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月诗派”是经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以及《七月诗丛》等为中心而形成的一支诗歌流派。它继承和发扬了“五四”以来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为新诗的发展谱写下战斗的篇章。(一) “七月诗派”以倡导现实主义为中心内容。胡风认为:“现实主义者的第一义任务是参加战斗,用他的文艺活动,也用他的行动全部”,为此必须“更直接地和生活结合;更迅速地替战斗服务”。他强调诗人人格与风格一致性,只有先做“向前突击的精神战士”,才能做民族解放的歌手。当年“七月派”诗人的实践大体和胡风的倡导相适  相似文献   

2.
《女神》中大部分诗作于一九一九年至一九二一年。研究《女神》,人们一定要把它和“五四”运动的时代联系起来,这诚然很有必要。因为郭沫若的创作生活“是同着新文化运动一道起来的,他的事业发端,是从‘五四’运动中孕育出来的”。《女神》就是那个狂飙突进的时代产物。但还有一个事实也是不应忽视的,就是郭沫若在创作《女神》的那个时候,正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科学习。虽然他已知道自己两耳重听,不可能行医,虽然他也已决定走文艺的路,但他毕竟还是天天在接触医学知识及与之有关的各种科学知识,而且在此之前,他也学过不少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可以说,他一  相似文献   

3.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作为战士的臧克家先生56年前为纪念作为战士的鲁迅而写下的广为传诵的经典诗句,如今,它也是我们纪念这位山东大学杰出校友的最好献词。臧克家先生是诗人,是杰出的世纪诗魂,但他首先是一名战士。战士自有战士的情怀和风采。在臧老魂归天国的告别仪式上,我们又一次当然也是最后一次领略了这位战士的情怀和风采:灵堂里,我们听到的不是令人肝肠寸断的低沉哀乐,而是生命旋律激昂涌动、爱国热情澎湃不息的《黄河颂》协奏曲;我们感到的不是多愁善感的诗人对人世的深情留恋,而是一位战斗了一生的志士发出的最后“怒吼…  相似文献   

4.
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二日,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同志心脏停止了跳动,全中国人民都深切哀悼这面在文化战线上引导我们前进的光辉旗帜。恩格斯在谈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曾经指出:这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这些时代巨人的特征是“他们几乎全部处在时代运动中,在实际斗争中生活着和活动着,站在这一方面或那一方面进行斗争,一些人用舌和笔,一些人用剑,一些人两者并用。”(《自然辩证法·导言》)郭沫若和鲁迅一样,就是我们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用笔和剑同时进行战斗的、顶天立地的文化巨人。半个多世纪以来,从《女神》到《科学的春天》,他的笔,始终与革命密切相连;他的心,始终和人民相通;他的活动,始终与时代的脉搏合拍。无论是革命的高潮、低潮和转变时期,他都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擂着革命的战鼓,合着时代的步伐前进。他是我们时代的产儿、时代的证人和时代的卓越代表。他的光辉的革命实践和身后留下的好几十部涉及到文学、艺术、  相似文献   

5.
中国新诗的“奠基石”——《女神》,出版至今已将近六十年了。对于它的强烈的时代精神的评价,可以说在评论家中间已不存在什么分歧。早在一九二三年(即《女神》出版之后的第三年),闻一多先生就曾敏锐而中肯地指出:“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有人讲文艺作品是时代底产儿。《女神》真不愧为时代底一个肖子。”然而,对于《女神》在民族形式方面的评价,即它是否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是否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人们的意见却并不是一致的。当年闻一多先生在高度评价《女神》的时代精神的同时,他又严格地批评《女神》缺乏民族的色彩。他断言《女神》的“形式十分欧化”,  相似文献   

6.
五十年前周扬在庆祝郭沫若五十寿辰时充满敬意地写道:“郭沫若在中国新文学史上是第一个可以称得起伟大的诗人。他是伟大的‘五四’启蒙时代的诗歌方面的代表者,新中国的预言人。他的《女神》称得起第一部伟大诗集。它是号角,是战鼓,它惊醒我们,给我们勇气,引导我们去斗争”。星转斗移,此后的36个春秋,卓越的“文坛慧星”、“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郭沫若,在他的革命、战斗生涯中,始终擂响战鼓,吹响号角,以其与时代脉搏共振的激越诗章,诅咒黑暗,呼唤黎明。他  相似文献   

7.
郭沫若早期“诗人的宇宙观”元维社《女神》以完全不同于旧诗的姿态出现在“五四”新诗坛.宣告了完全现代意义新诗的诞主.从而也奠定了郭沫若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数十年来.郭沫若和他的《女神》备受人们关注.人们对郭沫若早期思想、艺术观及《女神】从不同侧面进行...  相似文献   

8.
情真诗方真     
贺敬之的诗在“文化大革命”前蜚声文坛,他的《雷锋之歌》可以说尽人皆知。近几年,很少有人谈论他的诗了,偶有谈及者,甚至提出他的诗是不是同“假、大、空”有关的疑问。推而广之,象贺敬之的诗还能不能给予一定的地位?我想,既然“朦胧诗”都“可以允许其存在”;那么,贺敬之的诗及这一类的诗,也应当“允许其存在”吧! 一 我们读贺敬之的诗,首先感到诗中的“我”,即是诗人自己,又不是诗人自己,这个“我”反衬着我们党战斗的步伐的脚印,回响着战士激昂的心声。  相似文献   

9.
郭沫若的戏剧创作是从诗剧开始的。从一九一九年到一九二二年,他一共写了八个诗剧,即《黎明》、《月光》、《凤凰涅槃》、《女神之再生》、《棠棣之花》、《湘累》、《广寒宫》、《孤竹君之二子》。其中《凤凰涅槃》等六个诗剧分别收入诗集《女神》和《星空》。可以说诗剧创作既是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的滥觞,又是他诗歌创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他的诗歌创作经历中,有一个“向戏剧的发展”阶段。所谓向“戏剧的发展”就是指诗剧的创作。他说:“我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三年四月,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中,从“为着现实的战斗”的角度来描述了鲁迅那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到无产阶级的友人战士的斗争历程,与此同时,他在心底里也确实感到了鲁迅作为“伟大的天才”那不同凡响的另一面:“不是伟大的天才,有敏锐的感觉和真正的世界的眼光,就不能跳过‘时代的限制。’”虽然瞿秋白没有能以此为基点对鲁迅进行超出战斗范围之外的更为全面的论述,然而他毕竟第一个  相似文献   

11.
笑,一般说来,是乐观的集中表现。在战斗者身上,则更多地含有自信的成分。以战士诗人著称的郭小川同志,他的诗中时常流露出来的正是这种充满乐观自信的朗朗笑声。悲伤叹息与这位诗人几乎是绝缘的,从而构成了他的气势磅礴的诗的交响乐中乐观主义的主旋律,具有催迷惘者振醒、激颓靡者奋发、壮战斗者神威的巨大艺术力量。如果我们用郭小川自己的诗句来形容这一乐观主义风格特征的话,那就是:“我永远笑着,走向战斗的原野”(《热河曲》)。  相似文献   

12.
<正> 斗争,是一个战士的天职。鲁迅先生的一生就是战斗的一生。他的一生是对封建主义、资产阶级以及旧思想、旧文化坚决斗争和彻底批判的一生。鲁迅先生不愧是一名伟大的战士。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九日,在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毛泽东同志曾热情赞扬和高度评价了“鲁迅精神”。毛主席说“鲁迅精神”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他的政治远见。他用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社会,所以看得远,看得真”。“第二个特点是他的斗  相似文献   

13.
当我们提到杜甫时,不能不想到他的《三吏》、《三别》;提到果戈里时,不能不想到他的《钦差大臣》;提到郭沫若时,不能不想到他的《女神》、《屈原》;提到巴金时,不能不想到他的《家》。通过作品,我们得以进入作家所反映的时代,认识特定的社会生活;同时,我们也得以进入作家的精神世界去认识作家自己。这是因为“文由胸中而出,心以文为表”的道理。  相似文献   

14.
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同志,在文艺创作方面始终作为时代最强音的歌手,以巨大的革命热情推动历史前进。这一点,是他最大的特点,也是当前为了使文艺更好地为四化服务很需要发扬的一点。早在五四时期,他的诗歌就充满革命的激情,歌颂人民革命,歌颂社会主义,开一代新的诗风。他有明确的是非,热烈的爱憎。他的诗,宏大而活泼,并不静穆闲适。他的诗是战斗的,表现了勇猛的狂暴的反抗精神。他的诗一出现,就使胡适的《尝试集》一类的新诗相形见细,把它们盖没了。他早期的《女神的再生》,愤怒地谴责了南北军阀混  相似文献   

15.
新喀里多尼亚岛是公社战士的主要流放地.多年来,法国的一些历史学家,对于在该岛的公社流放者的生活和战斗作过一些专门的研究.最早当推《一八七一年公社史》的作者普·利沙加勒,他作为公社战士,在公社失败后五年,以耳闻目睹的事实,写下了“第一部真实的公社史”,并设专章描述了新喀里多尼亚岛上的公社流放者.后来,一些曾经流放在该岛的公社战士,也写下了一批珍贵的回忆录,如茹尔德的《新喀里多  相似文献   

16.
《女神》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已成定论。论者多从浪漫主义的“主观性”和“抒情性”特点出发,论证这部“五四”时代产儿的浪漫主义特色,有不少持论公允、卓有见地的著述,显示了《女神》研究的丰硕成果。但对《女神》中所包含的现实主义因素的论述却似少见,这不能不说是《女神》研究中的一个缺憾。  相似文献   

17.
文物出版社一九七七年编辑出版的《鲁迅》照片集,收录了鲁迅生前所拍摄的绝大部分照片,再现了共产主义战士——鲁迅光辉战斗的—生,反映了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风貌。显然,它是我们学习鲁迅、研究鲁迅的极珍贵的史料,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18.
五十八年前,泰东书局出版了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这是一部光彩耀人的革命诗作。它象灿烂的星辰,照彻了当时的诗坛;它象迅猛的惊雷,震撼了当时的思想界。它高擎着反帝反封建的大旗,放声“歌颂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予言了新的中国的诞生。它以彻底的不妥协的战斗精神;火山爆发式的革命激情;破除一切旧的格调,崭新、雄浑,不可羁縻的风格,开创了一代诗风,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巨著。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的《女神》是时代的最强音,充分反映了诗人强大的创造力和浪漫主义的个性。郭沫若高出同时代诗人的地方,是他在“绝端的自由”的诗形中贯注了真正的诗情,坚持了他情感一元论的诗学观点。他的狂放的诗风主要与惠特曼有关,他的泛神论具有时代的内容,《女神》不是那种历久弥新的艺术品,它是新诗源头的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已有70多年.研究它的文章难于统计。可是对“狂人”的争论似乎还未终结。评论界众说纷纭的看法,使中学教师无所适从。笔者所见,觉得有说几句的必要。在繁杂的观点中,以下几种较有代表:第一,狂人是一个清醒的反封建战士,狂人并不狂,狂是“反语”,是“化妆”,第二,狂人是真狂,但不是一般的疯子.而是战士被折磨导致发狂。发了狂还在不息战斗的勇猛战士;第三,狂人既不是“清醒的反封建的战士”.也不是发了狂仍在不息战斗的“时代先觉”,他“完全是普普通通的狂人。”《狂人日记》所呈现的深刻思想不是狂人的思想.而是作者自己的思想。“狂人”只不过是作者的借体而已;第四,狂人是一个觉醒者.叛逆者,但并非清醒的战士.是一个病狂者,又不是完全普通的疯子,并非现实中不存在的象征性人物,而是作者遵循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从生活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一个五四时期思想觉醒然而又在精神上负有重伤的先进知识分子的悲剧性形象。这些说法使读者产生疑惑:“狂人”是真狂吗?或是假狂吗?或是一个悲剧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