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唐代文献《诗人主客图》是唐末诗人张为所撰,他把部分中晚唐诗人分为六个派系,这种分法引起后世学者颇多非议,因此《诗人主客图》的地位和价值没有得到学者们应有的肯定和重视,其原本的散佚就能证实这一点。现存《诗人主客图》的各种也都是清人所辑,但都已是残本,它的文献价值也因此被学者忽视。迄今为止,还没有关于张为及其《诗人主客图》的文献价值等方面的研究论文,作为一部重要的古代文献实有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唐末诗人张为《诗人主客图》(又称《主客图》、《唐诗主客图》)将施肩吾列为广大教化主白居易之及门弟子。从创作上看 ,施肩吾及白派之门有三个理由 :①内容艳丽 ;②风格浅切 ;③乐府诗创作上具有新乐府精神。另外 ,施肩吾与白派及门弟子徐凝的同乡挚友关系 ,也是其及白派之门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唐末张为《诗人主客图》既受到儒家传统文论观的影响,也受到了唐代佛教宗派林立和佛教惯有的条分缕析倾向的浸润.《诗人主客图》设立"广大教化"派,以白居易为"广大教化主",是对于儒家美刺讽谕文学观的强调.张为所处的社会时代、思想政治环境和他的交游、文友等经历,证明《诗人主客图》中的宗派源流观念来自唐代佛教宗派林立的历史事实和佛教条分缕析的传统习惯.  相似文献   

4.
在唐诗史上,徐凝并非十分显眼,甚至至今还没有一篇专论他的文章。不过,唐末批评家兼诗人张为在其《主客图》中留意到了徐凝,将他列为白派之及门弟子。出于元白诗派研究的需要,这一定位这一判断值得加以具体论证。根据有关文献,结合徐凝的作品风格及其与白居易、元稹的交游情况,我认为,《主客图》将徐凝划为白派及门,大体上是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诗人在当代诗歌中对都市的抒写;认为诗人对城市建筑意象的集中抒情,表现出其自身的精神取向和价值追求;建筑意象既隐含着抒情者的现代强国梦想,同时也牵涉着诗人诸多细微的私密经验,如时间感、道德感、精神存在感等;这些由混凝土搭建而成的城市辨意系统,丰润并完善着诗人的现代精神谱系。  相似文献   

6.
张为《诗人主客图》的诗学理想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诗人张为在其诗选评论集《诗人主客图》中把中晚唐诗人78人分为“广大教化主”、“高古奥逸主”、“清奇雅正主”、“清奇僻苦主”、“博解宏拨主”、“瑰奇美丽主”六系和“主”、“上入室”、“入室”、“升堂”、“及门”5等。这种评论法遭后世颇多非议,然而将其还原至当时的文化语境,透析其内容和形式,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文本形式不仅蕴含着作者崇儒尚道的诗学理想,而且还传达出作者因政治抱负和理想不能够实现而转以参禅问道的事实。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诗人大多以春和秋及其相关意象为象征,抒发因时光流逝而引发对生命的悲剧意识。而西方诗人面对自然的生命轮回常常表现出的乐观精神甚至抗争意志在中国诗人这里却是难得一见的。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使诗人情感的抒发表现为有节制的悲情。深受古希腊文化及基督教文化影响的西方人则滋生了充满血性与各种欲望的浪漫主义精神,其诗歌以炙热如烈焰的刚性动态美与中国诗词委婉如小溪的柔性静态美形成强烈的对比。其次,中国传统诗人具备“外儒家而内释老”的文化特性,讲究“天人合一”,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情景交融。西方诗人往往只是借景抒情,情与景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1980年代对于昌耀来说不仅是其命运的转折点,也是其诗歌的成熟期。特殊的身份和经历为这位归来诗人打上了不可磨灭的政治烙印,在感叹命运悲痛的同时,其潜藏在文字底下的政治情思也愈加浓烈,并演化为此一时期其诗歌的创作特点。诗歌对痛苦经历的咀嚼、回味,以及由抒发个体精神苦闷延伸到悲悯人类凄苦宿命的过程,表现出诗人由己及人的生命意识和心忧天下的人文关怀;诗歌对主人公为实现心目中的社会理想而与屈辱苦难命运作斗争的骁勇气概的表现,体现了诗人与使命感、责任感相关的政治道义担当;从这一时期诗人旧作初发表和旧作再创作之改写、重写情况,可以窥视诗人如何处理自我精神需求和实现政治理想之关系。  相似文献   

9.
王维唐代山水派诗人,华兹华斯英国湖畔诗人。他们均以山水自然为创作素材,表现其政治思想、人生理想。本文通过对二者生平、诗歌的描述,分析两位诗人的相似及差异。  相似文献   

10.
叶赛宁的抒情诗一方面表现了他热爱祖国的高尚精神,一方面又表现了农民的愚昧。这种矛盾的创作倾向正是其心理矛盾的写照。叶赛宁在农民思想情绪和颓废派诗人的影响下一度潦倒,但其对俄罗斯的爱却是十分执着而热烈的。他向往乌托邦式的“庄稼汉的天堂”生活,而这种宗法式的古老的生活方式,与时代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他陷入了无力自拔的心灵苦痛之中,最终以自杀来解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