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析凉山彝族传统临终关怀行为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人临终关怀的实践来源于自身的文化土壤,同西方意义上的临终关怀有很大的区别。本文从彝族人的生死观、临终状况的界定、临终关怀的特点和临终病人的权利几个方面对彝族人传统临终关怀行为进行尝试性的分析,认为该文化事项根植于彝人的传统,它借助宗教仪式来实现对临终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支持。这种传统临终关怀行为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文化濡化和实践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主客位视野中的冼夫人文化及其符号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远玲 《学术研究》2005,(8):120-123
冼夫人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文化现象。我们运用人类学主客位互换的方法,展示了不同时代、不同立场的人们对冼夫人及冼夫人文化的看法:官方侧重于赞颂冼夫人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方面作出的贡献和强调冼夫人文化对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而民众大多把她作为英雄人物来敬仰,当作神灵来信仰,希望从中获得心灵的抚慰、群体的凝聚力。冼夫人文化是一个“精英文化”和“草根文化”融合的典型,它的深层意蕴在于冼夫人是民族记忆和民族情感体验的“原型”。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关于死亡,每个民族几乎都有自己固有的观念和习俗。只有将医学的临终关怀救助和地方民族文化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医学科学临终关怀的美好初衰。回族临终关怀的理念和行为实践植根于伊斯兰教的文化土壤,同西方医学意义上的临终关怀有很大区别,呈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性。本文从临终关怀的宗旨和目的出发,结合回族的宗教信仰和丧葬仪式,探讨了回族临终关怀与宗教信仰、生死观之间的脉络关联;同时指出,回族为濒危病人提供的宗教性的临终关怀形式可以应用于当代医学救治的临终关怀活动。  相似文献   

4.
文化多样性的内涵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多样性体现在两方面: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多样性.就其本质而言,文化多样性是不同民族、文化群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在国家层面上体现为主体文化群体对待处理少数人的态度与政策问题.认识和理解文化多样性的内涵与构成特点对认识当今世界各国多民族、多文化国家的社会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与现代临终关怀的理念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现代医疗体系一部分的临终关怀主要出现和发展于西方社会,其中,西方社会文化中的基督教信仰传统为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以及实践的建制、人员和场所。基督教对临终关怀的提供者,以及对于作为其信徒的临终者和亲属所提供的关于生死问题的信仰关怀和安慰,都与其教义和信仰实践有着紧密的关联。了解基督教在历史上以及现代实践中如何影响了现代临终关怀理念和实践,有助于更为全面和深刻地理解现代临终关怀,进而更适切地展开临终关怀服务。  相似文献   

6.
认为汉代黎锦贡品"广幅布"的文化内涵和特征具有不同民族工艺文化元素,体现了早期民族融合和文化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文化的多样性源于生态的多样性。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多姿多彩的文化,但20世纪末以来的全球化进程带来了文化的同质化。多样性文化是文化生态系统生命力的体现,是文化生态平衡的保障。对此问题的关注表明人类已开始反思原有发展模式,为了人类的普世价值,尊重他者文化,尊重文化差异,保护各种濒临消亡的民族文化、地方文化,以保持文化的多样性,维护文化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8.
形似而神异:中西人文精神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行良 《船山学刊》2003,(1):146-149
一、概论由于民族特性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和需要解决的时代命题迥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又有着很大的不同。概而言之 ,中西人文精神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1 )都以人为指向尺度 ;(2 )都体现出对反人性的批判意识。不同之处表现在 :(1 )产生和发展的文化土壤不同 ;(2 )虽都注重对人的关怀 ,但西方的人文精神注重关怀的是作为个体的人 ,而中国的人文精神注重关怀的是作为群体的人 ;(3)虽都有批判意识 ,但仍有很大的不同。西方文化的人文精神发端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 ,它以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为口…  相似文献   

9.
老年临终期的基本需求结构及其低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包含着时程长短不一的“濒死前期”和“濒死期”之生命科学“临终期”概念,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应当覆盖老年临终者复杂且多样化的各种生命活动领域。但由于需求不可封限而现实物质条件的有限性,有必要构造一种更合符社会科学规范的老年临终者“低限需求”概念。本文从提高人类个体临终关怀文明境遇的角度出发,论证了老年临终期的基本需求及其低限特征。  相似文献   

10.
“死亡品质”是相对于“生活品质”而提出的全新概念。“死亡品质”意谓临终者“身、心、灵”都能得到良好照护,实现“尊严、幸福”死亡。“死亡品质”在哲学视域审视下是生命尊严、社会人文关怀终极实现的体现,但在当下,由于受传统“忌死”文化、过度医疗救治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国民死亡品质位列世界倒数。积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死亡价值思想、树立“关系生命”信念以及开展临终关怀服务是提升民众死亡品质的应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生态美学作为一个具有世界性普遍意义的当代文化课题,从现代人类学视角看去,其民族性有独特体现:(1)现代人类学对“人”的理解,偏于对“人”及其“文化身份”的特殊性、差异性的辨识和描述。这一立场,使得以人与世界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对象的生态美学的具体性和差异性特征凸显出来。(2)生态美学的多样性突出表现为文化上的差异性。现代人类学认为人性身份的多样性,主要缘于文化模式的差异性。生态美学的构想惟有体现这种文化的多样性,才符合“审美生态”的真正意义。(3)生态美学文化品格的特殊性,最终落实为生态美学的民族性。这使得民族化的生态审美资源在现代社会获得了继承弘扬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文化自觉是对文化价值的觉悟觉醒,提升文化自觉需要我们对文化意义、文化地位、文化作用有深度的认同,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有所担当;文化自信是对文化生命力的信念信心,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我们对历史传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有理性的审视,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有所包容和借鉴。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与自强,首先表现在文化上。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就要树立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基础的理念,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粹的同时,推动与世界不同文化的广泛融合。  相似文献   

13.
试论新疆南疆文化多样性与文化融合的内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部大开发和经济全球化推动下,多元文化的融合必定会遇到文化之间的冲突、认同以及文化融合的方向问题,这就要以实现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文化自觉"为理念,实现多样性基础上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4.
文化多样性及其处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定程度上讲,文化多样性问题是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们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西方社会主要存在同化、差别与排斥和多元文化主义三种处理文化多样性问题的政策和理论模式。多元文化主义模式的产生与发展对当代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多元文化价值观是无庸置疑的历史和现实存在。由于历史与现实的主体形态是多样化、多层次性的,不同主体在生存环境、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差别和对立,并具有不尽相同的现实利益、需要和能力,因而不同主体之间必然产生个性化、多样性的文化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的个性、多样性不仅是普世文化价值观的前提和基础,而且相对于普世文化价值观,它本身也具有存在的充足理由和意义。在全球化时代,必须在多元民族文化与普世文化价值观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在丰富发达的民族文化基础上,寻求最低限度的普世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全球化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讨论的热点。文化全球化就是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 ,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 ,将本民族文化转变为人类共有的资源。而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文化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是并行不悖的 ,二者是二元共存、双向交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论日本的山茶花文化及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丰富的历史文化中,山茶花文化对于日本人民和社会,已成为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感情色彩的文化理念,是日本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不仅和日本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作用于日本民族的精神文化,同时也反映了日本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文化特性,折射着日本国民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以及豁达的生死观等精神层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山茶花文化及审美意识又各有所异。因此,了解日本的山茶花文化,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日本文化。  相似文献   

18.
在一定程度上讲,文化多样性问题是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们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西方社会主要存在同化、差别与排斥和多元文化主义三种处理文化多样性问题的政策和理论模式.多元文化主义模式的产生与发展对当代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各时期的民族融合,在各朝代的诗歌史上也有所体现,《诗经》就有不少诗作反映了周族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民族融合在当时的诗歌中也有所反映,唐诗涉及的民族文化领域更是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20.
民族文化素质与民族融合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文化落后的民族可以征服文化处于高位的民族。但是,历史证明了,最后的结果都是征服者被同化,被高位文化所“征服”,实现民族大融合。这是个重要的启示:民族的生存、聚合、再生、融汇等等能力,归根结底都是以文化素质作为基本点的。我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文化相对于汉族来说处于低位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建立政权,但最后还是被融合到汉族之中,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文化素质的高低情况。高位文化最终反过来将处于低位文化的征服者加以“征服”,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民族大融合。因而,每一个民族的上述各种能力,其关键所在还是文化素质,使得该民族可以凝聚本民族,可以融合其他民族,长存长盛而不衰不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