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巡回审判制度从盎格鲁—诺曼法律制度中发展起来,在亨利一世统治时期正式形成,至亨利二世统治时期得以发展。随着巡回审判制度的发展,国王的巡回法官遍及王国各地,王室司法权随之不断扩展,国王对王国的控制力增强。但在当时多元司法体系和教俗二元政治结构的大环境下,国王所渴求的那种对整个社会高度控制的局面并未出现。即使是巡回审判也不能将王权完全延伸至地方。在中世纪英国,权力分割下的王权尚未发展为专制统治。  相似文献   

2.
政教关系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中世纪的西方世界,政与教同源而异流。同源,即王权与教权均被认为来自上帝,因而双方关系密切;异流,即王权与教权相互独立,但又同时统治着具有双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英国亨利八世时期进行的宗教改革是欧洲宗教改革的一部分,它仅仅是英国宗教改革的序幕;指出虽然宗教内容的改革并没有彻底改变天主教,但是在政治和文化层面上它却是开启了英国脱离教会控制、弱化王权、加强宪制、扩大人民权利的大门,这是英国走出中世纪的重要开端  相似文献   

4.
天主教在中世纪的精神世界占据主导地位,位于教会组织顶端的罗马教皇拥有至高的权力。而以国王为首的世俗政权也要求对教会行使权力,这就引发了教皇权与王权间的斗争。英国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最先拉开对教皇权威的挑战的序幕,确立了王权至尊的地位,导致教皇权在英格兰的衰落。国王成为世俗和教会的最高首脑,实现了政教合一,亨利八世成为真正独立的专制君主。  相似文献   

5.
中国中古史上的政教关系是以王权为代表的政治系统和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文化系统的关系。秦汉以后,政教结合及其内在冲突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汉代独尊儒术。以师为吏,王权把持教权,实现了官师政教的统一,但是由于政统和道统的价值关怀并不完全一致,王权压制道统权威,打击知识分子的独立意识,知识分子则以道统权威抗衡王权,两者始终存在着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6.
中世纪早期的政教关系通常被称为“两剑论”,教权与王权交织着合作与冲突。教会史上的“阿维尼翁之囚”标志着教权与王权之间的对抗达到顶峰。在此期间,法国在与教廷的对峙中占据了优势,最终掌控了教廷将其迁至阿维尼翁。与此同时,圣殿骑士团也在此过程中遭受了打击,成为教权与王权对抗的牺牲品。中世纪晚期教权逐渐式微、王权不断崛起,是欧洲历史上一项重大而深远的变革。王权的崛起限制了教权的影响力,推动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并为宗教改革的兴起提供了背景。这一转变也促进了现代国家政教分离理念的传播和普及。这些变革共同构成了欧洲社会新秩序的组成部分,对世界历史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闽的宗教政策经历了太祖朝崇佛到惠宗、康宗朝崇道的变化,景宗朝,崇道政策又被否定。康宗朝道教介入政治,一度凌驾于王权之上,这种政教关系的畸态不仅破坏了政教分离,王权高于神权的传统模式,而且也导致了政教冲突、政治失位、政局动荡的恶果。尽管这种短暂的畸态必然会向常态回归,但政教关系在历史中的影响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8.
论加洛林王朝时期政教联盟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加洛林王朝时期政教联盟的建立是以各自需要、互为利用为前提,同时还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原因。法兰克教会的封建化以及私有教会制的产生为这一联盟打下了社会基础和经济基础;大封建主阶级要以封建王权取代氏族血缘王权的政治需要是其政治原因。另一方面,与法兰克有着类似经济基础和相同政治利益的罗马教会,要摆脱拜占廷皇权的控制,消除伦巴德人的威胁,需要世俗君主给予军事上的援助,从而建立了西欧政权与教权的最初联盟。  相似文献   

9.
俄国政教关系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教关系即指国家政权同教会之间的关系。俄罗斯从拜占庭接受基督教以后,基督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直伴随着整个俄罗斯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教权与皇权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时期也经历着不同的变化,政教关系的问题一直是国家与教会所关心的问题,但总体上保持着政教合一的局面。由于俄国的地缘政治,必然要求内部思想的高度统一,要求政教合一的一元化政治,但它对东正教自身的发展有着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都铎王朝统治时期是英国近代宪政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强大的王权保证了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形成;势力日益增长的议会是对王权的制约力量之一,并渐渐成为贵族争取自由的平台;经历了宗教改革之后的教会退出政治舞台,标志着中世纪的结束.英国宪政的各种根源在都铎王朝时期已经有了各自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世纪英国法发展的教会法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试图对教会法和英国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寻找英国法发生的基本模式。通过对英国王权主导地位的探讨,以及对教会法承袭传统的论述,可以发现,以王权为主导的英国法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同样处在发展过程中的教会法及其所整合的既有法律传统进行了选择性吸收。  相似文献   

12.
英国乡绅的兴起固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最基本的因素应当是亨利二世的军事改革、商品经济的兴盛、圈地运动和宗教改革。乡绅的兴起打破了英国的传统社会结构,加速了英国向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过渡。  相似文献   

13.
年幼的国王亨利六世曾在英国和法国两次加冕,立为两国之王。但加冕和王权的象征却难以掩盖英法联盟的脆弱本质。  相似文献   

14.
英国是在外族入侵不列颠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在其"等级君主制"形成前的1700多年里大致经历了公元前5世纪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入侵不列颠;公元10世纪统一国家的形成;1066年位于欧洲大陆诺曼底的公爵威廉率军入侵;从威廉二世到亨利二世统治时期的社会改革;1295年英国议会形成等历史阶段,从而使英国政体从"贵族民主制"演变为"等级君主制"。  相似文献   

15.
汉弗莱公爵是英国人文主义之父,也是兰开斯特王朝时期亨利六世的护国公。近百年来西方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时所持态度截然不同。辅政期间,在文化领域,他提倡用英语语言创作,推动英语翻译运动的形成,大力支持英语语言的发展。在政治生活中,他对内力图弱化大贵族的权力,对外反对教皇权威,为加强王权不懈努力。其文化成就与政治努力是兰开斯特王朝时期英国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也折射出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堪称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教科书。它取材于英格兰历史,反映了英国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时期,具体描写了英法百年战争、三十年红白玫瑰战争以及英国宗教改革等历史大事件。莎士比亚历史剧的主体部分是两组四部曲,它们构成了一整套前后衔接的连续剧。《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篇和《亨利五世》为第二个四部曲;《亨利六世》上、中、下篇和《理查三世》为第一个四部曲。莎士比亚为什么先写《亨利六世》上、中、下篇与  相似文献   

17.
16世纪的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是一场以王权为中心实现政教合一的社会运动,该改革以亨利八世的离婚案为导火索,通过一系列法律文件的颁布.逐步剥夺罗马教会在英国世俗社会的政治权力.确认君主专制的合法性,从而促使英国步入近代国家的门槛。文中旨在以分析法律文献解构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为研究英国宗教改革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8.
汉弗莱公爵是英国人文主义之父,也是兰开斯特王朝时期亨利六世的护国公。近百年来西方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时所持态度截然不同。辅政期间,在文化领域,他提倡用英语语言创作,推动英语翻译运动的形成,大力支持英语语言的发展。在政治生活中,他对内力图弱化大贵族的权力,对外反对教皇权威,为加强王权不懈努力。其文化成就与政治努力是兰开斯特王朝时期英国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也折射出英国民族国家形成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9.
英国斯图亚特王朝早期下议院与王权的宪政斗争主要体现在确立议会主权和争取法治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主要围绕着财政冲突、弹劾国王的宠臣和争取议会特权等三项内容而展开,实质是解决议会与国王双方的宪政矛盾。第二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争取司法独立的斗争,实质是专制王权和法治两种本质对立因素的你死我活的激烈斗争。中等阶层的壮大和货币经济的发展,是这一时期英国宪政斗争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教俗关系是中世纪英格兰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基督教于6世纪末正式传入英格兰,得到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君主的支持而迅速发展,同时君主利用教会强化统治基础,教权与王权形成合作共赢的关系。诺曼—安茹时代,王权与教权同步强化,两者就教会最高主权、司法权与封建权益等方面展开激烈争夺。13世纪中叶以后,罗马教会陷于混乱,无力与世俗王权争斗,英格兰君主借机强化对本国教会的控制,教俗关系趋于缓和。在教权与王权世俗权力关系的长期博弈中,英格兰王权作为逐步觉醒的民族主义代言人开始显现出强大的活力,并最终确立在教俗两界的至尊地位,进而引领了英吉利民族国家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