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辛弃疾南归后长期谪居,壮志难酬,在受疑忌排挤,而后罢官闲居的愤懑中,辛弃疾产生了慕陶思想,并对陶渊明有了逐渐深入的接受和认同.辛弃疾虽视陶渊明为千古知音,但在追求个体自我实现的价值选择上,即使在谪居期间,辛弃疾仍保持着积极入世的心态,对理想和气节的坚守,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主体意识.辛弃疾师陶颂陶,既是其谪居期间自我调适...  相似文献   

2.
辛弃疾特别善于运用典故来塑造词人的自我形象。根据辛弃疾人生道路的三个阶段,辛词用典塑造的自我形象主要为“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和“退隐闲居”三类。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深受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的宋代理学"物与"思想的熏染,其闲适词描写和咏叹自然山水、动植物情态,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出诗人朴素的以物为友的生态美学意识,对于现代生态美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辛弃疾特别善于运用典故来塑造词人的自我形象。根据辛弃疾人生道路的三个阶段,辛词用典塑造的自我形象主要为“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和“退隐闲居”三类。  相似文献   

5.
<世说新语>集中体现了玄学背景下魏晋文人士大夫崇尚自然的生态智慧与皈依自然的生命选择.他们内在地追求本真、自由的自然之性,外在地建立与自然山水之间共生、亲和的关系,从而导致了违礼越俗的人格个性追求与怡情山水的诗意栖居方式.在"仕"与"隐"之间,"自然"既是魏晋士人所依赖和亲近的生存环境,也是他们的精神、灵魂的寄托与归宿.这种古典形态的生态智慧与生命选择对于当代的生态观念和生态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劳伦斯在小说<虹>中对自然的生态书写、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深刻反思和对非理性哲学的高度崇尚都体现了作者极富前瞻性的生态思想.作者在小说中不遗余力地讴歌自然,其对"自然"的书写集中体现了他的生态之思:人是大自然的成员,人的物质生存和精神生存都离不开自然,人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而应寻求与自然和谐互惠的生存方式,尊敬自然,敬畏生命.  相似文献   

7.
生态批评的三维知识空间——兼与鲁枢元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知识系统包括自然知识系统、社会知识系统和精神知识系统三个层面;相应地生态批评包括自然、社会和精神三个纬度;这三个系统不应该是历史的和线性的,而是既相互独立又紧密相连的.生态批评所倡导的生态平衡必然要求这三者首先呈现"知识量"上的平衡状态,唯有如此人类才能"诗意"地生存.  相似文献   

8.
开创南宋一代词风的杰出文学家辛弃疾,以他强健的笔力,写下了许多慷慨激昂的壮丽词篇,被誉为“豪放派”大家.他的写景词却表现了另一种风格,象开放在他的气魄宏伟的词苑中的朵朵花儿,自有特色.他用饱蘸感情的笔触,把变幻的自然形态、优美的山乡风光,生动地描绘出来,组成一幅幅画面.他的写景词的语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艺术上很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对于生命个体而言,精神生态是由诸多元素构成、具有内在能量吞吐转换机制的精神活动系统.陶渊明精神生态景观主要为"质性自然"、文化熏染与躬耕实践等因素所催生,并通过安贫乐道的欣然、淡泊名利的超然和对待生死的坦然等界面加以呈现.陶氏精神生态景观品相之佳、质地之淳、境界之高,令人称羡,实为当今社会健康精神生态建构之典范.  相似文献   

10.
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是中国现代生态散文的代表作.作家以留学剑桥大学的生活体验为书写对象,描绘了一幅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校园生态画卷,表现了作家热爱自然、崇尚生命、向往自由、追求本真的生态理想.徐志摩生态观的形成不仅受到江南地域生态文化与中国传统生态观念的浸润,还受到受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与剑桥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滋养.  相似文献   

11.
这首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时的作品。全词通过回顾少年时不知愁苦,衬托“而今”深深领略了愁苦的滋味。值得注意的是,本词上阕里的“愁”是指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阕的愁是关怀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相似文献   

12.
老子"道生万物"的生态美学思想蕴舍了诸多的生态审美原则.它融合了"关在关系"的美学观念,和谐美的观念以及"天人舍一"的自然天成的美学精神.老庄在社会生态美学思想里,表达出对生态理想国的展望,其生态美学思想的自然取向是中华生态圆中的一朵奇艳.我国当代生态美学观的提出正是对于道家生态智慧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周济认为白石脱胎稼轩,此说非妥.姜夔与辛弃疾有声气相通处,但总体上说异多同少,辛弃疾并非姜夔渊源所自.周邦彦对姜夔影响较大.姜词独特风格的形成在技法上从周邦彦入,从江西派出,在精神气韵上是寒士狷洁人格与南宋雅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多元背景: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催生正负的"双效"性,国外逆全球化趋势蔓延与国际层面的空间挤压,国内区域生态发展不均衡矛盾以及生态势能的全方位集聚.在此基础上,生产与资本、消费与刺激消费以及控制自然还是顺从自然构筑了三大关系层次.分析研究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于三大关系的论述与逻辑线索,可以得出生产与资本不可偏颇侧重,消费与刺激消费之间要构造张力,控制自然本质上内含顺从自然.此外,生态文明本身的内在价值也至关重要,"非物质化"与审美化二者共同彰显了自然的美与价值.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命力在于中国化体认,因此要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贯穿其中,在实践的王国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生存环境的迅速恶化,自然平衡系统日益遭到破坏,文化创作领域当中所谓以"征服自然"的方式,来印证人类强势力量的传统观念,已经被"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理念所代替,尤其是作为大众文化传播样式中颇具影响力的电影媒介,对于这一主题的关注与演绎,正逐渐走向深入和多元化.虽然这些以故事或者纪录甚至动漫类型出现的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生动而鲜明的生态意识,但在各种社会、文化和商业因素的束缚或推动下,却呈现出繁复多样的精神旨趣与层次分明的思想深度,充分诠释了电影文化媒介在生态观念传播过程中,既充满激情,又暗藏悖论的双重现实.  相似文献   

16.
武夷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双遗产地.自然遗产的完美保护与文化遗产的精神浸润具有内在的契合.选取"逝者如斯"、"鸢飞鱼跃"和"智动仁静"这三方具有代表性的摩崖石刻来揭示朱熹的生态思想,并认为朱熹的生态思想是一个生态世界观、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三者内在统一,亦即真、善、美完美结合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7.
辛弃疾起义南归之后,与山水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游览过许多湖山胜景,建造了自己的第宅园林,并创作了大量的与山水园林有关的词篇.他以多彩的笔墨描绘了自然山水和庭园风光,表现出崇尚自然、虚淡的审美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抒写了随遇而安、超然放旷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8.
人类在伦理生活形式上对水的认知经历了3个阶段:水为伦理本原、水为自然资源、水为生态根源。水伦理的生态理念是从生态根源上对水的道德亲证,它内含对水本原的精神隐喻的生态诠解,又隐蔽着为水资源合理利用的伦理注入精神元素的意图,故而是对遵循自然的水伦理在伦理生活方式上确立的一种生态定位。按照水伦理的生态理念的内在要求,生态进路中的水伦理,是一个由"尊重水文"的生态信念、"遵循水利"的生态立场、"亲证水德"的生态规范诉求所构成的不断展开的伦理体系。它诉诸道德亲证的伦理生活形式,而非道德论证的实践推理,是对水之生态根源的实践认知和道德回应。在亲证水之自身价值的意义上,水伦理的生态理念呈现为一种广大的道德关怀。通过道德亲证,水伦理才将一种"用"的伦理建立在"乐"的伦理基础上。由于水伦理的生态理念倡导遵循自然的伦理,它隐含有从生态"是"得出生态"应该"的逻辑,因而无法避免自然主义谬误之诘难。  相似文献   

19.
提起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人们自然会想起他那"激昂排宕,不可一世"的"豪放"词风,使他成为宋代词坛上与苏轼齐名的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但是,正如周汝昌先生在分析辛词《青玉案.元夕》时说:"上片临末,已出‘一夜’二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早期创作传达了一种亲近自然、尊崇自然、顺应自然、效法自然的生态情怀,他笔下自然与人的关系更多体现为诗意栖居的生命诉求,彰显了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希冀.在他的生态情怀和生命诉求中,自然与人的关系实际上构成一种生态意义上的理想状态,为中国现代文学展示了生态文学的萌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