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3 毫秒
1.
"绣鞋风波"是<金瓶梅>中的精彩篇章,它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增强艺术感染力具有重要作用."绣鞋风波"中的鞋描写呈现出丰富的象征心理学意义,具有鲜明的比兴象征功能."绣鞋风波"故事情节反映了弗洛伊德子恋母理论,是中国化的俄底普斯情结.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是享誉中外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其国学根底与翻译水准堪称双绝.其翻译生涯中最伟大的贡献,便是以通俗化的策略,把深奥难懂的中国儒道经典文化,生动地传播到西方世界.1932年初,林氏发表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译论--长篇论文<论翻译>,文中提出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的标准.这三条标准在他所译的陶渊明名篇<归去来兮辞>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通过回顾林语堂的翻译观,来解读其英译<归去来兮辞>,认为该译作是译者与原作者情感互通的产物,具有准确传神美、句式变化美及音韵节奏美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白鹿原>从家族宗法制的变迁透视现代史的演进,堪称新时期最有力度最有分量的作品之一.但作者以这一新的视角进行创作时又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文化困惑历史观与道德观的二难处境,作者在处理宏大历史文化题材时力图揭示的历史文化必然性却又被一种旧的伦理道德观所消解,因此,就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基本立意的阐述上表现出深刻矛盾.这与作者尚未从精神上真正走出"白鹿原"有关.  相似文献   

4.
张亚新 《江汉论坛》2005,(4):122-125
中国古代小说还在幼年时期,诗歌就开始渗入其体了,魏晋南北朝的<搜神记>、<世说新语>都不乏例证.从唐传奇开始,中国古代小说便展示出"文备众体"的特征,即在用散行文字叙述事情、塑造形象的同时,又加进诗词曲赋等多种文学样式,使小说的语言形式丰富多彩.其中,以主人公本人的赋诗填词来抒发感情更是古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司空见惯的一种手法.在这方面,曹雪芹的<红楼梦>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而在<红楼梦>的众多诗人当中,最为杰出的则要属林黛玉了.无论在<红楼梦>这部名著中,还是在整个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林黛玉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个性诗人,给人以最为浓厚的诗意.其诗作,凄丽清婉;其诗论,主性灵,重神韵,贵创新;她还是善于教诗的先生;她的名篇名句无不淋漓尽致地传达了她的人格理想和不幸意绪;对名人名作,如<西厢记>、<牡丹亭>等,她的接受能力比一般的诗人更有诗人气.在林黛玉的诗词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塑造这一"诗人"形象的作者曹雪芹的身影,聆听到的是他所独有的诗人的呼吸,从而感受到他那种挥之不去的浓郁的诗人气质.  相似文献   

5.
海明威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那清澈流畅、朴实无华的散文文体奠定了他作为我们时代最干净利落、最清新微妙、最富有才华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家地位.在其著名短篇<白象似的群山>中,他采用客观凝练的叙事技巧,形成了生动简练,优美含蓄的语言文体,也即著名的"海明威文体",而他所倡导的有关文学创作的"冰山原则"也因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文将分析小说的片断并从四个方面说明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下的叙事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6.
<楚辞><山海经>作为保存神话资料最丰富的两部先秦典籍,其中的神祗具有明显的趋同性特点.不论是主宰天地人间、拥有至高无上权威的至上神,还是具有贤德睿智、地位显赫的人类各族祖先神,或是掌管自然界各种具体事物的功能神,在称谓和司职上都有众多相同或相近之处.这种趋同反映了<楚辞>、<山海经>在文化渊源上的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7.
洪珉 《殷都学刊》2001,(2):86-90
评价长篇小说<花开花落>的主人公形象的塑造艺术作者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在言行描写中塑造人物,在烘云托月中塑造人物.论述该人物的社会意义和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凤芝 《兰州学刊》2004,(3):248-249
本文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探析了硬汉子桑提亚哥的艺术魅力,揭示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半个世纪以来始终畅销不衰的内在因素,并就成功作品所应具有的特质进行了初步阐释.  相似文献   

9.
郑涵 《中州学刊》2001,(4):185-188
张方平,宋应天府宋城县人,科举出身,历事仁、英、神宗三朝,先后任御史中丞、三司使、翰林学士、参知政事等职.著有<乐全集>等.在入仕之初,他力主改革弊政,但到后来他却站在维护旧制的立场上要求停罢新法,变成了保守派.在学术思想上,他不局限于儒家的传统观念,而是兼采众家之长.他的<乐全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0.
吴建华 《学术论坛》2001,(4):109-112
罗香林以谱牒研究闻名,他对谱牒学的贡献主要有三一是运用谱牒解决了诸如洪秀全的出身等一系列重大学术问题;二是运用谱牒资料撰写了<客家研究导论>和<客家源流考>等具有开创性的著作;三是架构了中国谱牒学的理论体系.他在我国20世纪谱牒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11.
《花间集序》:一篇被深度误解的词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彭国忠 《学术研究》2001,(7):99-104
在<花间集序>中,欧阳炯第一次勾勒出可歌之"词"发展的大致线索,并明确提出了"清"、"清绝"的审美标准.但是,长期以来,他的词史线索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而他的词学观点却遭到完全相反的理解他所反对的,变成了他所赞成的.造成这种深度误解的原因,约有四端受<花间集>词的连累;受他所采用的骈体文的影响;受他的词作的影响;受<玉台新咏>及<玉台新咏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六书略》谈郑樵研究汉字的主客观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伟 《殷都学刊》2003,(1):100-103
郑樵是汉字发展史上继徐锴之后又一位重要的学者.他的<六书略>是其研究汉字学的专著,与许慎<说文>相比,有继承也有创新,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郑樵的成就,与其学术积累、思想基础、创新意识等主观因素和治学著书的客观环境因素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任冠之 《阴山学刊》2001,14(4):27-28
<汉宫秋>中所塑造的王昭君既不同于历代文学作品中含悲抱怨的昭君形象,又有别于我国早期古典悲剧中薄命红颜的女性形象,而是一个刚柔相济、深明大义、饱含着民族感情和爱国精神的具有悲剧审美价值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4.
朱洪 《学术界》2004,(6):228-234
金隆德先生(1937-1994)是当代知名学者、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他的<近代欧洲哲学史>(合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合著)、<方以智评传>(合著)等在相应的领域,达到了同时代人的领先水平;他发表的100多篇哲学论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领域里的拨乱反正,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历史作用;在30多年的大学教学生涯里,他桃李满天下;作为安徽省社科院副院长,他德学俱隆,有口皆碑.  相似文献   

15.
武小新 《江淮论坛》2005,(6):121-124
<水浒>是一部男性英雄的赞歌,其中的女性形象虽然少而单薄,但很有研究的价值,在她们背后反映出来的是强大的男权话语模式.施耐庵和金圣叹在创作和评点<水浒>女性形象时都习惯于贬损和歧视女性,并以女性为牺牲品来完善男性形象的塑造,本文探究了<水浒>的女性模式并用当代形象学的理论分析了其文化成因.  相似文献   

16.
路遥是一位深受地域文化影响的作家,他所创作的<人生>完全就是对地域文化的钟情歌唱.陕北文化的"出走"主题、社会底层人性的"苦难搏斗"塑造范型,连同民间维度"多情女子负心郎"的情节生成模式是其精神资源的主要表现.这些精神资源一方面成就了路遥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卓越声名,另一方而也彰显了路遥创作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万比洛夫是二十世纪俄罗斯剧作家,契诃夫的继承者.他的戏剧小品<花与年>以极小的篇幅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反思的可能性,是一出现代人生活的悲喜剧.它在给我们敲响人类文化困境之警钟的同时,也为我们暗示了一种理想的生活境界.本文首先由剧本入手,探讨现代人心灵僵化、情感失落、思维呆滞的时代和社会原因,接着把波塔普夫的觉醒放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大背景中去分析,指出他是迷途知返,重归自我并塑造新生活的现代人的代表.  相似文献   

18.
霍布斯鲍姆笔下的后现代思潮--读《极端的年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芃 《学术研究》2001,(8):85-92
本文认为,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历史学家,不能回避时代提出的问题.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这部反映20世纪世界历史的著作中分析了后现代思潮在科学、思维方式、艺术以及人们社会观念上的表现.尽管他对泛后现代主义的作法持否定态度,但他认同世界进入了与现代社会不同的后现代社会,他本人也具有后现代主义情绪.文章认为,他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写作的理论前提经历了从对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的赞颂、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二分法,到现代和后现代划分这样几个时期,这实际上是后现代思潮在他历史观念上的反映.但他始终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是与<共产党宣言>中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一致的,二者都是后现代对现代性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唐律疏议>在词汇上有如下特点一般意义的词形相同而意义有别;与后代语词词形相同而意义有别;词语他书不太常见;一些语词在<唐律疏议>中的出现远早于一般所引.因而<唐律疏议>在唐代词汇研究上具有不应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朱庆华 《理论界》2005,(9):188-189
白朗的<生与死>之所以堪称第一批抗日文学的经典之作,全赖于成功塑造了安老太太这一形象.在抗日文学人物画廊中,安老太太的形象具有高度的开拓性与典型性,作品形象地展示了安老太太"凤凰涅槃"的精彩过程,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这一个"水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