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受魏晋以来风行的品评人物风气的影响,中国古代小说人物研究主要采取品评德性与索解本事的方法:上世纪旧式小说研究继承了传统性格分析法,进而延伸到阶级分析,再到多重性格分析以及精神分析.尔后,从引进外来的典型理论的旧式小说研究到引进西方叙事学的新式小说研究,人物研究由强势沦落到边缘,逐渐陷入困境.而索隐人物原型这一传统研究路数则逐渐从坐实历史真实人物的旧索隐演变为推论虚拟历史人物的新索隐,同样陷入困境.当下关于小说人物研究的困境急需通过转型为"写人"研究来突围.  相似文献   

2.
《喜福会》中人物的“创伤性记忆”贯穿小说始终,不同程度地影响甚至决定了人物的行为模式及命运归宿.从精神分析心理学角度解读小说中四对母女的“创伤性记忆”及其应对机制,并注解了人物的行为模式:她们施与彼此的爱是“残缺的爱”.同时,深层次挖掘了人物“创伤性记忆”投射出的隐喻内涵:人物的创伤体验影射了在文化夹缝中生存的华人群体的“集体创伤性记忆”;也进一步升华出小说这种文学再创作形式也是作者谭恩美人生伤痛的再现与治疗过程.  相似文献   

3.
小说人物,是人类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艺术结晶,它不仅贮存和表现了特定时代的文化、经济特征,以及人类丰富的心理生活,而且也是特定时代的文学思潮、美学追求的集中表现。从这一思考出发,笔者考察新时期小说人物的美学特征,以期探索新时期小说人物各种美学特征之间所构成的互相交织及互相矛盾的规律,探索特定的文学思潮对小说人物美学特征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托妮·莫里森的《慈悲》描绘了美洲蓄奴制初期不同族裔人群的精神创伤。从小说遭受精神创伤的人物、自由联想的小说结构和文本空白间隙诸方面可以看出小说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特征。  相似文献   

5.
茅盾的处女作《蚀》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小说中主要人物进行分析,揭示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灵魂深处苦闷与放纵、折磨与抗争的矛盾,剖析其心理活动的深层次的原动力因素,从人性的视角对《蚀》进行一种全新的诠释,进而佐证茅盾在中国文学由传统走向现代历史进程中,将中西异质文化批判继承并有机融通,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D·H·劳伦斯在他的名作《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大量地使用了象征手法,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地点都具有象征意义,学术界对此作了大量的分析研究。从不同角度对该小说的象征手法进行研究,有助于加深对该小说的理解。基于这一点,本文拟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该小说的主要人物及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的象征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受其影响,又摆脱影响”——施蛰存与弗洛伊德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蛰存从弗洛伊德那里获得潜意识和变态性心理的精神分析理论,从而改变了中国传统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等外部形态来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心灵深处,以及无意识、潜意识之中。几乎每篇小说都写了主人公潜意识的自然流露和变态性心理,只是或浓或淡,或急或缓,浓者急者,便像精神病患者,行为怪诞荒谬,如魔鬼缠身;淡者缓者,也是性格异常,令人不可思议。但是施蛰存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态度是“受其影响,又摆脱影响”,从而创作出既创新又有民族特点的小说。  相似文献   

8.
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张爱玲的小说侧重于对人物的心理分析,尤其是潜意识心理分析。当然,她的小说不限于对女性心理的分析,但作为女性作家,她有意无意地偏重于对女性的关注。她对女性自身痼疾的揭示,对女性潜意识心理的分析,为后来女性文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路子。  相似文献   

9.
英国20世纪被受争议的作家德.赫.劳伦斯在探索人类内心世界,强调性欲在人本性中的作用等方面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有着异曲同工的承继关系。劳伦斯的作品常常被评论家引用作为精神分析不可多得的素材,但是对其短篇小说《请买票》的心理学研究却是凤毛麟角。本文沿袭精神分析的视角,从人格结构理论出发,通过分析人物复杂而多变的内心世界,探究劳伦斯在小说中所描绘的本我与超我的激烈碰撞,从而在充分理解小说独创性的基础上,揭示劳伦斯的两性观和伦理观。  相似文献   

10.
施蛰存心理分析小说与弗洛伊德学说崔银河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对人深层意识的探索,拓展了心理分析小说的表现内容与技巧;描写人物无意识激情和隐蔽的性心理,又构成了现代心理分析小说的显著特征。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创作。十九世纪末至二十...  相似文献   

11.
运用叙事学、心理学理论考察《红与黑》中的心理分析手法 ,认为《红与黑》心理分析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小说的视角模式 ,从而将外部描写心灵化 ;二是主要运用独白手法展现人物剧烈的内心冲突 ;三是揭示了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层动因等  相似文献   

12.
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等小说闻名于世,他的小说叙述角度独特,语言平实流畅,尤以描摹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而见长。小说里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展现了茨威格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和透视功力,以及他对女性细腻复杂的情感心理的独特感悟和深刻见解力;同时,他格外关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通过描写他们的生活、情感故事,我们可以窥见作者对社会弱势群体所抱有的悲悯情怀和人道精神。  相似文献   

13.
论乔治·爱略特前期创作的心理分析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在英国文学的历史长廊里考察乔治·爱略特的心理分析艺术。爱略特在继承现实主义传统的同时,从四个方面发展了心理分析艺术:整体上把握人物心理的动态发展;人物心理矛盾成为情节发展的内在主线;从揭示心理过程的不稳定性和偶然性以及心理层次的丰富性来表现复杂的心理状态;对传统心理分析技巧的发展。爱略特的开拓大大发展了文学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能力,并以独特的心理分析艺术开启了现代心理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4.
心理分析与叙述话语的运用使托尼·莫里森的《宠儿》这部小说显得与众不同。作者通过想像的方式和独特的角度来解构与重构现实 ,分析与探求人物的心理 ,发掘与展现黑奴的内心生活 ,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5.
老舍小说侠义情结探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侠文化是下层人民的文化,老舍从小就受到了侠文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根深蒂固历久弥新的.侠义情结使老舍的小说呈现出一种侠义大观现象,许多人物的行为逻辑只有站在侠义者的角度才说得通,在人数众多的普通民众身上体现出了一种刚强勇武的豪侠之气.老舍与革命大潮是疏离的,他对于革命运动和革命者了解不多,但他又很想写一写扭转乾坤的革命者,所以就依照他对革命者和革命工作的想像来刻画他们,而结果是这些革命者更像侠客而不太像革命者.  相似文献   

16.
从余华小说的叙述循环结构切入,分析余华小说中的物命运模式--人物是不可解脱的循环怪圈中的一环;在此基础上,探讨此模式后所隐藏的作对人生对世界的理解等深层语义,并研究小说本形式是如何将前两完美地传达出来的。  相似文献   

17.
娱乐性是金庸在谈及文学及武侠小说时所一直强调的一个问题,而且非常具体地体现在他所创作的武侠小说中.金庸小说的娱乐性很强,这源于金庸自觉而大量地调动和运用了一些娱乐元素,主要在于以悬念和巧合展开叙事,极力挖掘并描绘人物的情爱世界,极富神奇性与想象力的武功描写,以及充满喜剧性元素,尤其是设置喜剧性人物和赋予人物性格以幽默、诙谐、狡黠、机智等特质,从而使金庸小说既扣人心弦,又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8.
因为对笔下人物的刻画细腻、真实 ,注重从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原因来描写事件 ,亨利·詹姆斯被人们冠以“心理现实主义大师”的称号。本文以亨利·詹姆斯的创作手法为切入点 ,指出心理现实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内在关联 ,以及与意识流小说在创作技巧、表现等方面的不同 ,从而明确亨利·詹姆斯的小说与意识流小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无意识理论是弗洛伊德学说的理论基石,茨威格的小说创作明显受到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茨威格研读弗洛伊德的著作和学说,其创作深受影响;另一方面是因为,文学家茨威格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一样,对心理学和心理分析有浓厚的兴趣。这种影响在茨威格的小说创作中有较明显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为人所称道,他在作品中反复摹写孤寂、阴冷的意象,并且使用复调等手法来展现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内蕴的深刻性与丰富性。着重从意象世界和叙述方式两个方面阐述其作品形式的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