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埠通商以后,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西方思想和文化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慈善与社会救济领域,通过早期出洋考察的学人、士绅和官员的传播和思想先驱的鼓吹与倡导,中国传统慈善救济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吸收了西方国家近代先进的济贫思想和实践经验,充实和扩大了慈善救济的内容与对象,使慈善事业有了近代公益事业的特征,树立了教养并重的救济理念和通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富国养民思想。  相似文献   

2.
做慈善不待富而后行、重视募捐活动并率先垂范、倾资办学、设立慈善基金会等是陈嘉庚慈善思想的主要内容,其思想的形成受到家庭、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追求慈善事业的高效率(益)是慈善资本主义的核心思想,其做慈善的方式类似于资本家的投资行为,不同的是慈善资本家投资的是从事慈善事业的社会组织,追求的是慈善事业的高效率(益)。陈嘉庚慈善思想和慈善资本主义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共同之处,但从总体上来看,两者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慈善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与现代中国慈善文化的缺失形成鲜明对照,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慈善文化非常发达。中国的传统慈善活动源远流长,形成了尊老爱幼、扶危济困、邻里互助等优良传统。明末及清前期,慈善事业日趋兴盛。进入近代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急剧变化,传统慈善事业开始了近代转型。弘扬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发展慈善事业,对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郑观应的慈善公益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特点,与同时代其他慈善家的思想一起汇合成了近代中国慈善公益思想的宝库。郑观应的慈善公益思想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有着重要的启示:中国政府应该承担更大的社会职能,以履行国家之善;在发挥政府社会职能的同时,中国要大力培育民间慈善组织,以推行社会之善;同时要在学习西方慈善文化的基础上重构适合中国本土的现代慈善文化,以促使人心向善。唯如此中国社会才能真正走上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慈善文化研究在国内已有时日,近五年来学术界围绕慈善文化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与以往相比较呈现出研究视角增加、深度加深、论证增加、与时代相结合的新特点,但是在研究的广度、角度、方法、对策可行性和针对性以及与实践相联系的程度上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据此,对国内慈善文化的下一步研究提出丰富慈善文化内涵、整合多方慈善文化思想资源、深入剖析慈善文化缺失原因、提高慈善文化建设对策可行性和针对性等建议,以尽量弥补不足,为深化慈善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汤仙月 《东方论坛》2010,(3):112-115,122
我国的慈善事业存在捐赠额占GDP比例小、民众积极性偏低、政府运作色彩浓厚、慈善机构社会公信力较低等问题,这是慈善文化困境的一种反映。当前,我国慈善价值观面临如何正确对待个人美德与社会责任、施予与尊重、施善与回报、志愿性与强迫性的二元悖论。应推动慈善文化转型,构建"以人为本"的慈善文化,包括确立和谐社会观、社会责任观、现代财富观,并建立相应的慈善制度。  相似文献   

7.
陈嘉庚先生一生胸怀国家社会福祉,关心公益,同情弱势,倾其所有捐资助学,进行了众多的慈善活动,其慈善精神与传统的慈善思想有一定的区别,体现了近代社会的公益观念,即重教乐捐、重义轻利、重募重理的时代特征。梳理与挖掘陈嘉庚的慈善思想,对于继承与发扬其慈善精神,对于发展当前的慈善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慈善组织也不例外。与古代相比,这时期慈善组织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并开启了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之路。在转型过程中,慈善组织自身运行机制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同时,在政府与慈善组织的互动过程中,政府从法律法规、监督管理、财政资金等方面给予慈善组织一些扶持,这加速了慈善组织的转型进程。但中国慈善组织的近代转型也存在转型不彻底、地区发展不平衡等不足。  相似文献   

9.
以交通、通讯、新闻舆论等为典型代表的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生产与生活方式传人中国后,它们或便利救济物资的调配,或加速救助对象的区域流动,或监督与制约救济事务的运转,或宣传与流播新型慈善思想等,从整体上对中国传统慈善活动的近代转型发挥强大的刺激与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交通、通讯、新闻舆论等为典型代表的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生产与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后,它们或便利救济物资的调配,或加速救助对象的区域流动,或监督与制约救济事务的运转,或宣传与流播新型慈善思想等,从整体上对中国传统慈善活动的近代转型发挥强大的刺激与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汉传佛教慈善思想与实践的演进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即从佛教传入中国至晚唐,晚唐至晚清,民国时期和建国后至今。隋唐佛教中国化完成后,佛教的慈善思想基本形成。宋以降佛教慈善实践在佛教世俗化背景下,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而做出适应性调整,佛教慈善在佛教弘法利生过程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显现出制度化、规模化和地方化等特征,持续至晚清外来文化的介入方始终结。民国时期人间佛教逆势中兴,在佛教慈善思想和实践两方面都有建树,建国后人间佛教继续发展,但佛教慈善思想和实践发展一波三折,逐渐边缘化,改革开放后,相关研究和实践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2.
试论慈善组织的福利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慈善组织与社会福利之间具有内在的亲和关系,是社会福利供给的重要主体,慈善福利具有人道性、选择性、多样性和无偿性等特点.在福利供给中,慈善组织扮演着福利生产者、筹集者、输送者和分配者等角色,发挥着募集慈善资源、实施慈善救助、嫁接慈善桥梁和传播慈善文化等作用.  相似文献   

13.
儒家"仁"、"仁政"、"人本"、"留余庆"的思想及儒家"灾害观"、"贫困观"、"财富观"中的"慈善意识"经常会在引用中与现代慈善理念混淆。事实上,"博爱"与"等差之爱"、"君王之惠"与"公民权利"、"慈善特权化"与"公民责任"以及"明哲保身"与"爱之慈善"有很多背离之处。认为"宗法"与"礼教"两大思想是导致"人本源"的儒家"慈善意识"与"神本源"的现代"慈善理念"发生冲突的关键所在。建设中国特色慈善文化必须扬平等、弃等差,扬责任、弃恩赐,纠正政府在慈善事业中的"越位"现象,克服"明哲保身"思想的局限,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营造"团结互助"的社会新风尚。  相似文献   

14.
白族是有着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其传统思想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慈善伦理思想:"慈以扶弱"为核心的儒家慈善伦理;"团结互助"为重点的宗族乡梓慈善道德;"本主崇拜"为载体的宗教慈善思想等,对调整白族人民的慈善互助行为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现代慈善伦理的构建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企业家的职责与传统思想、西方文化、改良理念熔于一炉,构成荣德生的慈善公益思想的渊源。企业家的实力支持荣德生创办公益教育、公益交通、公益文化及慈善救济事业,构成荣德生人生事业的另一华丽篇章。丰富的慈善思想、广泛的公益活动,体现着企业家特殊的良心与智慧,推动着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6.
近代早期 ,商人是英国社会救济和慈善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与中世纪相比 ,近代早期商人慈善活动更加社会化 ,方式更加多样化 ,范围更加广阔。商人的慈善活动不仅反映了近代早期英国传统慈善开始向近代的转变 ,更反映了商人群体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7.
构建人人慈善的慈善文化既是慈善事业发展的根基和沃土,也是慈善事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在学校开展慈善文化的教育,目的是树立起学生的慈善理念,培养学生的慈善品德,引导学生的慈善行为,其内涵属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范畴。在大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合理设置教育载体、培养学生的慈善行为、加强慈善实践平台建设等方式,突出慈善教育的内容,建立慈善教育的长效机制,促成学生初步的慈善参与行为,从而使他们走上社会后经常性地践行慈善行为,影响和带动他人,逐步推动并形成人人慈善的慈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8.
慈善之观念蕴含于我国传统文化中已有数千年。在我国传统思想中,儒、释、道3教之中都有着自己的慈善观念和不同的行善方式。对于这些传统文化中的慈善观念,我们应该推陈出新,对"慈善"进行重新定义。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慈善文化在思想渊源和制度实践上存在不同。西方的慈善思想以基督教的"博爱""罪富"文化为主,个人主义传统和互济、志愿精神也影响着慈善事业的发展,民间慈善积极活跃,政府对民间慈善的作用主要是制度支持和法律规制。相对而言,我国的宗教慈善资源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受儒家传统的家族和家庭本位思想的影响,我国的慈善组织具有官民二重性的特征,民间性不足。因此,应该汲取传统慈善资源的精髓,借鉴西方慈善文化的优点,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英美等西方国家成为慈善大国得益于公民慈善意识的普遍化。在西方国家民众慈善意识形成的宏观环境因素方面,既有坚实的民主政治基础、激励慈善捐助的法律制度、深厚的慈善文化底蕴和传承、对慈善行为的正确传导等政治、文化环境因素,又有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庞大的中产阶层等经济环境因素。分析与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有助于挖掘我国民众热衷慈善行为的内在动力,培育公民的慈善意识,发展我国的慈善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