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求》2016,(6)
"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在新的全球化与全球治理中发出中国声音的重大载体。"一带一路"战略有中国与世界互动中"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交流共存的时代特征,也是中国参与改革和完善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新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化信息时代背景下顺应时代潮流的区域乃至全球融合战略。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中国—东盟全面合作的前沿地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要立足其区位优势,抓住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建设东南亚交通枢纽的重大发展机遇,珍惜和善用各类基金等资源,发展好区域经济。  相似文献   

2.
2019年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国不仅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变,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为推动人类共同发展做出应有贡献;而且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逐步成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本文从"统筹国际国内规则"视角出发,将我国70年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历程初步分为积极探索、主动引入、学习应用和参与引领四个重要阶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形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将以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为路径,以完善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体制为突破,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全面深入推进"统筹国际国内规则"进程,不断提升有效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世界经济在过去近十年的复苏进程中,展现了结构深度调整、格局持续变化、反全球化力量空前高涨、全球经济治理艰难转型的新态势。在这种背景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恰逢其时:一方面,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将助推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另一方面,推进互联互通合作将塑造亚欧经贸大格局。值此"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如何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占领"一带一路"建设的话语权和制高点,是中国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本文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必须在两大时代议题的引领下稳步推进:一是共同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二是努力践行新型全球化。只要在这两个议题上取得广泛共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一定能势如破竹。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9,(6):72-74
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一直是国际发展与合作的趋势所在。"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经济共同体,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切合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的初衷。同时,《海商法》历经修改,在我国航海贸易中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据此,文章讨论了《海商法》在"一带一路"建设与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中的事前事后保障、人员货物保障、对内对外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过去40年我国在建设开放经济中主动构建适应开放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规则体系,持续提升参与开放经济发展、 合作与竞争的能力,积极有为履行开放经济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当前我国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正面临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政治格局调整冲击、 开放经济治理能力学习"天花板效应"以及全球长期停滞风险限制宏观调控有效性的挑战.因此,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开放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必须加快从适应规则到参与制定全球经济治理体系规则的转变,提高适应开放经济的普惠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以及优化财政、 货币与汇率政策调控并加强全球宏观调控政策协调.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海洋问题日益严峻。在这种背景下,全球海洋治理应运而生。随着欧盟《全球海洋治理联合声明》的出台,全球海洋治理具备了理论基础和框架。南太平洋地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海洋问题,而且海洋与该地区的经济及居民的生存息息相关。南太平洋地区有着完整的海洋治理主体、客体及规范,有效践行着全球海洋治理理论,因此,南太平洋地区在全球海洋治理方面处于"先行者"的地位,同时,南太平洋地区的海洋治理对全球海洋治理有着重要的启示:第一,加强区域组织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第二,构建全球海洋治理伙伴关系;第三,加强地区海洋治理理念与全球海洋治理理念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7.
盛宏寿 《社科纵横》2005,20(5):36-37
经济全球化不断改变着国内外经济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民族国家的政府治理提出了许多挑战。然而,我们应当参与经济全球化,将经济全球化作为培育市民社会、建设法制政府和学习现代治理理念的一种良好机遇,以促进未来中国的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8.
陈慧 《探求》2018,(2):93-96,101
"全球绿色治理"是一种新型的公共治理观,正在被世界各国所认同。"全球绿色治理"理念经历了从"黑色"到"绿色"、从"浅绿"到"深绿"的深化过程;当前,"全球绿色治理"遭遇集体行动难题,仍无法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悖论,面临"制度碎片"与"领袖缺位"的挑战,深陷"发展"与"安全"的两难。因此,建构"全球绿色治理"的理路应进行系统的生态检思,倡导全球绿色协同治理,共同坚守"绿色正义",贡献"全球绿色治理"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9.
全球海洋公域是指处于国家主权管辖范围之外而为全人类所有的海域及其所包含的资源,既具有主权的无归属性、使用的非排他性和竞争性以及利用的规范性特征,也在经济、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全球海洋公域治理正面临治理态势的权力政治化、治理供给的赤字化和治理价值导向的私有化挑战。完善全球海洋公域治理,需要秉持"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治理主体的包容与协商原则、治理方式的多元与规范原则、治理收益的共享原则。中国可以从加强治理能力建设、深化治理机制改革、主动宣扬和践行"中国话语"三方面出发,积极参与全球海洋公域治理进程,为自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的扩展与全球海洋问题的频发等现实因素推动了全球海洋治理的产生,治理理论与全球治理理论则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来源。全球海洋治理是由目标、规制、主体、客体等四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其实现方式主要包括主权国家合作方式、国际政府组织主导方式、国际非政府组织补充方式以及国际规制的强制作用方式。当前,全球海洋治理的实现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作为一个重要的海洋大国,中国应在权力、能力与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加以应对和完善,以提升我国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是世界各国面临的2020新议题。由疫情引发的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直接表现为全球供应与需求的突发性中断,临时性贸易限制措施加大了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跨国公司全球运营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全球经济复苏也受制于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全球化促进了各国经济贸易相互依存,但其脆弱性也逐渐显现。各国调整全球化利益目标将推动全球化结构性转型,全球价值链将从快速扩张走向稳健布局和产业风险可控。一国的全球竞争优势也逐渐从全球化初期基于产品成本的比较优势,转向更加重视营商环境制度和国家治理能力优势。应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亟需国际合作克服疫情影响,通过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共同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  相似文献   

12.
全球治理无论就其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影响而言,都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着重阐述了一种新的全球治理观,即国内层面的全球治理,从而与当前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全球层面的全球治理区别开来。国内层面的全球治理得到中国实践的证实,这一实践提供的有益经验与启示是:1.多主体、多部门合作制度是实施全球治理的基本形式与有效机制;2.政府在全球治理中仍起主导作用,但政府部门及其官员的权力与管理观念正日益更新;3.全球意识与全球价值在全球治理中有所体现,但与全球变革的要求还相差甚远;4.公共精神和公民共同体的建设是全球治理造就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3.
正处理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与改革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中国这些年得以快速发展最为关键的一点,而这也是中国能够为世界提供治理建议或答案的原因。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要想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就必须参与全球治理。全球治理通过参与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直接服务于安全、经济、环境、健康等多方面国家利益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中国和印尼是东南亚地区的两个大国,中国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与印尼的"全球海洋支点"战略高度契合,为进一步推动两国的经济合作提供了机遇。本文首先论述了"全球海洋支点"战略,包括其背景、目标、内容、路径及对其评价;其次,分析了中印(尼)两国发展战略对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从地缘政治、国家发展战略、外交战略、经济互惠等几个角度探讨了两国加强经济合作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第四,剖析了对印尼贸易投资的国内风险和外交风险;最后,为深化中印(尼)经济关系提出了几点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对立统一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构成了当今世界的一对基本矛盾。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打破了各种文化之间彼此隔绝的封闭状态,使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大众文化层面日益趋同;另一方面,不同文化之间在深层的精神价值方面的差异和冲突也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显得越来越突出,从而使得"全球价值观"与"本土价值观"处于尖锐的抵牾之中。面对着这种矛盾,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应该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的同时,通过一种自我更新的方式来保持和弘扬自身的文化特色,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张力之间开创"和而不同"的世界文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当下,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一方面逐渐失去参与全球治理的"意愿",另一方面也正在丧失领导全球治理的"能力",全球化进程因而遭遇了相当大的阻碍,世界各国在应对全球问题上的合作进程也正在放缓,全球治理亟需注入一股新的动力。而习近平主席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审时度势,开创性地提出了其全球治理理念。习近平的全球治理理念至少从四个层面与旧有的、逐渐失效的西方全球治理体系形成鲜明对比,它始终以联合国为基本框架、始终以共同发展为基本路径、始终以平等包容为基本态度、始终以不干涉内政为基本底线。这一思想的生成,对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实现全球善治,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规划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已成为不少中国沿海城市的追求与行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具有航运产业基础雄厚、海洋经济高度繁荣、海洋科技保持领先、海事服务优质高效、海洋治理辐射全球和营商环境稳定优良等六大重要特征。在回顾中国的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实践后,对中国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面临的形势进行了分析研判,从完善建设发展的顶层设计、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及提升公共服务和治理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方略。  相似文献   

18.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百年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如何重新定位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进而采取何种外交战略,将是中国引领全球治理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本文在对国际定位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当前国际定位进行了初步探讨,为中国外交战略定位提供了理论指导。当前中国引领全球治理首先要明确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并重视负责任大国、新兴市场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身份。基于"发展中社会主义强国"的复合身份定位,中国引领全球治理既有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目的,也有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世界目的。鉴于中国"发展中社会主义强国"的复合身份现实,中国长期坚持的"韬光养晦"战略绝不能轻言放弃,既要在全球治理中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尽力而为,同时又必须谦虚谨慎、量力而行。  相似文献   

19.
论全球法治治理与中国和平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翔 《学术交流》2007,(3):37-40
全球治理理论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理论。传统的全球治理理论主要从单个要素进行孤立研究,而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治理是全球法治模式下的系统治理,即全球法治治理。全球法治治理模式包括静态意义上的完善的国际法制体系和动态意义上的全球治理过程。全球法治治理的本质便是国际社会的结构性力量(国际权威机构、全球公民社会与全球经济市场)在国际法制体系内更好的实现自己合法权益的立体互动。和平发展战略不仅符合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全球化、全球法治治理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必将有力促进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伟大复兴和全球共赢。  相似文献   

20.
随着冷战的结束,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经济全球化两大因素的进一步推动下,北极治理问题正日益引起国际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北极治理的目的就在于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并增进全人类的共同福祉;具体而言就是处理好以下三对矛盾:即北极资源开发与该地区自然、社会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北极国家的权利主张与人类共同继承财产之间的矛盾,以及各类行为体的活动日益频繁与北极治理机制发展的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当前,北极的治理一方面体现出较强的排他性,但另一方面,北极治理又应当是一个需要全球,特别是域外经济大国参与的包容性治理结构.未来在北极治理机制的构建和完善这一进程中,中国应发挥更为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