,对于深化农村改革,开创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思想初探谢茹邓小平同志历来十分重视我国农业的发展。他的农业思想尤其是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在其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些思想,不仅是全党和全体人民改革伟大实践的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一直十分重视农业问题。他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过一系列重要论述,内容极其丰富,构成一个具有突出特点的理论认识领域,成为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学习这些光辉思想,对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牢固确立农业基础地位,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邓小平指出“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看农村能不能发展”①。邓小平之所以把农业放在基础和首要的地位,重要的原因是基于他对中国国情,特别是对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现状的准确分析和把握。邓小平认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涉及方面很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和农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邓小平关于农业发展与改革的思想为指导,发展我国农村市场经济,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今天,我们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思想,对于深刻领会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无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一、农业现代化是关系整个中国现代化事业成败的关键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搞得好坏,关系着中国政治经济和一切社会活动的发展。所以,邓小平指出:要  相似文献   

9.
张爱芹 《理论界》2007,(12):24-26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邓小平同志历来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并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对于指导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富裕起来,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重温邓小平同志的“三农”思想,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农业的经济理论马建堂杨正位邓小平同志历来十分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贯坚持经济工作要确立“以农业为基础,为农业服务”①的思想。他高瞻远瞩,指出“工业越发展,越要把农业放在第一...  相似文献   

11.
城乡统筹、农业现代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构成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的体系。它体现出邓小平人民利益至上、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等思想,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思想。他指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我们首先解决农村问题。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5页)他从现实和全局两个方面看待农业和农村问题。农业上如果有大的曲折,三五年转不过来,就会造成农村乃至全国的不稳定,又怎能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由此阐发了  相似文献   

13.
刘少奇、邓小平经济思想的共同点主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中国实现现代化要有分步走战略。刘少奇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后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4.
谁是中国农业产业化的主体、什么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点,这在理论和实践中为人们所普追关注。笔者带着这个问题,重温了邓小平同志有关中国农民、农业、农村“三农”问题的论述.特别是其中关于农民自主权的论述,认识到农户才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农户本位才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点。一、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给农民更多的自主权邓小平同志对我国农村改革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两个飞跃”思想上:“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作为建国后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成员和第二代领导核心的主要代表、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长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他始终把中国的农业发展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分析了中国农村情况,成功地进行了中国农村政治经济的一系列改革,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思想体系.邓小平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内容极为丰富.它的许多基本理论观点、原理、原则,不仅与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相一致,而且还形成了其自身的个性和特点.他有关农业问题的思想和论述,对十一届三中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农业农村农民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农村农民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具有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总特征和总原则。但是,她又不是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的简单重复,而是有自己的独特创造,有其明显的特点。特点之一──高度的战略性邓小平作为伟大的战略家和农村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考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时,都是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处处从战略的高度来思考农业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邓小平总是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整个现代化建设中来考虑。早在1979年3月,他就明确指出:中国"耕…  相似文献   

17.
学习《邓小平文选》,我们感到邓小平同志关于当代中国改革和现代建设的“总设计”中,始终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并对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深刻论述。这些论述符合中日实际,有着丰富的内容。深入学习和领会邓小平同志的这些论述,对于指导我国的农村工作,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坚定不移地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邓小平同志以战略家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在设计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中,总是首先考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总是把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放在…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土地革命与农业生产实践、学习苏联发展农业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指导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逐步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的思想,为后人发展中国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仅为改革开放初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供了经验借鉴,而且也是邓小平"两个飞跃"思想形成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以历史维度考察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产生的特定背景与形成逻辑,总结我国建国初期农业合作化进程中的原则、价值、经验与教训,对当代建立和发展各类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具有重要的承前启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对毛泽东农业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对毛泽东农业经济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江西省委党校经济发展所我们党极为重视农业这个社会效益高的基础产业。毛泽东同志在许多著作、谈话中包含着丰富的农业经济思想,邓小平同志依据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提出了富有时代特征而又符合中国实际的建设有中...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认为,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是通过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科技和文化素质,为农村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正是基于这一认识,邓小平在领导伟大的农村改革实践中,始终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放在与物质文明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形成了系统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没有高度发展的农村精神文明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农业现代化。邓小平认为,没有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