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壮族有一种可称为崇智的文化根系,表现为对智慧、灵活、机敏的企盼和崇拜,这种文化根系在壮族的古代神话中有一系列的原始意象,以后又发展成为歌圩这类智慧文化的绿荫和形成刘三姐智慧型的典型形象,以至形成壮族特有的文化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2.
植根于壮族歌圩文化的刘三姐形象在由神到仙到人的演变中,经历了两次祛魅过程,且伴随着复杂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成为一个世俗化的狂欢符号,如何拓展刘三姐文化人文价值的新空间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审美人类学主客位视野中壮族歌圩及其文化符号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歌圩并非纯粹的文学研究对象和孤立静止的文化现象。尤其是在全球一体化的影响下,歌圩的内容、形式、功能等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停留在传统的文艺理论指导下的歌圩研究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为使“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们对壮族歌圩的变化有清晰的认识,应立足于文化人类学的整体观、时空观,把壮族歌圩看作一种动态的文化现象,运用主客位互换、解释人类学等方法及文化变迁理论对其进行立体性的研究,以提升壮族歌圩在与经济、文化互动中所体现的符号象征意义,使人们对其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广西中越边境沿线有防城港、宁明等八个县(区、市),除了东兴市,其余7个县区都是壮族聚居区,历史上盛行壮族歌圩风俗.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传统文化功能丧失,壮族歌圩面临着歌师歌手后继乏人、歌圩听众不断流失、传统歌圩点风光不再的窘境.运用文化恢复、文化重建理论方法,实现壮族传统歌圩的恢复和重建,对于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中越边境民族文化交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建设刘三姐人文生态保护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三姐文化品牌自 2 0世纪 6 0年代诞生以来 ,一直是广西民族文化品牌的代表。但是 ,广西却没有营运好刘三姐这一文化品牌 ,刘三姐品牌出现了滥用、歪用、曲用的非正常现象 ,而同一个时期产生的“阿诗玛”文化品牌 ,云南运用得比较好 ,究其原因 ,就是要牢牢确立品牌“专属权”。因此 ,广西必须确立“刘三姐”品牌的专属权 ,正本清源 ,扭转对刘三姐品牌的滥用、歪用、曲用。建立“刘三姐人文生态保护区” ,是保护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基础工作 ,是确立刘三姐品牌“专属权”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6.
关于建设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认为 ,刘三姐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 ,植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提高 ,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明显的地域性、广泛的群众性、很强的包容性。当前应加强对刘三姐文化品牌的研究 ,发挥这一品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文章还论述了对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彩调剧《新刘三姐》是广西“刘三姐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最新作品。《新刘三姐》对千年以来的“刘三姐文化”进行中国式审美现代化意义的转化与改编,体现出了传统文艺作品的传承与创新。《新刘三姐》在与新时代主题紧密相连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刘三姐的形象进行新的塑造、对剧情进行巧妙的设置、对剧情中的矛盾进行中和式的处理。正是通过这三个维度的展现,来完成广西的民族文化符号——“刘三姐文化”的重构和展示,实现新时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做出贡献。同时,《新刘三姐》的成功路径,也为中华其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8.
文化交流视野中"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建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民间文学、民间文化的"刘三姐"是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产生、形成和发展的,也由此从民间传说形态走向社会文化形态,成为广西文化、壮族文化、地域文化的代表,成为艺术和文化的精品."刘三姐"的"传歌"形式和内蕴使其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流变性,也使其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共同性.这不仅成为"刘三姐"传承和延续的原因,也成为其发展、创新的动力,有利于"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建立和"刘三姐"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刘三姐歌谣在跨民族跨语际传唱中因文化语境不同导致了审美意义的丧失,地方性审美知识的差异也造成了刘三姐歌谣的传播困难,壮汉文化融合实现了刘三姐歌谣的跨族际传唱。由于壮族文化的弱势,刘三姐歌谣的族际语际传唱也伴随着汉族文化对壮族文化的改写,壮族文化逐渐流失的同时汉族文化成分逐渐增多。在同质化的趋向中如何再生产刘三姐形象的新意义并保持其艺术个性才能推进刘三姐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论广西旅游对刘三姐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认为 ,文化经济时代为人文学者提供了巨大的用武之地 ,因为他们最大限度地享有文化经济这一经济形态最重要的资源也就是文化资源。刘三姐文化资源是广西宝贵的文化资源 ,作为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近年来它已经获得了有形的开发。广西旅游应该充分开发利用这笔丰富的资源。文章对广西旅游如何开发利用刘三姐文化资源提出了具体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刘三姐文化品牌的形象意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刘三姐化石成仙的遗迹、“如今广西成歌海 ,都是三姐亲口传”的神话传说、刘三姐生命意象中的“石”“花”特质、刘三姐集歌神、爱神、英雄保护神于一身的宗教感召力 ,揭示了在开放的商品经济时代背景下 ,歌仙刘三姐的形象意境已成为一种文化品牌的结构之要素的历史必然性。文章认为 ,必须站在新的全球的文化语境中进行与民族文化情境相对应的对话 ,才有可能创造出无愧于民族 ,无愧于时代的刘三姐这一文化品牌的精彩力作  相似文献   

12.
民间组织参与民族文化传承是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民间组织在参与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有其独特的行动模式和发展路径,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忽略的促进作用.通过探讨广西歌圩协会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参与歌圩文化传承的行动模式、特点及局限性,来剖析民间组织在参与民族文化传承行动中的发展模式及实践意义,在治理视角下讨论民间组织在参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定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刘三姐歌谣是壮族民间教育的源泉和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厚的文化资源,蕴涵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人文精神.因此,探讨刘三姐歌谣与壮族民间教育的渊源关系,对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壮民族现代文明和谐社会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壮族文化生态的竞生之美表现为壮族人对现世生活的追求和对自身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其典型形态是壮族歌圩.壮族文化生态的竞生之美在张扬人的主体性的同时保持着对自然物的尊重和崇拜,没有产生人与自然严重对立的状况.  相似文献   

15.
广西壮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同时也是一个酷爱音乐舞蹈的民族。从远古时代起,壮族的祖先就在生息、劳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本民族的音乐舞蹈。壮族至今还盛行的“三月三”歌圩,富有民族特色的“壮戏”,闻名中外的壮族人民传说中的歌手刘三姐,都是在壮族先民古老的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研究壮族先民的音乐舞蹈的面貌,不仅可以加深对今天壮族音乐舞蹈的理解,而且对于壮族文化艺术史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可惜,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及其文人蔑视少数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刘三姐”歌谣不仅凸显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意蕴,更关联文化共享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等主题。基于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定位的联结模式,“刘三姐”歌谣跨文化传唱可视为生成“同一个人、共同经验、共性记忆、共同情感”的意义链条,以完成情感共通和共同体形塑的过程。在此意义上,以共性记忆构筑文化共享系统、以共同情感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及以稳定文化基因铸牢共同体意识三者相整合,共同勾勒出理解“刘三姐”歌谣跨文化传唱的理论谱系,为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情感与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印象·刘三姐>立足广西桂林本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用民族文化提升桂林山水的吸引力,是站在漓江和广西民族文化的根基上诞生的新的旅游风景.<印象·刘三姐>的成功,充分说明自然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的关系相辅相成--自然旅游资源需要加入民族文化的成分提升其旅游价值,民族文化需要借助自然旅游资源的平台充分展示和弘扬.在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需要现代化的包装,需要现代的手段展示和体现.  相似文献   

18.
“文化借重”是指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为获得赢效的传播效果,自觉地利用其它优势或强势文化符号,将其作为传播的主题要素以助其传播成功的一种特殊策略.“刘三姐”在其文化传播过程中,形成了“误读”与“挪借”模式、“印象”模式、“寻找”模式、“经典重绎”模式、“异质同构”模式和“恶搞”模式等六种模式,以期由对“借重模式”的讨论而引发了今后如何对文化资源加以激活利用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印象·刘三姐>产生的现实文化语境的分析来揭示其在艺术发展的轨迹上可能走向的歧路.指出<印象·刘三姐>在审美发展中最终会呈现出的历史应然趋向,这就是海德格尔"诗意栖居"的未来.  相似文献   

20.
广西是个爱歌、善歌的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在这里人们常以唱山歌的方式交流思想,传情达意。其民族音乐文化也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不仅仅是民歌器乐,还有多样的艺术形式,所以广西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目前的保护传承工作仍然不能够满足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基本需要。本文以广西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存在的相应问题为着手点,对其进行探讨与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