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童庆炳 《河北学刊》2013,33(4):65-70
本文是对李白《独坐敬亭山》意涵的一次求真的考察与解读。解读这首诗,首先要考察李白与玉真公主的关系,二人是否有恋情之类的情感关系;其次要考察玉真公主的道观修在何处,死在何处,她与敬亭山有无关系;再者要考察李白此诗写于何时,李白当时的遭际和境况如何,在此基础上进入历史语境,才有可能解读此诗的真正意涵。  相似文献   

2.
张葳 《江汉论坛》2005,(9):79-84
本文主要从唐初发生的大臣王珪要求出降其子的南平公主行拜舅姑礼一事出发,通过对公主出降行拜舅姑礼在有唐一代所引起的相关问题的梳理,对其中一些耐人寻味之处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在唐前、后期公主见舅姑礼问题始终围绕如何定位公主与舅姑之间的尊卑展开,但其所牵涉的政治文化内涵已发生了一些变化。唐初朝廷对公主出降行拜舅姑礼的强调着眼于对公主的地位和权力进行一定的限制,而唐中后期对此礼的强调则更有拉拢以山东旧士族为代表的士大夫集团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刘瑞清 《阴山学刊》2006,19(2):58-60
史书关于唐太宗之女衡山公主的记载非常模糊,根据史料有关衡山公主、新城公主的记载及新城公主墓志的内容,新城公主即衡山公主。  相似文献   

4.
段莹 《云梦学刊》2013,(6):77-83
大历诗风向齐梁的复归过程中,女性的介入是一个关键.唐代宗第四女升平公主凭借女主身份,乘天宝以后声色绮靡渐兴之势,对其驸马郭暧门下大历十才子的创作风气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升平公主对绮丽和雕琢的崇尚,去除了儒家正统价值观念对诗歌的附着,使诗歌回复到审美主义的本体.这种超功利的审美主义倾向,与梁陈宫体诗的宗旨是一致的,对于乱后诗风审美主义和形式主义倾向的推进,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整体上来说,升平公主对绮艳风气的引领,破除了传统雅正观念影响下的诗坛对于追求至美的欲念的约束,使文人的审美意识能够更加广阔,审美视角更加多元,对诗坛的风气和文人的心灵都是一种解放,并在某种意义上为元和诗歌部分风貌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刘宋公主群体是刘宋统治集团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刘宋公主的婚媾对象一般主要为高门士族,目的是通过婚姻与士族相交结,但在刘裕立国前和刘宋前期,公主也有嫁与寒门者.在生活上,刘宋公主普遍"骄淫无行",对士族夫君往往施以暴力,甚至有陷害致死者,以致当时士族不愿迎娶公主.当时公主大多"淫恣",胡作非为.不仅如此,一些公主还干预朝政,参与宫廷阴谋活动.刘宋公主行迹如此,除了其具有皇权之依托外,主要是刘宋统治集团起自下层,缺乏儒家礼法文化的教养所致.  相似文献   

6.
恪靖公主为康熙第六女,母为贵人郭络罗氏.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十一月,恪靖公主下嫁土谢图汗部察理多尔济汗的孙子敦多布多尔济,拉开了清廷与漠北喀尔喀蒙古联姻的序幕.而恪靖公主久居漠南,直至去世方归葬漠北的深层次原因,则是与当时漠北政治风云的变幻密切相关.公主封号的变迁又与清朝对喀尔喀蒙古的政策有关.在研究相关问题时,清水河地区现存的与四公主有关的碑刻所反映的土地开垦的历史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7.
初唐到盛唐的老君圣祖崇拜演变,终致开元二十九年唐玄宗以“梦真容”为由发起一场耗时数年、波及全国的政治信仰运动,通过这场运动,玄宗建立起道教王朝的国家形象。虽然杜光庭、贾善翔、谢守灏等道教内部“史家”对玄宗“梦真容”事件的记述失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后世学者对此事的关注,但碑石和诏敕材料的存在足以驱散道教内部记述所布下的迷障。“梦真容”的发起确有历史的偶然性,但却又是李唐与道教之间政教关系演化之路上并不令人感到意外的环节。玄宗与牛仙客、李成裕、李林甫、玉真公主、部分地方官员以及道教界的协作,使这样一个原本可能子虚乌有的梦境,转化为拥有实体的社会运动,颇为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上行下效的政治—信仰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武则天为了乞福,让公主为女官。太平公主、西城公主、隆昌公主,都曾为女官。后蔚成风气,公主们纷纷为女官。女官一向指九嫔、世妇、女御(管燕寝沭浴)女祝(管祭祀)女史(管内治文书)这些官是后、妃、夫人以下的,皇帝的四等、五等……乃至未等小妾。公主肯定不能当这种官。《通鉴》“女官杨太真”太真是法号。玄宗要娶儿媳杨玉环,让她出家,以事掩盖。说明女官实际是女冠。公主们出家当庙里的女冠,不是当宫里的女官。当女冠是不准出嫁的,可是公主们当女冠不过是装个样子,大抵都是出嫁的。也有不嫁的,因为庙里更可以放纵自由。武则天十四岁入宫,为太宗小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数百次的公主和亲故事。这些数以百计的公主或宗室女以远嫁换取了国家的安宁以及民族文化的交流,她们被载入史册自是理所当然。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在每一次和亲的背后,在公主或宗室女的身后都有一串长长的随行队伍,他们是以陪嫁者的身份随主子千里迢迢来到异域,不仅服务于他们的主子,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做出了自己默默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元稹的这首五言绝句 ,按一般的理解 ,描写了两种景象 :一是古行宫及行宫里开放的花之寂寥 ,二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宫女坐在那里 ,闲聊着玄宗的事。从整首诗看 ,此诗以行宫的寥落和宫花静寂开放、无人理睬之情景映衬白头宫女受冷落而孤独寂寞、无可奈何的境况 ,言“宫人幽怨”之情。然而 ,行宫及宫花之寥落缘何能映衬宫女孤独寂寞的处境 ?宫女闲坐说玄宗又何以能体现“宫人幽怨”之情 ?这涉及到该诗的“肌理构造”的体验和解读问题。过去一些解释此诗者多从时代背景去理解 ,言“安史之乱…  相似文献   

11.
肖瑞峰 《云梦学刊》2020,(2):108-117
刘禹锡与韩愈的唱和诗今仅存《韩十八侍御见示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因令属和重以自述,故足成六十二韵》。这首以剖白心迹、倾诉心声为主旨的五言古诗的问世,在刘禹锡的创作生涯中是一次飞跃:不仅大幅度拓展了诗的容量与张力,而且强化了诗的抒情功能,将此前的泛泛言志导向"不平则鸣"的渠道。它为刘禹锡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调、规定了方向、设定了路径。以这首诗为契机,刘禹锡在历史舞台上的角色定位开始由政治家向诗人嬗变。或者说,从这时开始,他才集政治家与诗人于一身,同时扮演两种角色。并且,舞台的重心开始悄悄地从政坛向诗坛转移。此外,由这首寄兴深微的唱和诗,还可以透视两位诗人和而不同的君子之交。  相似文献   

12.
唐雯 《中国社会科学》2012,(3):182-204,208
先天二年政变是玄宗最终掌握最高权力的惊险一跃,而这一事件牵涉到玄宗与睿宗父子间激烈的权力争夺,因此唐代史官在国史中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讳饰。然而以张说所作的郭元振《行状》为切入点,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则可展示玄宗与睿宗及太平公主在政变之前激烈的政治较量、七月三日政变当天的整个过程,同时揭示政变后玄宗通过削弱政变功臣郭元振的权柄、最终掌握所有权力的真相。对于这场政变全方位的探索,显示唐代国史的书写通过遮蔽政治事件的关键性细节、重塑参与其中的政治人物,从而使史书记载最终符合其"政治正确"的逻辑。  相似文献   

13.
《长恨歌》是以玄宗和杨贵妃为主人公描述爱的无限力量的作品。一个男人,如果真爱上一个女人,就会沉溺于中不可自拔,从而一味地向这个女人求爱;而一旦失去了这个女人,就会沉浸在无限的思念和悲叹之中,这就是《长恨歌》描述的爱的真实。这与《李夫人》一诗中用"苦"、"惑"等负面形容词来表达对爱美女的厌恶之情而达成"鉴嬖惑"的目的有着根本性的不同。白居易认为,《长恨歌传》是讽刺李杨沉溺情爱的文章、《长恨歌》是描写玄宗对贵妃之情爱的诗歌。由于有了《传》,"批判"的任务可由《传》一力承担下来,所以白居易就可以毫无顾虑地让"深刻的爱情"成为《歌》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罗筱玉 《兰州学刊》2007,(6):141-144
如果说杜甫诗歌的用典是中国传统用典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那么盛极而变,李商隐作为唐代用典极多且颇具个性的诗人,其诗歌用典较之前人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可谓"唐人中另开一境".刘禹锡身处中唐,他诗歌中的用典也体现了这一时代特征,成为唐代两位用典名家杜甫与李商隐的过渡与中介,体现出从成熟趋于新变的特征,具体表现在追步杜甫和开启樊南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伍丹 《云梦学刊》2007,28(4):40-44
唐代贬谪文人柳宗元的诗歌创作受楚辞影响很深。不但表现形式上大量运用楚辞典故和芳草美人的比兴手法,而且内容上继承了楚辞,特别是屈原以南方山水题材寄托哀怨情感的特点。除遭遇、性格等和屈原相似外,贬谪环境下的“囚徒”意识与渴望北归的矛盾情感碰撞;南方山水孤峭幽冷情态和自我闲置的焦灼情感交汇等都是柳宗元诗歌受楚辞影响很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柳海莉 《河北学刊》2008,28(2):131-134
柳宗元、刘禹锡等人因为参加永贞革新而惨遭贬黜。被贬之后,他们以著书垂文的方式继续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永贞贬谪文人提出了"文以明道"的文学观,与同时期韩愈及其门人领导的古文运动互为呼应。  相似文献   

17.
解忧公主和王昭君是汉代和亲女中最为著名的两位,但是她们二人的作为和历史贡献是有差异的,虽然王昭君出塞对于巩固、维护汉匈友好关系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是她本人在出塞之后基本上无所作为和行动,而解忧公主则在政治乃至军事等方面均有较大作为和行动,从而为实现汉武帝欲与乌孙共灭胡的战略计划作出了积极贡献,促成断匈奴右臂战略目标之完成。她们二人的这种差异,主要是时代赋予她们的历史使命不同决定的,也与她们的出身、素质之差异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先后被贬朗、连、夔、和四州达23年之久.这些中唐时的南方荒远之地,在刘禹锡的笔触下,展现出了新鲜、可爱的一面.这一时期刘禹锡的文学创作,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尤其是刘禹锡对民间文学的学习,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明见 《殷都学刊》2003,(2):71-75,112
中国诗歌发展到中晚唐 ,开始出现了普遍的模拟之风。刘克庄首先以全方位的创新诗学观反对这种模拟 ,他既全方位阐述了创新的内涵 ,又全方位提出了创新的方法。相对于整个中国古代诗学历史而言 ,刘克庄的创新观最全面、最系统、最具应用价值 ,因而是最具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创新诗学观。  相似文献   

20.
在中唐诗风蜕嬗之际,元白、韩孟诗派极力要打破诗歌发展到盛唐时所形成的审美经典与规范,而独立于两大诗派之外的刘禹锡诗歌却仍在追求清新婉美、雄奇健举的传统风格,可视为对此经典与规范的努力维持,这与元白、韩孟诗派的开拓与创新同样具有诗学史上不可替代的价值与意义。综观刘禹锡诗歌,其中既具高标远韵、清丽天然等盛唐遗意,亦有自身的独创之处,形成其独特的个性与风格。刘禹锡步武杜甫,选择的是一条尊经学古与创变求新并重的道路,对中唐以后诗人颇具启示意义,具有重要的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