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刘治彦 《城市》2015,(11):20-23
京津冀协同发展历经三十多年的谋划终于付诸实践,主要缘由在于“大都市病”与“区域病”同时并存,以及中央政府的适时妥善敦促。京津冀协同发展目标是通过发挥各自优势和互补发展,促进首都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共同繁荣;核心问题是通过合理空间布局,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为首都“减肥”、为周边“增肥”;基本路径是以产业和功能疏解带动人口疏解,实现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宋迎昌 《城市》2016,(10):3-7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各级政府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推动京津冀区域合作共识形成;二是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府工作机制;三是组织编制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及其实施方案;四是推进京津冀区域在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交通一体化、环保一体化和产业合作发展等重点领域的务实合作.  相似文献   

3.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和非首都功能疏解进程加快,北京市工业布局优化调整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需要从京津冀和全市两个层面统筹谋划、寻求突破.在京津冀区域层面,北京市工业布局要突出区域协作主线,着力构建“一核、三带、四心”区域新棋局;在市域层面,北京市工业布局要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主体,着力形成“两城出新、三核驱动、多点支撑”发展新格局.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和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调整工业布局,北京市可以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不仅能疏解首都功能、优化区域布局、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更是石家庄市面临的历史机遇。石家庄市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从自身区位、交通、产业等条件出发,明确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交通、生态环保、产业"三大领域为重点,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杨钊 《城市》2016,(6):48-52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天津滨海新区作为京津冀重要的出海口岸和增长极,是落实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核心载体.滨海新区需要踏石留痕的执行力,要充分发挥海空两港、现代制造、研发转化、自贸试验区与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叠加的优势,融入、推动、引领协同发展,促进形成新型首都经济圈,分担疏解非首都功能,努力打造区域协同发展新的支撑带,促进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优化,加快推动实现天津城市定位.  相似文献   

6.
加强超大城市的城市病治理,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北京为例,北京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持续加大,交通道路、污水处理、能源生产等领域建设能力不断提升,但首都人口密度过大,基础设施承载压力大,地铁覆盖面不够,污水处理缺口大,环境污染严重等城市病问题需要系统性治理。加强北京超大城市病的治理,需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指导,加强首都城市圈基础设施均衡化、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加大轨道交通设施建设密度和覆盖面,构建首都水生态圈,开发低碳新能源,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周边区域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为疏解非核心功能和产业转移、人口外迁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7.
叶振宇  叶素云 《城市》2015,(1):20-25
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与合理布局是北京市当前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的重要任务.面对日益显现的产业结构臃肿“体态”,北京市正迎来一次健康“体检”和“瘦身”的机会.而这次能否顺利实现科学“瘦身”并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北京市能否突破体制性“藩篱”,建立起产业对外疏解的区域协同机制.近年来,有些学者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并发表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牛桂敏 《城市》2016,(8):9-13
京津冀高度依赖资源能源要素投入的产业发展方式,加剧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定下了绿色转型的主基调。绿色转型要求京津冀协同疏解传统优势产业的过剩产能,降低产业结构重量;协同开展绿色、智能制造行动,降低产业消耗和排放强度;协同构筑现代产业体系,降低产业的资源能源依赖度;协同壮大节能环保低碳循环产业,提升产业的环境友好度;协同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相似文献   

9.
唐茂华 《城市》2011,(11):6-9
新时期,京津冀都市圈发展态势发生了诸多变化。2010年10月,河北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环首都经济圈”战略。2011年3月,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在国家规划层面首次提出“首都经济圈”。为此,笔者跟踪分析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最新动态,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曹伯虎  韩宇  徐志 《城市》2014,(8):23-26
正一、引言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京津冀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京津冀自身尚未形成合理的城镇群发展等级结构,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高度集聚,大城市病突出,人口、水资源、生态和交通等方面已成为北京承载力的短板,而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的区域服务辐射作用尚未发挥,河北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严  相似文献   

11.
宋维珍  安树伟 《城市》2020,(4):3-10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北京充分发挥其在京津冀协同治理水平提升和制度供给上的优势,推动京津冀在产业、交通、生态和创新等方面取得阶段性进展。未来北京在推动京津冀协同治理过程中应不断提升自身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引导多元治理主体参与,拓宽协同治理领域,引入多元化和信息化治理手段。顺利推进京津冀协同治理,需要完善协同治理机制;转变治理理念,形成协同治理格局;联合津、冀构建长久有效的协调体系;组建专门的区域协同治理机构。  相似文献   

12.
张贵  尹金宝 《城市》2015,(5):3-7
京津冀区域位于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结合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扩散、由南向北推移的重要枢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是京津冀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形成南北均衡的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格局,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乃至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针对目前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中的问题,笔者从区域治理角度就促进京津冀一体化,架构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位一体的京津冀区域治理机制,提出通过树立互动合作理念,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区域法律法规,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的方式来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屠凤娜 《城市》2016,(1):23-27
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战略, 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也是实现京津冀区域优势互补、 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的战略需要. 笔者阐述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概念的演进, 分析了京津冀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提出了推进冀产业协同发展战略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卢卫 《城市》2014,(9):8-10
正京津冀一体化的本质是协同发展,核心是增强京津互动。区域一体化的具体目标,一要优化首都功能布局,二要扶持河北省稳定发展,三要坚持天津既有的发展定位,整体提升首都经济圈的经济、社会、环境质量。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要求我们以协同发展为出发点,在更大的区域发展空间重新审视和深刻把握天津的发展优势,依据国家顶层设计,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和共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常瑞祥  安树伟 《城市》2015,(3):14-20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国家战略,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和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而交界地带的协同发展则是重中之重,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保证。笔者以首都新机场临空经济区、京津廊金三角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合作补偿区的发展为例,探讨河北与京津交界地区如何通过协同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臧学英 《城市》2020,(3):3-10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是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指示精神。京津冀地区通过顶层设计引领产业协同平台建设、通过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不断恢复和城市群创新网络的构建等加速建设世界级创新平台。京津冀城市群、北京新机场、天津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以及河北数字经济的发展等极大地推动了京津冀地区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增长极。展望未来,期待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撑全国经济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以及生态城市建设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17.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着力打造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中国经济第三增长极的重大战略布局。当前,推进京津冀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适应国家改革发展要求,回应社会各界关切,恰逢其时,水到渠成。对于处在北京上风上水的特殊区位的张家口来说,服务于京津冀文化产业一体发展战略,加强自身文化发展,必须活用"齿轮思维"、"导弹思维"、"战略思维",坚持锐意创新、主动有为、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主动做好首都申办冬奥会协办方、区域文化中心城、休闲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18.
刘瑞  伍琴 《城市观察》2016,(1):36-44
国际首都经济圈均先经历极化效应后实现扩散效应,最终在一定区域内形成首都圈经济,通常由服务经济、总部经济、知识经济、绿色经济、园区经济、临轨经济、临空经济和临港经济等八大经济形态组成。通过深入研究伦敦、巴黎、东京和首尔四大国际性首都经济圈的演化路径及经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比较八大经济形态发展态势,明确北京首都经济圈发展差距,提出实现首都经济结构发展升级必须依赖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建立全域性的首都圈经济。  相似文献   

19.
吕健 《城市》2015,(1):37-41
2014年2月26日,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及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和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标志着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进入提高质量的实质阶段.在此背景下,廊坊因其独特的地缘、人缘优势,为其破解城镇化进程中的诸多困境、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相似文献   

20.
胡安俊  孙久文 《城市》2018,(6):3-14
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对于提高国际地位、 形成我国北方经济新引擎、 解决北京"大城市病"和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目前,京津冀城市群在经济发展水平、 创新引领、 区域差距、空间结构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与世界级城市群还有较大差距.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既需要加强创新驱动,提高成果转化能力,搭建连接介质,推进产业和技术转移,也需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空间体系,建设绿色低碳示范区,促进区域协调、 共享与绿色发展,还需要体制改革、 人才、 资金和土地等要素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