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中国当代文坛,林白是一位具有特质的女性主义作家,她在小说创作中善于打破时间的线性结构,中止情节链,采用特定物理空间的选择和跨时间叙事、叙述空白的设置与独特的叙述人称和叙述载体等方式进行叙事,从而建立小说的诗性空间.林白小说通过空间来安排小说的结构和推动整个叙事进程,采用别样的叙述策略,抗拒主流叙事,表现女性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唐宏 《社会科学家》2008,(5):136-139
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一些女性作家开始自觉地运用女性主义理论进行创作,其文本的共同特征是:描写躯体,以身体写作方式反抗男性中心主义;用镜象世界进行自我观照和自我体认;在同性恋的高潮体验中"虚化"男人.当然,她们也同样面临着一系列困惑,如女性在自我暴露后,被置于"被看"的境地;在自恋狂欢之后,不可避免的堕落了;在不做"安琪儿"而成为"疯女人"后被放逐了.总之,女性主义文学以性别视点审视文学,有其独特的价值,但其由此偏离了对人性的关照,也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相似文献   

3.
陈染、林白似乎是这样一种女子:三十左右,漂亮,成熟,衣着大胆,洁癖,神经质,身份暧昧,独往独来,举止怪异,神秘兮兮。她就生活在我们中间,但她的冷冰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表情打退了我们所有的好奇,这便是陈染、林白带给我们的感觉。她们是孤独的,存在于被遗忘。她们的小说被叫做“个人化写作”、“私人化写作”或“私小说”。从对陈染、林白小说命名来看,产生于日本大正时代的“私小说”与陈染、林白的写作貌合神离,将二者视为一家并不确切。而“个人化写作”、“私人化写作”虽更能凸现出陈染、林白写作的“新”的特征和女性意味,但同时也隐含着男性话语文坛不知不觉中流露出的不屑和冷漠。  相似文献   

4.
苏晓芳 《云梦学刊》2001,22(1):58-61
林白是一个有强烈的"边缘"自觉的女性作家.孤立地以某种女性特征来观照林白及林白的写作是远远不够的.林白的写作,是她作为一个"边缘人"的恐惧的文字传达.  相似文献   

5.
"海派"作家对"唯美主义"艺术思潮十分认同,"海派小说"创作也自觉不自觉地追求官能享乐和声色刺激的"偏至"的艺术表现,大胆而自然地描写着充满现代性的"肉"的美、特异的两性关系、病态甚至变态的性心理,讲述"美丽而不真实"的都市故事,运用新的创作体式和现代小说技巧构筑作品的形式美,形成了独特的"唯美主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戏拟"是罗伯·格里耶钟爱的一种小说表现方式.它以模仿为基础,以生成崭新的、具有戏谑性的否定意味为核心.格里耶通过对传统小说的景物描写、结构安排与主题意味等多个方面的"戏拟",来达到否定传统小说真实性、体现小说形式革新观念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凌叔华的小说创作中,以女性生活、女性心理为主题的那些篇章,书写了新旧时代交替时期的小姐、太太们的生存状况,表现了旧女性的陈旧思想及新女性的局限性.对这些女性进行批判的同时,也揭示出女性主体意识已在她们当中觉醒.从凌叔华这些描写女性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中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  相似文献   

8.
潘正文 《江淮论坛》2004,(5):112-116
本文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界在理解"后现代主义"时,抽空了巨大的理性文化背景,而造成了严重的误读,由于这种误读,"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表现完全丧失了其原初的解放性意义,而成为了市场和欲望的同谋.它所造成的后果是作家批判立场的丧失和审美表达被欲望展示所代替晚生代作品的欲望化叙事,女性主义文学向女"性"商业主义滑落,反腐小说自身走向腐化.而解救之道则在于重新回到启蒙的批判立场和审美的灵性向度.  相似文献   

9.
舍勒于女性主义第一次浪潮的末期,对其成败进行了初步总结。舍勒是从文化角度来考察女性主义运动的,他认为女性主义运动的未来意义在于形成一种体现女性价值的"女性文化"。舍勒的"女性主义者"身份要打折扣,因为他在男性价值与女性价值孰高孰低问题上显得犹豫。无论是在定位男性价值与女性价值,还是在陈述性别差异时,舍勒都表现出了对女性浪漫的欣赏态度。在舍勒看来,女性是一种比男性更接近整合性的存在,实现这种存在也是舍勒对女性主义运动目标的终极设想。这一对女性看似肯定的价值定位,实际上回避了性别平等问题,并没有真正翻转男尊女卑的评价,反而强化了建立在传统二分观念基础上的性别结构。  相似文献   

10.
王玮 《南方论刊》2008,(1):86-88
林白的小说可以说是纯粹的女性小说文本。她用大胆细腻的笔触,着重描写了女性身体、心理和精神的成长过程,营造了一个又一个隐秘幽深的女性世界。而作家对“姐妹情谊”的书写是她所描绘的女性世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种边缘化的女同性爱题材在女性文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新女性的先锋性在晚清小说中以一种被扭曲的状态呈现,清末小说中指称的新女性,多数含有贬义,内含的评价是一种道德批判,并有着明显的男性视角特征.但这些"新女性"是近代最早争取个人自由和解放的女性.虽然她们的行动未必适当合度,但却用肉身冲击着陈腐的礼教,为女性走向个人解放做了最初的尝试.此后鸳蝴小说是以对"新女性"的否定,重拾旧女德,开始新一轮的言情.而五四文学又通过对鸳蝴小说的清算,去除了清末"新女性"的狭邪和颓废气息,重塑进步的知识女性的理想形象,重新为新女性正名,从而树立起更为成熟的现代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2.
"虚构"和"纪实"这两种并生的叙事修辞,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小说叙事的重要方面,是女性主义意识形态推论实践的重要体现.乌托邦叙事由两种形式构成:梦与白日梦.这种乌托邦叙事也只是为女性的现实困境提供一种想像性解决:不是在梦里,就是在自日梦里.女性小说的仿真叙事则尽可能禀承和贴近现实主义传统,让叙事成为"复述",强调个人经验的不可替代性与不可复制性,使女性叙事的文本形态有了属于自己的结构、肌理和色泽.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意味着由男性代言的历史被终结.  相似文献   

13.
意识流与"意识流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素华 《学术论坛》2006,(6):182-186
<墙上的斑点>应如何解读?对主人公意识活动的描写是无"迹"可寻还是有"迹"可寻?它不是小说还是对传统小说的颠覆与解构?文章对这些问题作了探讨,认为意识流小说描写的人物意识活动是具有一定的指向性的;<墙上的斑点>的意识流向是有"迹"可寻的,从主人公整个思绪脉络到其间产生的无数稍纵即逝的思维碎片都有着特定的意识指向;它有其特定的形式和结构,伍尔夫因应表现人物内心错综复杂的意识活动的需要而重建现代小说的形式和结构.  相似文献   

14.
对女性性别魅力的极力张扬是当今中国大陆女性小说的一大特征,它分为故事型小说的外视角"客观结撰"与自叙型小说的内视角"自我剖白"两种表现形态.然而在这种性别魅力彰显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女性"主体"地位在遭遇消费性文学接受潮流时,则陷入了无以摆脱的悖论之境.  相似文献   

15.
菲茨杰拉德笔下的女性角色往往被批评为造成男主人公悲剧命运的罪魁祸首,而这些负面评价都是基于"真正的女性"价值观所设定的女性典型形象.符合传统价值观的女性被称颂为"家里的天使".菲茨杰拉德所塑造的黛西和妮可生活在传统价值观和新女性思潮的碰撞之下,而妮可较之于黛西的变化也反映出新思潮影响下女性自我意识的复苏.采用女性主义的解读将有力地扩充对于这些女性角色的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小说长于运用比喻来描写人物形体的某些部位,这种符号化的描写久历流变仍保持着相对稳定性."物喻"意象的选择既具有包囊宇宙天象地貌的开放性,又有暗示某种力征或美质的定向性.其中,男性躯体描写的动物化倾向与女性仪容描写的植物化以及食物化倾向,是"英雄壮貌"与"美女柔形"等传统文化渗透的必然结果.归根结底,中国古代小说这种人体描写的"物喻"特征来自原始性的"隐喻"思维.这种隐喻思维化育成后世的"观物取象"意识,对"物喻"式写人传统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立群 《人文杂志》2008,(2):113-117
青年作家格非曾经由于叙述的独特性而被划入到先锋作家的行列,这既与格非的小说观念有关,同时,也与格非的生存环境及其诱发的情绪有关.本文是从所谓南方的"水"意象进入格非的小说世界的.经过深入的阅读,"水"意象不但是格非小说中描写的现实之物,同时,也与格非小说中表达的记忆经验和时间认识有关,而从更为深层的角度上讲,它还关乎一种生命和欲望意识.上述内容构成了"水"意象在格非小说中的三方面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刘芊玥 《理论界》2014,(3):159-161
"耽美"文学不等同于同性恋文学,在一定意义而言,耽美文学文本是一种"类同性恋文本"的书写:从书写对象的群体而言,它把作为社会边缘的群体放到了最耀眼和核心的位置;从性别关系来看,耽美小说文本几乎隐蔽掉了现实生活中女性的存在。男人和男人在情感,尤其是爱情和性欲的关系,在耽美小说文本中得到了一种极大的彰显,然而,却始终没有逃脱异性恋标准对于它们的规训。  相似文献   

19.
谭恩美的小说以女性为观察视角,对女性进行书写,探讨女性所经历和面临的各种问题,具有强烈的女性主义色彩。谭恩美的《灶神之妻》、《接骨师之女》就通过女儿对家庭历史的探索,建立起了一个以女性为主线的全新家庭谱系,表现了一群通过自身努力、互相帮助,取得经济和精神独立走向解放的华裔女性。同时,作者还揭露了男权对女性的各种压迫行为,提出了将男性逐出被膜拜的神龛,用纯洁的女神取而代之的大胆设想。  相似文献   

20.
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是美国黑人文学史上最早的女性主义作品之一。小说在被埋了几十年之后重新成为文学上的经典。近年来,女性主义与经典结构主义叙事学结合产生了女性主义叙事学。这是一种将文本分析和意识形态相结合的批评方法。本文试图结合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通过对小说的叙事声音、叙事结构和叙述视角来探讨赫斯顿作为女性作家为表达自己强烈的女性主义意识而采取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