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的辛亥革命研究已形成几个热点:对辛亥革命本身的研究触及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对人物评价,主要集中在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章太炎等人身上,而对陈其美、黎元洪等颇有争议的人物的评价变得醒目;除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一主线外,研究者还将清末统治集团的研究收入视野。现将史学界一些比较重要而争论又较多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作一概要介绍。 一.有关辛亥革命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陈其美在辛亥革命时期曾任沪军都督,后来领导过反袁斗争,一九一六年五月十八日被袁世凯派人刺死于沪上,成为著名一时的“上海闻人”。几十年来,人们对他毁誉不一、褒贬各异。褒他的人,称他是“民国伟人”、“共和长城”、“伟大的革命家”;贬他的人,则斥之为“上海流氓集团大头子”、“杨梅都督”、“资产阶级政客”。究竟应该如何评价陈其美才符合历史实际,须要探讨。本人想就下面几个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3.
李燮和是辛亥革命时期光复会重要领袖之一,是上海光复的重要人物,然而由于其后来被莫名其妙拉进了筹安会,因而在同盟会—国民党一系革命话语体系中不再被重视,其领导革命党人光复上海的事迹也渐渐被陈其美所掩盖。过去若干年,出现一批纠偏文章,重新肯定李燮和在辛亥大潮中的历史作用,但似乎也有矫枉过正的嫌疑,过分夸大了陈其美与李燮和的冲突、光复会与同盟会冲突,甚者怀疑李燮和长江下游招讨使的名号也是子虚乌有、兵不厌诈。本文依据相关史料梳理李燮和光复会与陈其美同盟会在上海光复过程中的合作及其后来不同的政治选择,强调他们更多的是合作,是各人政治追求不同,而不是倾轧、冲突与火并。  相似文献   

4.
建国后在史学领域里,对活跃在辛亥革命历史舞台上的民主革命家陈其美的评价很不公正,几乎将他打入“冷宫”,即或在一些专著中提及,也贬多于褒,“四害”横行时,沾上“资”字的人物,更无一不是“洪洞县”里的,都列入另册,对此不知实情者,固然不敢置喙;有识见的知情人士,慑于“淫威”,也讳莫如深。令人遗憾的是,到八十年代,有些出版物还对陈其美横加指责,有意贬低。然而,“莫道浮云终蔽日”,历史还是公正的。最近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莫永明撰的《陈其美传》,就是建国以来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评价陈其美的专著,也是一部个性鲜明、见解独到的学术著作。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教授特为该书题写了书名。该书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1911年11月4日,上海光复,6日,成立了上海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府——沪军都督府,陈其美任都督。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陈其美这个历史人物,基本上采取回避的态度。有时提到他,也按照某种框  相似文献   

6.
徐特立一生以天下事为己任,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他支持过维新变法,参加过保路运动,投身过辛亥革命,并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辛亥革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深刻的评价.在充分肯定辛亥革命伟大历史意义的同时,徐特立指出,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这场革命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不重视党的自身建设、不重视农民问题、不重视政权建设以及不重视革命理论建设.他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应当吸取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继承辛亥革命的精神,完成辛亥革命未完成的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江苏立宪派是清末立宪运动的中坚力量,他们在辛亥革命前追求立宪,主观上反对革命;辛亥革命期间,控制革命并促进革命在全国的成功;在"二次革命"时背离革命,加速了"二次革命"的彻底失败.江苏立宪派在辛亥革命前追求立宪的政治活动,加速了我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但在辛亥革命后支持袁世凯则埋下了帝制复辟的隐患.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的理论家瞿秋白在对辛亥革命的胜利给予了高度肯定的同时,也对辛亥革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辛亥革命在两个方面表现了不成功之处:一是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二是没有打倒一切封建势力,彻底实行土地革命,政权仍旧掌握在封建官僚和军阀手里.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也有两点:一是没有彻底的革命纲领;二是没有一个彻底的团结的真正能领导革命的阶级.  相似文献   

9.
论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世凯是史学界盖棺定论的反面人物.他臭名昭著,窃国大盗,死有余辜,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笔者近期翻看了辛亥革命的有关史料,作了新的思考,感到有必要对辛亥革命中的袁世凯作再认识、再评价。不揣谫陋,略陈管见,祈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0.
陈其美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一是辛亥革命的准备与发动,他是上海武装起义的主要领导者,上海光复,被推为都督;二是在孙中山领导下,参加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支持孙中山重整革命组织,出任中华革命党总务部长,成为孙中山最忠实的助手,实际领导了中华革命党在国内的讨袁斗争,终遭袁世凯暗杀。然而对这样一位将最后一滴鲜血贡献给中国民主革命事业的革命志士,某些亲历者和后世评论家对他的事功总有这样那样的说法,1986年湖州召开的“纪念陈英士先生殉难70周年学术讨论会”对此已作了澄清,同年广东召…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清末旧官僚、袁世凯的政治心腹唐绍仪在辛亥革命民主潮流的荡涤下转变为民主共和的追随者和支持者、并与袁世凯决裂的过程,肯定了他在辛亥南北和谈、促成共和、创建民国中的积极作用,也指出了他拥袁的调和立场给辛亥革命造成的消极影响。认为唐绍仪在这时期政治上的成败得失与辛亥革命历史、民国命运息息相关,通过对他的研究可帮助我们更好地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了解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勉力追随世界民主政治潮流而进行的一场伟大的革命运动,为后世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政治经验.中国政治与世界政治主流的接轨,是辛亥革命成功的历史依据;新兴社会力量多方面、多层次的利益诉求,是辛亥革命发生的内在动力;人民大众广泛的政治动员和政治参与,是辛亥革命成功的社会条件;和平手段与武装斗争相结合,是辛亥革命推进的基本方式;政治博弈,谈判妥协,打破僵局是辛亥革命的完成手段;历史合力中政治强势集团的行动,决定了辛亥革命结局的具体面相.  相似文献   

13.
黄兴和陈其美是"多年患难之交",辛亥之役前后,两人意见一致,交谊甚深;但至癸丑之役后,黄、陈政见发生严重分歧,感情几近破裂."宋案"以后"武力讨伐"和"法律解决"的反袁方略都是对中国国情缺乏认识的错误选择.癸丑之役是一种冒险主义行动,黄兴反对冒险主义,不应受到指责.陈其美总结和反思癸丑之役,完全赞同和全力支持孙中山重建中华革命党,竭力推颂孙中山的权威主义,与黄兴的非权威主义尖锐对立,彼此间的矛盾,无法调和.这是黄兴和陈其美这对"谊逾骨肉"的"患难之交"走向分裂的重要缘由.但黄、陈反袁目标一致,陈遇害后,黄诚挚地表示了对这位故友的伤悼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4.
吴禄贞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人物,也是学术界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本文就他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略作讨论. 武昌起义时,吴禄贞早已离鄂北上.从现象上看,吴禄贞似与武昌起义毫无联系,其实不然.吴是武汉地区民主革命思想的最早传播者,他在1899年日本留学期间,“受孙先生启导之处极多”,毅然加入兴中会,走上了民主革命道路,成为武汉地区最早的革命党人.1902年春,他完成学业回到武汉,开始向青年学生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灌输民族反抗观念,“当时各军队各学校受其感应者、翕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 ,辛亥上海光复是同盟会和光复会联合发动并取得成功的。陈其美与李燮和是上海光复的主要领导人。解放前的研究 ,由于受同盟会正统史观的影响 ,往往扬陈抑李。这种遗韵甚至在目前台湾出版的若干著述中 ,还时有出现。新中国成立以来 ,大陆方面的史学家都已对李燮和与光复会在上海光复中的活动及其作用作了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其实 ,李燮和在上海光复中起的作用 ,无论在程度上、影响上不仅不比陈其美逊色 ,而且在关键问题和关键时刻的作用远远超过陈其美。所谓关键问题 ,一是对淞沪军警的策反。上海响应武昌起义 ,有两个难题必需解决…  相似文献   

16.
吴宗慈是江西辛亥革命史上比较关键的人物;他具有新学思想;曾致力于新闻事业,为辛亥革命大造舆论;参加护法运动,出使滇州,奔走四方;编撰《中华民国宪法史》;从事史学研究工作,为江西辛亥革命史和江西地方史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献材料。  相似文献   

17.
詹天佑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天佑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铁路巨擘与科技前驱。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位关心国事、热烈支持保路运动、支持辛亥革命、支持中国政治改革、捍卫民主政治理想的伟大的爱国者。詹天佑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与贡献,就像他在中国铁路事业上的贡献一样,也将永远被我们后人铭记。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变革。梁启超既是立宪派的领袖,又是辛亥革命的亲历者,他在民国初年和辛亥十周年两个不同时段对辛亥革命曾有过不同的评价和反思。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我们回忆并解读梁启超的评价和反思,以揭示他从文化启蒙的角度,回答中国将向何处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教育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在教育理念上以国民主义为指导 ,促进了共和新国民的培养 ;在教育体制上诞生了小学、中学、大学三级学制 ,为教育的近代化奠定了根基 ;在教育实践上建立了各种新式学堂 ,不仅小学、中学、大学有长足的发展 ,而且实业、师范、女子教育等都突飞猛进 ,成为中国近代新教育确立的基本标志。教育的近代化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辛亥革命又推进了教育的近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20.
1911年同盟会发动的黄花岗起义,极大地震撼了腐朽的清王朝。陈其美虽然没赶上这次起义,但他在起义失败后所进行的各种努力在辛亥革命史上起了显著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