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第三帝国的历史与记忆》是一本西方史学界研究德国近代历史的重要作品,作者埃文斯爵士是剑桥大学的教授,也是沃尔森学院的院长。全书共7章,就共和国与帝国、德国内部格局、纳粹经济政策、帝国对外政策、胜利与失败、种族灭绝政策及最终结局等方面进行了描写和论述。一、条理清晰的史学记忆20世纪末21世纪初,人们对于纳粹德国的理解,在许多方面已出现了变化,这和近年来历史研究的方向转变有关,开始以全球化的视野研究  相似文献   

2.
胡传胜 《中国学术》2000,(2):298-302
本书是作者三卷本《技术与时间》的第一卷。作者使用的是萨特、哈贝马斯等欧洲大陆哲学家惯常使用的批判一重建的论述方法,在批判性地回顾学术史的同时,展开自己的思想。全书共分两部分(各分三章),第一部分“人的发明”,为技术史理论考察,分析西蒙栋、吉尔、卢梭、  相似文献   

3.
董玥 《中国学术》2000,(4):307-309
杜克大学文学系教授迈克尔&#183;哈特和意大利激进思想家安东尼奥&#183;奈格芮合写的新著《帝国》(EMPIRE)自今年三月出版以来,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作者认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殖民主义的被推翻、苏联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障碍的瓦解,出现了不可逆转的经济与文化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4.
1955年出版的《第三帝国的兴亡》是美国作家威廉.夏伊勒撰写的一部关于纳粹德国历史的著作,它记述了被希特勒称为“千秋帝国”而实际上只存在12年零8个月的第三帝国从兴起到覆灭的全部过程。由该书可知,魏玛共和国的失败、凡尔赛和约的阴影、错位的国防军为希特勒掌权提供了条件。这也为当前各国的执政者及人们提供了血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5.
德意志帝国对外政策可分为伸斯麦的“大陆政策”和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两个时期。1871年,普鲁士首相件斯麦纵横排阅,通过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王朝战争,以“铁和血”浇铸出德国的统一。1871年1月18日,普鲁全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豪华的尼尔赛键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意志帝国建立。停斯麦也由普鲁士王国首相一跃成为帝国宰相,任职达20年之久。其间,他对外实行所谓的“大陆政策”.将德国的外交重心置于欧洲大陆,力保刚刚取得的德意志统一的成果,巩固年轻的德意志帝国,同时谋求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使柏林成为欧…  相似文献   

6.
7世纪以来,作为闪族后裔的贝都因人,以伊斯兰为旗帜和统一象征,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五次民族勃兴。在建立帝国的过程中,他们取得了语言和宗教两方面的胜利,自身却不得不在与帝国秩序的对抗中退居大漠深处。19世纪的欧洲殖民扩张遏制了闪族后裔们的又一次千年大迁徙,20世纪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更迫使他们在对帝国的想象中经历了从征服者到被征服者、从部落平民到精神贵族的痛苦嬗变。  相似文献   

7.
1941年7月5日——德国入侵原苏联两周后,原苏联内务人民委员贝利亚组建了一个直接受他领导的特别小组,其任务是在敌人后方及德国本土组织侦察和破坏活动。国家安全事务中校帕维尔·苏多普拉托夫任组长,副组长由列昂尼德·艾廷贡担任。 小组成立伊始,即把目标对准第三帝国元首。他们考虑到首都一  相似文献   

8.
19世纪以来,以历史主义思想为基石的德国传统史学成了证明德国政权合法性与确立民族自信心的有效手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史家满怀着建立大德意志帝国的期待,在纳粹德国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行政版图的扩张之前,已经用历史主义思想为民族社会主义奠基,完成了大德意志帝国文化版图的扩张,使纳粹政权得到德国历史思想的支撑。以此为例可以表明,历史主义思想虽然有助于论证个体存在的合理性,但对它的极端运用,也可以导致不可挽回的人类灾难。  相似文献   

9.
最近,绩溪县从人文社会科学角度出发,总结绩溪人民的劳动实践,梳理绩溪历史文明的传承脉络,挖掘绩溪文化的深厚内涵,集聚县内作者撰写了〈名人故里绩溪〉丛书,宣传绩溪,这是一件造福子孙的大好事。但是在其〈徽墨卷〉中,有些与胡开文墨业有关的重要史实,并非信史。文章千古事,有必要加以澄清,以免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10.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公开发表的著作中,只是到恩格斯逝世前不久才开始使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术语,借以阐述他们所发现的唯物史观。1890年9月21日恩格斯在给约·布洛赫的信中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7页)这封信中还说道,《反杜林论》和《费尔巴哈论》这两部书“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最为详尽的阐述”(同上书,第479页)。1892年恩格斯为他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所写的英文版导言中,又一次使用“历史唯物主义”一词。同年作者将导言后半部分译成德文,改题为《论历史唯物主义》,在《新时代》杂志上发表。恩格斯指出:“本书所捍卫的是我们称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东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339页)并阐述了历史唯物主  相似文献   

11.
考察西方殖民扩张史,德国是最后加入争夺殖民地行列而又最先丧失殖民地的国家。直到19世纪so年代以前,它尚未获得任何海外殖民地。然而时隔不久,它便一跃成为仅次于老牌殖民国家美国和法国的世界第三大殖民强国,而且其中的大部分属地是在短短的一年之中攫取来灼。1884-1885年间,西南非洲、新几内亚、多哥、喀麦隆、德属东非等地相继沦为德国的殖民地。一直在争夺海外殖民地斗争中默默无闻的德国何以突然转变政策,迅速拓展成为拥有攻片殖民属地的殖民帝国?探究成因,其中包含着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的因素。从德国内部看。首先,德国有…  相似文献   

12.
费尔巴哈是德国近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伟大历史功绩,就是在反对唯心主义和神学的斗争中,使唯物主义恢复了它的应有权威,用清醒的哲学代替了沉醉的思辨。但是,他没有冲破旧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只要“我们一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是露出来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9页)我们分析费尔巴哈哲学的这一局限性,不仅可以帮  相似文献   

13.
1896年3月到10月,大清帝国的实权人物、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被称为“东方俾斯麦”的李鸿章,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访问了欧关8个国家,在德国期间,受到“铁血宰相”俾斯麦的盛情款待。两人仰慕已久,只是未能谋面,甚为遗憾,现在能面对面交谈,足慰平生,谈笑甚欢。  相似文献   

14.
16世纪初,欧洲学界触及中国的两个维度,一是庞大的朝贡体系,二是政体之规模;他们尝试用欧洲的帝国观来识别中国。门多萨首次将二者合并考虑,认定中国在黄帝时即为帝国,对专事书写中国的作者和非专事者起到决定性的影响。他们在世界性比较和中国叙事两个层面交互影响,共同推动对中华帝国话语的建构,使之到17世纪中期卫匡国之时基本定型;期间中国概念的出现对欧洲学界产生过影响,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欧洲新兴的民族-国家观念。  相似文献   

15.
查理曼帝国的建立把蛮族入侵以来的日耳曼王国和自克洛维皈依以来的政教联盟推向一个新的顶点,同时把纷杂无序和不断冲突的各种文化因素调整为一种新的文化.查理曼帝国的辉煌也预示着中古文明的结束和新的中世纪文明的开始.但查理曼帝国并没有能够维持长久,他的孙子三分天下而使欧洲步入了四分五裂的封建时代.因此,加洛林时代的历史现实,是由统一到分裂,由安定到混乱.在这一历史进程的变化中,历史著作也必然要对此作出反映,通过各种体裁记述这一时期的重要人物和变幻不定的社会现实.这些历史编纂者留下的著作不但记载了历史,而且也反映了加洛林时代的史学编纂趋向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6.
1886年,恩格斯在他的名著《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说:"黑格尔的体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推崇为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ZIo页)表示了黑格尔哲学在当时德国的作用和影响。一、黑格尔哲学何以被提升为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学为什么黑格尔哲学会在当时的普鲁士产生如此大的影响?为什么会受到当时普鲁士政府如此重视呢?能够成为当时普鲁士国家哲学?大家知道,法国在拿破仑统治时期<17991815)连年对外发动战争,对法国和欧洲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当第6次反法联盟取得反拿破仑帝…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具有抽象的和具体的两种形态。抽象形态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和《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中 ,具体形态的内容主要体现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至第三卷的第七篇中。这一划分既符合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历史发展过程 ,也是马克思总结古典经济学派失足的教训 ,运用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辩证方法创立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结果。这一划分在理论上可回答长期以来国内外一些论者对《资本论》的诘难 ,并对深化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和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张伦 《中国学术》2003,4(4):263-274
“中国文明乃典型的农业文明”,从第一页起,弗朗西斯卡&#183;伯芮(Francesca Bary)女士就在其为李约瑟主持的剑桥中国科技与文明史中有关中国农业史的著作(第六卷)(Science and Civilisationin China,Vo1.VI.2,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中,作如此宣示。  相似文献   

19.
"中华帝国"视角下的法律及其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帝国"在中国史学研究中是一个使用日渐频繁的概念。在"中华帝国"概念之下,不仅能对从秦到清的法律史获得新一层的认识,而且,还会影响到我们对先秦社会及其法律历史的认识。中华帝国以及其前的"帝国化"过程所带给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历史的帝国特性,对其中的法律及其发展有着微妙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唯物史观的交往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在谈到唯物史观时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列宁选集》第1卷,第8页)列宁这一论述,着眼于生产在历史中的决定作用,确实抓住了唯物史观的真谛和实质。然而,认识并不能到此为止,因为在唯物史观中,与生产相对的交往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们共同构成实践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如果不深入地研究交往,必然会影响到对唯物史观理解的深度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