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年来学界一致认为,晚明表现主义书风的形成源于当时的包括政治、经济及16世纪中叶以来的心学与童心说等文艺思潮,晚明时期人们"尚奇"、"追新慕异"的审美风尚及二王传统帖学以外的碑学思想却常被研究者所忽视。本文以晚明时期的社会审美风尚为切入点,通过对晚明时期石碑的考古发掘、碑学观念之生成等方面进行研究,发现:晚明表现主义书风成因乃二维物化结构:当时的尚"奇"风尚、王阳明心学及李贽童心说的文艺思想以及儒家忠义刚正精神等构成其精神元素;"二王帖学"系统及晚明碑学为其物质元素。研究进一步认为,尚"奇"风尚决定了晚明书家的审美取向,碑学思想的滥觞成其审美的最高法度。可以说,晚明表现主义书风源于碑学思想,它是最早向碑学习,帖中含碑的范例。由于清王朝的建立,这股书风尚未臻于极致就被肢解,然而,它对后世文艺笔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艺术媒材史和媒介环境学的角度分析晚明书法革新运动的历史成因。作者认为,晚明书法不以点画妍美取胜,而以线条怪奇凌厉与风格狂放磅礴见长;当时书家舍弃晋唐以后多书小字之惯习,好书大字,大尺幅书作蔚成风气。这与当时民间尤其是江南民生富裕,日常生活所居房舍普遍"逾制",而室内空间日趋高崇广大这一书法观赏"场域媒介"的变化有关,也与一种特殊的材质——绫作为书法媒材被普遍使用的物性生活背景有密切关联。此外,坊间刻书业的兴旺,使前代书法经典普遍进入寻常百姓家而渐被"祛魅",也是晚明书法革新的媒介环境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狂禅"一词在晚明及以后尤其在清代,屡屡被提起,它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唐宋以来的五家禅,其二是指晚明思想界的一股思想潮流.综合考察,狂禅使用最多的是用来指称晚明思想界所出现的一种独特的思想潮流,它突破了程朱理学所要求的思想和社会规范,对晚明及以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股思想潮流的主要特征是以禅证儒,以儒入禅.  相似文献   

4.
董史的《皇宋书录》,作为一部专门记载宋代书家及诸多书法史问题的重要书学文献,从其体例和内容来看,体现了董史的“崇帝王、重四家、轻其他书家”的宋代大书法史观和“书因人贵”与“因人废书”的书学思想;书中还记录了释家书法及女书家,具有重要的书法史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倪元璐作为晚明表现主义书风的重要代表性书家,其书风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晚明特殊的时代背景,包括政治、经济及中叶以来的文艺思潮,尤其是心学与童心说对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抑或说"忠义之气,临于笔墨",抑或说倪元璐师承颜鲁公与苏轼书法,等等。从社会学、艺术史学的角度以及金石碑刻书学的审美特征考察,笔者认为晚明时期人们"尚奇"、"追新慕异"的审美风尚及二王传统帖学以外的金石碑刻书学意识才是影响倪元璐书风形成的重要因素。由此,笔者认为,倪元璐书风的形成,其实质就是帖学与金石碑刻书学的结合,是以帖为基、以碑为辅,可把倪元璐书风看做是最早向碑学习、帖中含碑的范例。  相似文献   

6.
晚明思想在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独特性在于它是在社会的动荡中经历着来自内外的冲撞从而裂变。嵇文甫先生的《晚明思想史论》堪称晚明思想史研究方面不可多得的典范性著作。从佛学、西学、王学三个角度对《晚明思想史论》作一个简洁的梳理,即整个晚明的思想史就是一部王学的演变史,对王学及其后学的研究构成了这部书的主体。  相似文献   

7.
晚明苏州文人意趣因经济、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发生了剧烈变化,形成了亦古亦今的闲赏美学风尚,建立起"宜人宜景宜自然"的造物标准,并强调致用为尚的功能主义,从而形成了苏州文人独特的造物观.晚明苏州文人喜好以美的事物来装点悠闲无虑的日常起居生活;他们追求高雅的生活品质,对各类活动环境有许多讲究.对待造物,晚明苏州文人提倡致用的功能,不断推陈出新,在"物妖"和"奇技淫巧"的时代背景下,体现出一种极具勇气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8.
论徐渭的文学思想与王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渭曾师事王门的王畿、季本 ,学术思想与文学革新的理论也深受两人的影响。其中自然本色论与王畿的思想形异而实同 ,师心与师古的统一体现了兼法王、季二人的痕迹 ,师法唐宋派是与承绪王门完全一致的 ,徐渭的文学思想对晚明文学思潮具有先导之功  相似文献   

9.
对于汤显祖传奇创作的界定、评价,晚明至清时期的戏曲界一直存在诸多争议,甚至多有指摘,"沈汤之争"引发的戏曲创作及研究的争辩热潮一直延续到清代。在晚明汹涌的曲学思潮演变的时代背景中,汤显祖锐意创新,在晚明曲坛独树一帜,更为明传奇乃至中国传统戏曲的整体发展开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其《玉茗堂四梦》的创作,集中体现了汤显祖诗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即倡导"意趣神色"的诗学本质观,讲求"字句转声"的曲学声律观,和追寻"率性而已"的诗学实践观。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历史上,士人所代表的"道统"与君王所代表的"政统"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张力,士人竭力维护道统的尊严,使之摆脱对"政统"的依附,成为独立的精神力量.冯从吾在晚明提出以讲学"独行其道",体现了晚明士人面对"政统"的压迫,其政治意识发生转变,期望以"内圣之学"挺立道统.儒家"内圣之学"是道统超越政统的内在依据;而确立士人群体独立的生存方式,是超越的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11.
在近年的文史哲与艺术等学科的研究中,晚明时期被越来越清晰地描述成一个历史转型期。在书法史上,徐渭和黄道周为代表的书家的作品同样具有这种转型性特征。本文借鉴社会历史学的研究成果,勾勒了晚明时期中国社会早期近代化的特征并对应晚明书法的转型性特征,认为这股书法潮流与当时中国社会早期近代化的某些特征是相一致和互动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晚明近千篇游记的检索与分析,结合晚明社会转型期思想激荡的社会背景,探寻晚明旅游,尤其是文人休闲旅游兴起的社会与思想根源.笔者从阳明心学对人性的解放引出了晚明崇奢重适的生活风尚,并带来了人们对旅游观念的重审与重构,作为尚适理念的重要体现,旅游不再是玩物丧志的行为,而是人性中所必需与所必有.求适观念与旅游行为的结合,养成了晚明文人纵性任情、寻欢逐乐、不计时日、不计金钱的游风.  相似文献   

13.
柳倩月 《学术论坛》2012,35(8):95-98,232
明代心学思潮及市民思潮孕育出一批在文艺上追求性灵、高扬情欲的文学家,晚明文学家冯梦龙作为开拓了明代文学由雅转俗新境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以"情教"为理论基石,构建其"情教"思想系统及文学观念,对传统"乐教"及"诗教"观进行了反拨。冯梦龙的"情教"思想在文学艺术上表现为对"真情"的艺术原则的推崇及对民间俗文学传统的重视,他所编《情史》、《挂枝儿》、《山歌》充分体现了其"情教"观及以"真情"为最高文艺标准的俗文学观,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上应占据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晚明科学家以传统气论的气本、气化和气物感应三大观点来阐述宇宙万物的本原、发展和联系,促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在晚明时期达到历史高峰.但晚明气论自然观由于自身植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以及固有的物质观和方法论缺陷,与西方近代科学所依赖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不合辙,无法引导中国传统科技向近代转型和变革.  相似文献   

15.
晚明时期是中国传统出版的极盛时代,也是古代茶书编撰出版的繁荣时期。晚明编撰出版的茶书约占历代茶书的半壁江山,而且大量刊刻以《茶经》为代表的前代茶书;茶书编撰体式可分为撰述类、编辑类和汇抄类三种,推动着茶文化知识体系的重构;茶书的作者以江南地区的山人墨客群体为主,其刊刻者则以书坊为主力;茶书的读者,是日益扩大的文人阶层;晚明茶书的出版传播反映了明代茶文化的转型特征,也形塑着茶人生活的品格,是观照晚明文化的一个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6.
《理论界》2021,(2)
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阐发了丰富的"快乐"思想。针对当时人们对"快乐"问题的不同看法,他在批判前人快乐观的基础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快乐观,辩证地分析了快乐与善、快乐与德性、快乐与幸福的关系,进而提出了快乐是某种意义上的善、快乐是德性品质的表征、快乐是幸福的题中应有之义等观点。厘清他的快乐思想,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思想,对于建构当代人的快乐观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晚明人文思潮 ,在 2 0世纪初由于受到了新文化运动诸位大师对性灵派的鼓吹与重新挖掘 ,而开始展现它的光彩。这股人文思潮 ,能在当时强大正统思想中凸显出来 ,并备受瞩目 ,突破程朱思想的禁锢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并以破程朱是非论的形式展现出来。晚明举人文革新旗帜者 ,在作品中屡屡提到达摩的壁观法门 ,因此 ,本文拟初步探讨禅宗的壁观法门与人文革新思潮的内在关系。一  从达摩嵩山少林面壁开始 ,禅宗很快便风行天下 ,禅宗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 ,除了简易方便直接之外 ,它的不为法缚、不执着于一事一物的是非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刘强 《兰州学刊》2015,(2):38-45
作为晚明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和文学批评家,李贽的思想及性格与魏晋风度一脉相承而又同中有异。李贽一生酷嗜《世说新语》,并曾做过评点,其晚年编撰的《初潭集》一书,又采录《世说新语》近800条,其中180余条有评点。然李贽却称《初潭集》为"儒书",无论体例还是思想旨趣,均与其他"世说体"小说不同,反映了晚年李贽虽然行止狂狷,本质上仍是一心系孔门的儒家士人。《初潭集》在《世说》研究史乃至思想史上的独特意义与价值,无疑值得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9.
晚明是一个潜伏着文化转型和精神裂变的过渡时代,在"程朱理学"日益僵化的情境下,"阳明心学"成为晚明思想界另辟蹊径的一个产物,它在发现人、肯定人、尊重人、理解人的价值理念上达到中国近代历史的新高度。在"阳明心学"及其"王门后学"的熏陶浸染下,晚明孕育了中国近代的"浪漫洪流",而从"阳明心学"发展到"王学左派",左翼激进的思想启蒙促进了浪漫精神大放异彩,然而现实困境及自身局限使之在"向左转"后无路可走,最终导致浪漫的瓦解和终结。  相似文献   

20.
"中原书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地域书风,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原书家的智慧和几代中原人多年的辛劳与付出。"中原书风"的出现既是一种书法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一出现就带有中原文化创新、包容、开放、厚重的气质。"中原书风"也是一种审美再现,它雄强、朴厚、博大、灵动。"中原书风"更是对中原历代书法经典的继承与融通。从中原书法的文化属性、审美属性和外在形态来看,"中原书风"的源头就是中原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