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环境范式从思维导向上解答了环境社会学范式的可能性,政治经济学范式从环境议题发生的社会机制上回答了环境社会学何以可能的问题。两者均是建立在环境实证主义范式基础之上,环境建构主义范式强调环境议题的社会建构性,但三者都未就环境议题的解决提出可行方案。基于本土经验的生活环境主义的诞生,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上述范式的缺憾,实现了环境社会学范式的可能性和可为性。  相似文献   

2.
组织学习的社会学视野:现实还是隐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盖拉尔迪和尼科利尼关于组织学习的社会学研究,对社会学视野中的组织学习的研究范式、每种范式下关于组织学习问题的主要观点及其研究思路的变迁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评述,为我国刚刚起步的关于组织学习问题的基础研究领域引证较为详实的研究资料,并就组织学习的社会学研究是现实还是隐喻的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社会学对意识形态的研究有其特殊的学科旨趣。传统的意识形态概念是建立在“真—假”二元对立之上的,而社会学的意识形态研究倾向于超越这一二元对立;传统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浓厚的政治学色彩,而社会学的意识形态研究更多地转向有别于政治的文化领域与日常生活领域。另外,社会学还提出了意识形态终结论以及总体性意识形态等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学在意识形态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诸多特征和共性是与社会学的学科范式相关联的。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社会学综合运动和后现代社会学解构热潮的背景下,经典社会学理论被指责为制造了结构范式和行动范式的对立与不可调和性。经典理论中的结构范式和行动范式在解释立场和解释路径上的确是相互对立的,但两种范式在各自的逻辑起点和前提上却又相互提供了解释性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经典理论是对立的,但同时又是相互贯通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主体范式与社会学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区分并分析了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三种主体范式:信仰事象范式、象征/文化范式和社会过程范式。通过对以往研究范式和研究路径的批判性检讨,本文指出了社会学超越目前主体范式的可能途径,即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剖析民间信仰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以及其它多对复杂关系的实践形态。  相似文献   

6.
整合性研究范式(IntegratedResearchParadigm)是HannahBrenkert等人在2 0 0 4年提出的环境社会学的最新研究范式,他们希望在环境社会学领域里建立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理论框架来指导研究。整合性研究范式的最大特点和最大贡献就是将生物物理层面与社会层面放在一起研究,将个体、社会、环境纳入一个系统研究(将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范畴分为生物物理子系统、宏观社会子系统、微观社会子系统三部分) ,这对环境社会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学术范式的转变是指涉及学科本质、解释框架的大变化.那么,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到底发生了哪些堪称"范式变迁"的大变化呢?  相似文献   

8.
范式整合:全球化时代社会学研究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军 《学术论坛》2001,1(3):104-108
网络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传统社会学赖以立足的现实基础,这将促使社会学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方法都必须进行某种变革与创新,尤其在社会学研究范式上要突破传统社会学研究的"民族国家中心论"范式,在具体研究内容扣方法上将"民族国家中心论"范式和"全球系统论"范式结合在一起,以实现从单一的研究范式向两种(甚至多种)研究范式的整合.  相似文献   

9.
范式视角下的项目社会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随着项目中的技术、经济难题得到逐步解决,原来处于边缘的“社会”部分日益突显,因而社会评价便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在理论和实践中也出现了分歧。本文拟以范式为视角,对社会评价存在技术经济范式和社会学范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技术经济范式的研究主题是项目“剩余”,方法论是科学主义,科学家共同体是技术、经济专家,而社会学范式的研究主题是“项目社会”,方法论以人本主义为主,科学家共同体主要是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又提出了社会学范式主导项目社会评价的主张。  相似文献   

10.
古典知识社会学是知识社会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古典知识社会学范式形成过程中 ,传统的哲学知识论、历史主义知识观、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早期社会学知识理论成为古典知识社会学理论范式建构的主要知识线索。哲学认识论发展成为知识论 (学 )是知识社会学产生的哲学基础 ,哲学知识学对知识与社会关系的探索为古典知识社会学范式形成孕育了模式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狄尔泰的历史主义知识观以及胡塞尔的现象学知识论为知识社会学范式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知识思路 ;孔德、迪尔凯姆、韦伯等古典社会学家的知识社会学思想为舍勒和曼海姆正式提出知识社会学概念、创建知识社会学理论以及知识社会学范式的形成贡献了社会学的通道  相似文献   

11.
犯罪社会学是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的主要议题之一。在分析了后芝加哥学派变量范式霸权给当前社会学研究带来学科发展困境的基础上,指出应该重新考虑芝加哥学派情境范式的学科意义,以在量化研究的变量范式之外重新拓展社会学研究中的情境范式的质化进路。通过对托马斯的情境定义概念、萨瑟兰德的职业窃贼研究以及贝克尔标签理论的回顾,明确指出情境范式在犯罪社会学研究中的特殊意义及其对我国犯罪社会学研究的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2.
程玉 《云梦学刊》2013,(6):72-76
近年来,随着在学术界展开的宗教研究的深入,对宗教的实证研究开始成为宗教学者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在国际的宗教社会学研究领域,同样发生了被称为具有“范式转变”意义的理性选择论或宗教市场论.其领军人物是罗德尼?斯达克(Rodney Stark),他把理性选择理论贯彻到了宗教社会学的研究当中,并且在信仰者个体、宗教群体(组织)之间建构一种“宗教市场”,并作为其研究对象,注重实证资料的收集,为中国宗教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3.
以关系嵌入说与社会资本论为主要理论传统的新经济社会学力图从关系理性视角出发,超越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理性与人类经济行为的认知,彰显关系网络对个体经济社会行动的意义。但由于它信守个人主义价值信念,其所强调的关系嵌入,本质上是一种形式嵌入,并未放弃对经济理性的承诺,不可能实现对政治经济学的超越。应从理论硬核、知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层面对新经济社会学进行范式反思。范式反思的目的,在于培养"范式自觉"意识,并以此推进中国自身经济社会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论社会学理论范式的危机及其整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学理论范式是社会学家对他们的研究主题所表现出来的基本意向和潜在的知识假设。尽管人们普遍认为社会学是一门具有多重范式的学科 ,但是 ,它却并没有很好地解释快速变化的种种社会现象。因此 ,其理论研究面临的最大挑战 ,就是如何摆脱彼此对立的范式危机 ,并较好地与社会现实相结合 ,而这无疑需要对不同的社会学理论范式进行整合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当代时期。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家在批判继承古典与现代社会学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西方社会学理论展开了独具特色的研究,不仅扩展了社会学理论研究的范围与领域,创立了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新方法,而且形成了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综合范式",实现了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三次理论大综合,从而促进了西方社会学理论乃至整个社会学在当代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燕 《阴山学刊》2009,22(4):79-82
英国科学社会学家齐曼继承了广义科学社会学的研究传统,他在解构“默顿范式”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科学社会学思想,并建立起后学院科学的“齐曼范式”。从默顿的学院科学到齐曼的后学院科学,究竟发生了怎样深刻的变化以及齐曼的后学院科学范式为我们提出了何种科学社会学的研究路径,无疑值得我们去深入地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颁布,许多国家的社会学研究者开始关注儿童社会学研究.在一段不算长的时期内,儿童社会学已经形成了三种研究范式:社会化研究范式、社会建构论研究范式及权利论研究范式.就儿童社会学的中国经验来看,虽然学科呼声较早,但后天发育不足.通过反思儿童社会学的中国经验,表明无论是国际层面的儿童社会学还是国内层面的儿童社会学都没有摆脱分支学科丛中的边缘地位;同时,对儿童社会学中国经验的反思,也引发了有关中国社会学自主性问题的思考.无论如何,儿童社会学到了以行动社会学和解放社会学的姿态、实现自我解放和儿童解放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民族志是在科学技术人类学的大背景下,一些科技民族志研究者在科学研究现场作的人类学描述.用民族志方法研究科学技术领域的事项,是人类学理论的突破,也是科学社会学的延伸.民族志文本的演变、更替,从表面上看,只是文本写作形式的变化,实质上是文本所表达的范式风格的演变.科技民族志在社会学和人类学领域都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运用彼得.霍尔(Peter Hall)的政策范式理论,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校毕业生就业政策领域的范式变化。自1949年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共经历了三个明显的范式阶段:行政配置政策范式(1949-1985),双轨制政策范式(1985-2000),以及正在制度化中的市场配置范式(2000年开始)。发生了两次范式的转移:从行政配置向双轨制的政策范式转移,从双轨制向市场配置的政策范式的转移。  相似文献   

20.
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与经济人范式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分析了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过程,探讨了可持续发展观的社会哲学意义,指出了可持续发展观与经济人范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该文认为,随着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经济人范式的演进是必然的,而与可持续发展观相协调的新范式也在孕育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