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永春 《学术月刊》2012,(6):137-146
宋辽金对峙时期,宋人自称"中国"、自称"正统",辽人和金人也自称"中国"、自称"正统"。元人自从议修辽、宋、金三史之始,就围绕着辽、宋、金的"正统"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辩,直至元朝末年,才由脱脱确立了辽、宋、金"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修史方案,承认了辽、金的正统地位。此后,有关辽金"正统"问题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刘浦江认为"明代士人普遍否认辽、金正统","彻底颠覆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与史实相去甚远。明代确实有人试图通过重修《宋史》,颠覆辽、宋、金三史"各与正统"的"正统体系",否定辽、金的正统地位,但并非是普遍否认辽、金正统,这从明代官方未支持有关重修宋史的建议,并由国子监主持刊行包括《辽史》和《金史》在内的中国正史"二十一史",以及"二十一史"在明代的广泛传播等方面就能看出来。它说明,试图否认辽、金正统一派的观点并未为明代主流正统观念所采纳,主流观点仍然承认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并未被颠覆。也说明,逐渐强化"华夷之辨",并按照"尊夏贱夷"思想区分正统和非正统,并未为明人所普遍接受。而逐渐淡化"华夷之辨",倡导"华夷一体",才能从一个侧面彰显出近千年华夷观念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2.
东胡—鲜卑—契丹。这就是我国古代契丹族历史发展的简单线索。唐代末年,中原纷乱,藩镇割据,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也乘机统一各部,建立了与五代和北宋并存的时称契丹时称辽的王朝。契丹王朝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世界的历史,部曾有过重大的影响。以致在一些国家或民族的语言中把“契丹”当做“中国”的同义语。例如俄文中的“中国”一词就是由“契丹”音变而来。据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也是寻访契丹的副产品。  相似文献   

3.
正统化是辽代"汉化"或"封建化"的实质,辽代历史发展贯穿着契丹统治者树立正统形象的努力.为了争得正统,赢得汉族民众的认同和归附,契丹统治者在民族血统方面将自己认定为华夏圣王的后裔;采取"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发展儒学,任用汉族知识分子;在政治军事方面不断进取中原,试图统一天下.辽代确立正统的努力有效地保证了其统治的稳固和长久.  相似文献   

4.
契丹族是中国古代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公元815年,肇源县属归契丹治内。契丹族的形成由耶律氏和萧氏两大部落融为一体。契丹族,出于东胡源于鲜卑,是东部鲜卑宇文别部之一支。契丹族语是东胡语的分支,属阿尔泰语系。契丹文字使用时间不足300年,金灭辽后渐渐失传。  相似文献   

5.
国号作为国家或王朝的标志,通常具有命名的鲜明性与使用的稳定性。有辽一代则不然,曾多次反复用"辽"、"契丹"为国号,为何会出现这种与常理相悖的现象,长期以来殊无的解。对于这种现象,学者通常多以揣测之辞解之,因史籍记载之阙略,率能成一家之言,而难成为学界共识。据《辽史·地理志》的有关记载,契丹曾一度以箕子正统自居,其改易国号,应与这种正统观的变易密切相关。盖辽起于朔漠,建立封建王朝后,势必要为民族起源、王权承接寻找合理之理论,以厌服人心民意。  相似文献   

6.
辽代契丹人姓氏及其相关问题考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部族名称和姓氏经常与其所居之地的山水之名有密切联系 ,辽代契丹人的耶律姓应源于其祖居之地西剌木伦河。契丹耶律氏自称汉姓为刘 ,改“审密”为萧 ,仅从音韵学角度去探讨是远远不够的。从耶律氏封爵多以漆水为郡望、萧氏封爵多以兰陵为郡望及辽朝契丹人自称是黄帝后裔这一史实进行考察 ,改汉姓为“刘”、“萧”是辽朝绍周、汉继统思想的反映 ,证明《辽史·后妃传》序的记载是可信的。辽代后族述律氏本为契丹人 ,不是回鹘人 ;二审密就是指述律氏 ,而不是述律氏之外另有“二审密氏”  相似文献   

7.
辽朝斡鲁朵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斡鲁朵起源于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传统,是游牧民族政权系统中的重要内容。关于斡鲁朵的内容,只是在《辽史》卷31《营卫志》"宫卫目"中留下了相对完整的记载。对于辽朝斡鲁朵的研究,是契丹史、辽史研究的重要问题。辽代的斡鲁朵,起源于契丹社会早已存在的"帐分"习俗,故在辽代仍被习惯地称为"宫分",它是辽朝统治者对故有习俗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契丹乐舞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契丹人是公元五至十二世纪生活在我国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独具特色的契丹文化,公元907至1125年曾以契丹族为首建立起我国北方空前统一的政权契丹(后改辽)。契丹在大量接受汉文化的同时,还完整地保留了契丹本民族的文化体系。这在我国少  相似文献   

9.
公元十世纪初至十二世纪初的辽代契丹人属于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因而,他们的音乐文化便极富那一时代的北方民族之特色。本文试就辽代契丹人音乐文化的根源、类型及特色,略加勾沉。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教正。一、辽代契丹人音乐文化的“根”与“源”辽代契丹人音乐文化体系的形成有自己的“根”和“源”。其一,建国前的契丹民族原始歌舞音乐即是辽代契丹人音乐文化的“根”。契丹人在很早以前,就在牧猎生产  相似文献   

10.
3—5世纪,慕容鲜卑人的正统观念在"华夷观"、"正闰观"、"道统观"的阶段性变化中,体现出前燕政权"勤王杖义"、"自称燕王"、"已为天子"的历史性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中原士人出仕前燕的心态也经历了由慕容廆时期受"华夷之辨"影响流寓前燕多为避乱保宗族,到慕容皝时期欣然接受慕容氏政权,甘心情愿建立功勋,再到慕容儁时期认同前燕承续正统的转变。其最为直观的表现即为前燕的德运之争,由四库馆臣在《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大金德运图说》的图表中前燕奉行"木德",入燕出仕的中原士人在前燕德运之争中为慕容儁出谋献策,使前燕由慕容儁朝时期所奉行的"水德"最终实现了在慕容暐朝改奉"木德"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高玉 《河北学刊》2008,28(1):104-109
"懂"是现代文学理论范畴,是理性主义的产物。中国古代文学欣赏不以"懂"为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把"读"和"解"进行了区分,"读"和"解"都属于文学欣赏活动,但"读"比"解"更具有根本性,没有"解"仍然可以欣赏,并且不影响欣赏的性质,但如果只有"解"而没有"读",即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体味,那就构不成欣赏。中国古代的"解"主要是文意上的,它与现代文学理论中的"懂"具有根本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辽朝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对于辽朝历史的研究,因局限于汉字资料.以契丹人为主体所建立的辽朝历史仍然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远未解决.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契丹文的墓志不断被发现.目前国内外对契丹文的解读已经有了重大突破,学者们也期待着契丹文解读方面的进展能早日用来解决研究辽史的某些难题.  相似文献   

13.
契丹境内党项部落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丹境内,诸族混杂,东北、西北、西南三边所存之民族问题极令人头痛,而党项问题亦是一个迄未解决的难题。由于《辽史》记载缺略,契丹境内党项部族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尚无法知其底蕴。本文主要意图即想搞清党项部落在契丹境内的分布,并对史料中记载较为混乱的几个问题进行考证。一要了解契丹境内的党项问题,首先就要搞清楚“唐古”这一词的含义。唐古是不是党项?为什么在《辽史》中既称“党项”,又称“唐古”?王国维在《鞑靼考》一文中曾说过“唐古亦即党项之异译”,最早提出了唐古即党  相似文献   

14.
据《辽史·百官志》记载,辽代设有三个枢密院,即北面朝官系统的契丹北、南枢密院和南面朝官系统的汉人枢密院。迄今,国内外辽史学界多认为汉人枢密院并不存在,契丹南枢密院即汉人枢密院。然而,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据现有史料,关于契丹南枢密院就是汉人枢密院的论点仍有许多疑窦,需要进一步讨论。1  研究辽代官制,首先要注意的是北、南双轨的特点。据笔者掌握的信息,目前尚没有治辽史、契丹史者全面否定这个特点。在北、南双轨官制的框架下,契丹南枢密院与汉人枢密院是不能合而为一的。在探讨这个问题时,有一条资料值得进一步分析。《辽史·…  相似文献   

15.
萨满教的英雄崇拜与北方民族的崛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宏刚 《社会科学》2007,(12):149-157
回顾中国历史:鲜卑建魏、契丹建辽、女真建金、蒙古建元、满洲建清,这5个入主中原的王朝立国约800年,对中国及亚洲都发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而这5个民族都是信仰萨满教的北方民族。一个民族的兴起有其经济、政治、军事等综合因素,而文化是其底蕴,这些民族文化的最终核心是萨满教,从萨满教的英雄崇拜,可以揭示这些英雄民族勃兴的部分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6.
杨雅丽 《学术论坛》2005,(9):136-139
"绘事后素"与"礼后乎"之论断,是儒家在解读<诗经·卫风·硕人>语句之特定情境下推演产生的哲学和美学命题,是<诗经>特有的文化基因与儒者彼时彼地之智慧与理性相互激荡而进发出的思想光华.从文本训诂看,"绘事"即绘画之事,"素"指素白质地;"绘事后素"即"绘事后于素",指绘画中巧布众色当在具备了素白质地之后.儒家崇礼,认为礼乃"国之大器";同时认为,礼亦是"文",它必须以仁德--即"质"作为基础和精神内涵.所以"礼后"即"礼后于仁",儒家赋予礼丰富的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17.
赵克 《北方论丛》2001,(2):107-112
王安石一生只曾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春作为"送伴使"伴送契丹使者还而至宋辽边塞,往返途中写有<伴送北朝人使诗>纪其行.王安石虽然也曾两次被命出使契丹,但皆辞行,改命他人代往.王安石"使契丹"并写有"使北诗"即"使辽诗"一说始自南宋李壁,纯系误解,然却一直沿袭至今.  相似文献   

18.
生态环境对辽代契丹习俗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国庆 《文史哲》2003,(5):26-30
生态环境与民族习俗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辽代东北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 ,对生活在这里的契丹人的生活与习俗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草原环境孕育了契丹人与畜牧相关的习俗文化 ,山 (林 )水(畔 )环境孕育了契丹人与渔猎相关的习俗文化。而受辽代东北地区冬季漫长、寒冷而多雪的气候条件的影响 ,又使契丹人的习俗文化生发出了许多与气候特性相关的“特质”内容 ,使其更具地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试探契丹北枢密院的职能及历史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契丹北枢密院是辽代最高军政决策部门。它的设立是契丹族对中原封建政权职官制度的继承和改造的结果。在记述辽代历史的文献中,综合载录契丹北枢密院职能的主要有以'下史书。一是《辽史·百官志一》。其曰:"契丹北枢密院。掌兵机、武检、群牧之政,凡契丹军马皆属焉。以其牙帐居大内帐殿之北,故名北院。元好问所谓'北行不理民'是也"。另一部是《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0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六月,在记载耶律隆给病逝之事后,简略谈到辽朝官制说:"其官有契丹枢密院及行宫都总管司,谓之北面,以其在牙帐之北,以主善事"。后来,叶隆礼…  相似文献   

20.
这里,我们所谈的辽代寺院经济,是指从公元十世纪初至一一二五年间契丹族耶律王朝统治的中国北方地区,即今内蒙古、河北、山西、辽宁地区的寺院经济情况。耶律王朝初号契丹,于公元九四七年改号辽。我们讨论的辽代的寺院经济包括契丹和辽两个时期。契丹族的佛教契丹族原无佛教信仰。唐末,阿保机统一诸部之前,契丹民族内部出现了明显的阶级对立和私有制,反映在上层建筑中有了“始立制度,置官属,刻木为契,穴地为牢(1)”的普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