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宋襄公几乎已经被人们嘲笑了千年之久,后世一直鲜有好评。他的思想被人们认为迂腐不堪,他的行为似乎愚蠢之极——称是春秋时代的一朵"奇葩"。然而事实上,他既比同时代的人高尚许多,又缺乏后世人们的认真理解。平心而论,他实在是一个生不逢时的英雄。  相似文献   

2.
贞昊 《职业》2014,(28):42-42
管仲和鲍叔牙,春秋时期共同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他们曾是情同手足的患难兄弟,先是各为其主,后又同朝为官,他们究竟是怎样摆平公私关系,让"管鲍之交"成为千古佳话的呢?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手下将士杀死。齐襄公的弟弟公孙无知继任齐国国君,但不久又被大臣杀死,齐国一片混乱。  相似文献   

3.
宋襄公站在河边,看着楚国的大军过河。那是阴历十一月,两千六百年前那条名为泓水的河尚未封冻,他身边的谋臣看着敌军在冰冷的河水中艰难行进,急道:  相似文献   

4.
赵倡文 《老年人》2014,(2):40-40
孔子一生都郁郁不得志。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曾去求见口碑极差的南子(春秋时期卫灵公夫人),以期通过南子的枕边风在卫国推行自己的政见。卫灵公死后,这样的机会终于来了。  相似文献   

5.
杨甦 《职业》2014,(25):34-34
李斯,是影响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一位大人物。他出身平民,一步一步官至秦国丞相,是他策划并辅佐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统一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规制,他鞠躬尽瘁致力于规模空前的封建国帝国管理。但他却因一念之差,最终落得个祸灭三族的下场。李斯究竟是哪里出了错?历史上的是非,只能根据历史实际来分析。但千古不变的是,公与私的关系,天下社稷与一己之利的把握。官做到一定高度,公与私的界限其实是很难划清的。  相似文献   

6.
名分新说     
世间有了名分以来,真是害人不浅。因为名分下面更多的是责任、义务,是索取、需求。从女人的名分说开去名分,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的名义、身份和地位。春秋时期,子路问孔子:"卫君想请你帮他理政,您将先做什么?"孔子曰:"先正名分。"子路曰:"老师,您太迂腐了,名分有什么好正的?"孔子曰:"你真鲁莽,名  相似文献   

7.
2009年4月23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60周年纪念日,万众瞩目的海上阅兵式如期在中国青岛举行。 阅兵式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春秋时期最盛,史料中有“观兵以威诸侯”的记载。阅兵时军队列好阵势,最高统治者在阵前先用弓箭射猎禽兽以示威严,然后开始检阅部队。春秋时期很多诸侯国都定期检阅军队或战车,称作“观兵”或“观师”。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交战双方自发举行的阅兵式,意在威慑对方。  相似文献   

8.
给爸爸画像     
李滢 《华夏少年》2007,(9):84-85
爸爸的眼睛 我的爸爸是个老师,他中等个,有点胖,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他在学校教地理,这副眼镜帮着他看见了中国,看到了全世界;他也教历史,这副眼镜又帮着他看到了书中古今中外的历史人物,了解到变化万千的史实。爸爸的眼镜可真是个望远镜呀!我在给爸爸画像时就画了一副大大的黑眼镜框,在镜片上还画了很多圈圈,这样就没法画爸爸的眼睛了。  相似文献   

9.
周琴 《老人天地》2014,(4):32-33
4月5日,农历三月初六,这一天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
  传说与历史之间:介子推并非被烧死
  关于清明节,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春秋时期重耳与介子推的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内乱,公子重耳流亡,介子推忠心护主19年。后来重耳回晋国当了国君,介子推不肯受赏而隐居。晋文公重耳搜绵山找不到他,便放火烧山想逼他出来,介子推宁可被烧死也不肯出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就在每年清明之前几天不生火,只吃冷食,谓之“寒食”,寒食第三日即为清明,这便是清明节的起源了。  相似文献   

10.
柳新 《老年人》2010,(6):37-37
从春秋战国至晚清,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过不少大商人,但被公认为“商圣”的只有三位,即陶朱公、白圭和胡光墉(雪岩)。  相似文献   

11.
李仪 《老年世界》2013,(5):22-24
一 迎着飒飒的秋雨,我又一次经过那个路口。每一次经过,我都禁不住扭头瞥一眼,因为那是一段历史……述说那段历史的,是一座铜铸的雕像。那是一匹马,真正的战马,前蹄高高扬起,昂头长嘶。马上是一位身着短褂、头戴帽翎、策马挥刀的战士,多少年了,他仍在这里奋勇呼杀……雕像的底座上,刻着“聂忠节公殉难处”,他就是晚清爱国将领聂士成。  相似文献   

12.
曾月郁 《老年人》2004,(10):12-13
2004年8月26日,负责决定教科书内容的日本东京都教育委员会表决通过,决定将于明年4月新学期开始,东京都公立白鸥中学采用日本“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主编的历史教科书。这套由日本文部科学省2001年审定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不仅对日本的侵略历史全盘否认,而且百般美化日本军国主义  相似文献   

13.
蒲云空 《职业》2014,(7):44-44
晏婴(前578年~前500年),是春秋时齐国卿相,先后辅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任君主,辅政长达50余年。据说晏婴个子矮小,其貌不扬,但他的美名却流传千古。  相似文献   

14.
蝶恋花·春     
黄健 《老人天地》2008,(4):20-20
父亲长得清瘦矮小,大字不识几个,人又老实木讷,甚至有些迂腐。他一辈子就喜欢精心伺候村里分给他的几块薄田。而母亲年轻的时候,高挑清秀,端庄美丽。母亲怎么会嫁给极不般配的父亲,这一直是个谜。长大以后我才知道,母亲的祖上是富  相似文献   

15.
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谜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公冗218年,曹操颁布了一道《终令》,明确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墓,陵上不堆土,也不植树。一年后,曹操为自己准备了送终的四季衣服,分别盛放在四个箱子中,上面写明春夏秋冬,并留下一个遗嘱:  相似文献   

16.
王美娜 《现代交际》2014,(1):153-15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他所学的科目感兴趣时,会产生很大的积极性。历史教学必须首先从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入手。文章从导语设置、疑问追思、运用活动手段、指导方法、增强历史使命感五个方面阐述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促进历史课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17.
刘佳 《老人世界》2011,(8):38-38
我的故乡河北省定州市,是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定州自古以来就是华北重镇,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春秋时期,齐相管仲筑城,战国时,中山国在此定都。北魏皇始二年(397年)置安州,公元400年改安州为定州,今定州由此而得名。自北魏至清代,此地均为府、路、郡、州的治所,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18.
管鲍祠遐想     
车入安徽颍上地界,见书有“管仲故里”大字的巨牌矗立,“千古管相酒”的广告接连闪现。早年虽读过《管子》中的部分篇章,但却不知管子乡关何处,原来这位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名相、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内的中华名人雕像中列于首位的人物,家乡竟在此地!入饭店,要了一瓶“千古管相”,和内兄对酌,酒味香醇绵和,半斤落肚,  相似文献   

19.
富贵不忘贫贱李海涛《吕氏春秋·直谏》有这样一则故事:齐桓公与管仲、鲍叔、宁戚一同饮酒。鲍叔举杯祝愿:“愿公不忘流亡于苫;愿管仲不忘被囚于鲁;愿宁戚不忘饲牛而住车下。”桓公听了离席而拜,说:“如果我和诸位大夫都能不忘你刚才的话,则齐国的江山可保了!”历...  相似文献   

20.
孔子也记仇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孔子似乎是一个道德的化身,他一生崇尚高尚的道德,追求完美的人格。也正是由于这种精神洁癖,使他在活着的时候面对功利的现实社会屡屡碰壁。如果把孔子仅仅理解成一个崇尚道德近乎迂腐的老夫子,或者理解为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圣人,则大错特错了。再完美无瑕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