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库恩范式理论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方法。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学范式。在构建中国经济学的体系时,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经济学;在借鉴西方经济学时,必须克服西方经济学范式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当前极有必要用完整的关于马克思经济学逻辑体系构筑学说来指导和建立科学的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学逻辑体系构筑学说与西方范式理论的比较,提出关于转轨型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体系总体框架设计。  相似文献   

3.
经济学界的"范式危机"不仅出现在西方经济学领域,也出现在马克思经济学领域.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大讨论,已陷入了"范式危机"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但必须划清两种理论"范式"界限,遵循马克思经济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整体逻辑经历了从人本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换过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主义哲学原则出发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其经济学理论是不成熟的;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逻辑,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出发,创造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说。把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的转变,对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有不同的视野,不同的视野中所研究的问题和遵循的原则互不相同。在思想史的视野中,我们发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整体逻辑经历了从人本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的转换过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主义哲学原理出发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其经济学理论是不成熟的;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逻辑,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出发,创造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说。把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的转变,对于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成旺 《河北学刊》2006,26(6):15-20
西方哲学传统尤其是近代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这一理性主义传统,作为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批判对象,无疑是其内生性理论逻辑出发点,但马克思哲学的独特智慧恰恰离不开恶劣生存境遇下无产阶级的悲惨现实以及马克思置身其中的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可以说,马克思所面对的现实社会背景始终是其独特哲学智慧的"原动力";马克思哲学对现实解释和剖析力度的深化及其哲学思想的不断成熟,并非他在书斋中抽象地研究"哲学"从而其逻辑体系和理论建构不断完善的结果,而是首先来自于他对其所处时代和社会实际感知与认识的加深;在马克思哲学经典文本的当代阐释渐成"显学"的当下,要全方位廓清产生于多重复杂背景下的马克思哲学范式革命,就不能不对马克思哲学得以产生的"外史"予以深刻关注,这也将对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存在的"唯逻辑化"倾向起到另一种"纠偏"作用.  相似文献   

7.
凌新 《江汉论坛》2003,2(10):93-96
人们在评价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时,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他对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理论分期上,而忽视了他在其中所提出的关于马克思理论范式(总问题)转变的问题.马克思通过对德国哲学的批判和对政治经济学科学性的确认的双重路径实现了由哲学范式向科学范式的转变,而这一范式转变的关键环节就在于马克思科学劳动观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社会契约论从无根的"个人"出发,把政治权威的合法性置于"个人"对它认可的基础之上,是一种典型的个人主义唯意志论学说.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变个人本位的主体性思维范式为实践的人类学思维范式,展开了对契约论中"个人"历史的、逻辑的批判,它不但摧毁了社会契约论的理论前提--无根的"个人",确立了历史的坚实基础,同时也自然地展现出了一个"个人"辩证发展的逻辑.  相似文献   

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生涯中的两部最重要的著作。这两部著作中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在20世纪得到了新的阐释和发展。从总体上看,这些阐释和发展是在三个向度上展开的:第一个向度是阐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和异化劳动概念,创造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第二个向度是反思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建构以资本积累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三个向度是探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生态学思想,建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三个向度的开展,揭示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多重内涵和当代价值,预示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魏连  王清涛 《东岳论丛》2011,32(2):79-83
厘清马克思学说同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学之间的关系,是正确理解马克思学说科学内涵的前提,是科学构筑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基础。科学的马克思学说体系的建构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新发展的动力,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科学性、革命性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1.
当西方生命政治学理论以一个"显性"的学术话语体系活跃于中国学界的时候,重述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命政治思想传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生命政治学对话的需要。生命政治批判在马克思那里并非源头失语,在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发展的历史场域中,马克思(包括恩格斯)关注更多的是对资本逻辑的经典现代性批判,生命政治批判只是作为一条"隐性逻辑",隐含并服从于政治经济学-历史批判这一主基调而已。马克思的生命政治批判思想与西方生命政治学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他始终将生命政治批判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并服从于对资本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此外,马克思生命政治批判不仅阐述了批判意义上的生命政治,也明示了建构意义上的生命政治,更提出了生命解放的历史辩证法,是批判与建构的辩证视域。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视域内的二重性分析是建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学的学说原理,因而就内涵逻辑和实践范式来说,劳动二重性与研究对象具有结构上的内在契合性,它决不谋求认识属性的简单的相互隔开。劳动二重性实践之路是否决物象自足性,还原对象的历史规定;否决社会物象关系的资产阶级拟制,进一步还原研究对象的理论规定。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的实践图景即在于以历史主义和实践主义为双重的建构逻辑取向,规定大写的历史理论,全面落实政治经济学批判。该研究进路旨在阐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对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整体性批判所得到的认识结果,是对历史进行总体分析、系统性考察而得出的建构性理论,是批判与建构的统一性理论。  相似文献   

13.
宋明理学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继先秦子学、汉唐经学后的又一重要理论范式。相较于汉唐儒学,这一新范式的显著思想标识就是偏重形上之维和内圣之维的开拓,从本体论、心性论和工夫论等各层面深化儒家义理精神。就理学本体论、心性论和工夫论的建构以及理气心性的圆融而言,"北宋五子"和朱熹之学对儒家这一理论范式的建构具有奠基性的意义。邵雍的"先天之学"和周敦颐的"太极"说,是为儒家道德精神确立形上依据的一种重要尝试,代表着理学思想的滥觞,不仅如此,周敦颐的"诚"论还一改汉唐儒学宇宙论的铺排,开始了儒家心性本体化的思考,由此重新开启了儒家的"内圣"之维。张载的气本论哲学是儒家本体论建构的真正开端,而其划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主张则是理学范式下典范性的心性论成果。二程"自家体贴出天理",奠定了理本论哲学的基础,而其"性即理"的论说则昭示着他们对理学本体论和心性论的打通。二程后,朱熹通过注解"四书",建构了综合"北宋五子"、圆融理气心性的理学体系,而这也标志着儒家理学这一新理论范式的确立。  相似文献   

14.
通货膨胀问题是宏观经济学的焦点问题之一。西方经济学认为,通货膨胀在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从货币的角度研究通货膨胀的成因,以此形成了通货膨胀研究的货币论范式。长期以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学者绝大多数都从货币流通的视角研究传统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通货膨胀,但从马克思价值理论的角度研究通货膨胀则并未形成体系和范式。通过理论分析可知,由价值结构到价格结构的分析是马克思关于通货膨胀的价值论范式的基本脉络。价值结构——价格结构的分析主线和逻辑脉络无疑将会丰富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通货膨胀的理论研究,形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的关于通货膨胀相关理论范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试析马克思制度经济学的新综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制度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具有各自不同的范式特征.作为一种宏大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制度经济学不仅具有涵盖或涉及各门社会科学研究内容的理论广度,更具有运用独创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框架来解剖制度本质和制度变迁内在历史逻辑的理论深度.马克思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理论结构是科学的,是一种开放的科学体系,它需要综合和补充的是不同制度经济学流派尤其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新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是自身理论框架的进一步拓展和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以马克思制度经济学范式统一和综合新制度经济学,将会拓展和丰富马克思制度经济学;马克思制度经济学的新综合是一种理论的创新和思想的深化,符合科学发展的正常模式.  相似文献   

16.
杨楹 《天府新论》2015,(2):16-22
从蒲鲁东的理论视野来看,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是一个"矛盾的体系",并且其理论支撑与内魂是形而上学的逻辑。因此,蒲鲁东判断,作为"矛盾的体系"之经济学中的"哲学"是"贫困的"。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马克思以蒲鲁东为直接批判对象,而处处都将批判指向德国哲学,尤其是黑格尔观念论哲学。在批判的过程中,深刻地阐释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在波普尔的理论架构中,波普尔按照他批判理性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与逻辑、方法原则与标准来审视社会科学,包括历史科学,进而对社会科学中的"社会实验"、"社会规律"都一一加以否定,其目的是试图按照自然科学的原则和逻辑来建构"社会科学"。"理论"要超越"贫困",就必须坚持理论面向现实生活的根本原则,抓住现实生活或时代的根本问题,一言以蔽之,"理论"必须以"真实的问题"为指向,方可彰显理论在批判现实、建构未来之途上的革命性和丰富性。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以揭示货币转化为资本及资本发展的逻辑为主线构建了自己的政治经济学体系,完成了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论的创立。马克思的这一思想革命蕴涵着当代意义上的空间经济学与空间政治学维度,深刻展示了货币的空间性及资本主义创生的空间性过程,科学地阐发了资本的空间化逻辑正是源于空间的资本化,即力求将一切地点"变为进行资本化生产的地点或生产资本的地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本质指向是政治的,是"时间经济"中的人类自由发展空间("自由王国")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论马克思学说的整体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克思的学说是一个理论整体 ,在它的各个构成部分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体现了理想与科学的统一。在马克思学说的建构过程中 ,各种理论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成 ,共同推进了整体性学说的最终形成 ,因此马克思学说的整体性还表现为理想与科学的动态统一。马克思学说的理论整体性要求我们把它在学科上界定为“社会发展学说” ,这一社会发展学说是共产主义理想学说、唯物主义历史哲学学说和现实资本主义批判学说的内在统一 ,而传统上所界定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应该放在这种学科整体性上去理解。整体性是马克思学说本身的理论规定性 ,为了实现对于马克思学说的客观性解读 ,我们必须倡导整体性解读原则。目前学术界仍然存在片面性解读马克思学说的倾向 ,提出“整体马克思”的解读原则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回到马克思”就是回到“整体”马克思。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分析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学术传统与主要理论流派假设局限性的基础上,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下为公""大道天下""四海之内皆兄弟"等思想与伦理意识引入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假设设定与分析框架,在学术界首先提出公共天下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概念并据此构建一个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新学术流派,作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拓展和创新。公共天下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人类成员共同体假设、人类成员分布理性假设、人类成员善恶概率分布假设和国际社会准政府状态假设作为立论基础,从全球、区域、国家的综合横向和跨层面的纵向角度研究天下人及其构成的以国家为主要代表的社会行为体的经济资源配置与政治权力竞争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规律、影响及治理问题。在基本假设基础上的理论建构和解释体系完善则是公共天下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政治经济学分析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光伟 《江汉论坛》2008,3(4):10-14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需要从"问题"中升华出政治经济学的"最高理论"--马克思主义总体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以这一科学范式作为明确的理论指导,其主体内涵是通过劳动过程整体历史(演化)观,重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总体分析框架:劳动过程一价值一资本一市场经济,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内生于历史逻辑过程.这一范式并不意味着对于劳动价值论的任何的放弃,而是着眼于将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具体经济理论逻辑及现实逻辑作为分析范式中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