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势”,是著名潮籍国画大师孙星阁艺术创作的核心理念,在其诗书画艺术尤其是山水画的创作中,他创造性地承接了这一审美传统,体现了对“势”的独特理解和表现。其书画艺术中的“势”之美源于画家“胸有丘壑”的审美体验,呈现出“势”“合”相生的整体和谐之美,也是本于“师法自然”、独有创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爱德华·蒙克一生的艺术创作都遵循着:“我要描绘那些在生存、在感受、在痛苦、在恋爱的活生生的人们”。[1]他创作的最主要的题材是死亡与爱情,这是他亲身遭遇的内心感受的真实描写。他运用夸张的手法、灰暗的色调、变形的形象,表达了人们的欲望、恐惧和孤独。他的艺术创作是这种内心斗争形象化的描绘,是一种“心灵的写实主义”。蒙克的艺术,对西方现代主义有着深远的影响,无愧为表现主义的先驱。  相似文献   

3.
论美的结构     
中西方古代哲人都论及美的三层与两维;康德也许是人类思想史上较为显豁地揭示美的整体结构的第一人;宗白华可算是我国现代学术界体味美的结构之最切当者。美的结构源于人类心灵结构,综合中外思想家有关心灵的“三分法”与“两分法”,有理由认为心灵是具有三层面、两系列的结构体。从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鉴赏中,我们都能见出三层面和两系列的潜在构架  相似文献   

4.
变形简论     
<正> 艺术变形是指文学艺术家在描写与反映生活时对客观事物(不论场景、人物)的空间、时间以及形态上进行着不同程度的、有意无意的改变;艺术创作的特征决定了它对生活的反映不是简单的摹制、机构的翻版、自然的照抄,而是既来源于生活,又不同于生活。换句话说艺术创作是“人化的自然”与“自然的人化”,是对象的心灵化,心灵的  相似文献   

5.
在精微的哲学深思和人生体验中,唐君毅构建了心本体的哲学体系,实现了“道德自我”——“仁德”——“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的层层晋升,从高悬于天际的道德心灵,最终走向了永恒理性和现实人生的融合,在理与情的结合中强调了生命在物我感通基础上的圆融。在这个基础上,他指出中国艺术精神之根本在于物我相忘以通情,中国艺术的心境关系实为一感通关系,中国艺术精神是以心物交融为核心的感通之德。感通之德的提出既是唐君毅对中国传统游艺精神的承继又是他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创新性解释,既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又是对中国文化精神探求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6.
“气韵”探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气韵”的涵义大致是“气”与“韵”各别涵义的合成:“气”是指创作主体以力量显现的心胸状态及其赋予作品的内在活力与外在动势;“韵”是指作品具有雅致、淡远、和谐的风貌之美;“气韵”即呈现于作品外观的气势与韵致.对于创作主体来说,气存在于其心灵的要求自我实现系列中,韵是其心灵要求和谐整一系列的体现;气、韵的阳、阴之分及力、媚之别都导源于此.气韵的形成与心灵第三层面的敞亮有关,因此关系于“生知”和学养.气韵属作品的外形式,气与韵是合成艺术风格的两元,二者分别联系着笔与墨.由于社会、文化和艺术自身演变的原因,我国艺术在中唐以前重气,中唐以后重韵.当代艺术可能再度走向重气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7.
“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一面重要旗帜。而“陌生化”作为一种手法具有艺术的普遍性。海明威可能并没有直接受到“形式主义”的影响 ,但他的艺术创作不可能避开一般艺术手法的运用。他的《老人与海》巧妙地体现了“陌生化”手法 ,从而成为一部划时代的不朽之作。文章试图从该艺术手法在《老人与海》中的运用 ,探讨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李立 《南都学坛》2007,27(4):10-13
汉人对桑女采桑活动的描绘,在诗歌和绘画的层面上已经呈现出一种超越于一般生活的唯美意义的艺术追求与艺术创作。“桑笼”虽小,但其小巧而精美的造型与刻画,从一个侧面表现和反映了两汉时期独特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的生成,显示出汉人在继承前代审美传统基础上的变化与求新。其生活基础是汉代家族生活和庄园经济,而其艺术基础,则是与之相适应的汉代“庄园艺术”。是汉代“庄园艺术”之乖巧、灵动与精美的艺术特点与艺术追求,给予了这种审美情趣以新鲜的活力和生存的根基。  相似文献   

9.
董其昌的绘画艺术理论中的仿古主张包含了对“师古人”和“师造化”的独到见解,并将这一主张成功地运用到他的绘画艺术创作中,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董氏的仿古主张是他绘画艺术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入探讨和研究他“师古人”和“师造化”的理论,重新认知董氏绘画艺术中仿古主张中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0.
“心本体”论是唐君毅美学思想最重要的哲学基础。这种观点以人类的心灵活动为“体”,以各种文化意识为心灵活动之“用”。唐君毅认为心灵和精神的求美活动是生命的意义所在,对自然美、文艺美、人格美的追求是心灵自我超越的上升历程,也是完善道德自我的重要途径。同时,他还论述并分析了美的本质、中国艺术的精神、中国悲剧的特点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1.
小说是以对人物、情节、环境的具体描绘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种“具体描绘”是相对于诗歌、戏剧等艺术体裁的表现手法而言的.它仍需要“虚”的处理和“空白”的设置,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事件等生活真实的限制,借助于虚构和想象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小说的创作与审美也讲求言简意赅,以一当十,含而不露,虚实相生的空白艺术手法的运用.小说中所谓的“无墨之墨,“无笔之笔”,正如电影中的“空镜头”;戏剧中的“静场”;乐章中的“歇拍”,并不是完全的空泛、贫乏,而是一种“计白当黑”“化白为黑”的空白艺术运用.从小说的产生和发展上看,小说的源头是古代的神话、传说.这样,在血缘上,小说多少就被赋予了神话、传说等民间文学的艺术特性:虚构、模糊、夸张、幻想等;从艺术创作方面讲,作为文艺创作中的小说创作与审美,应当遵循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艺术创作中的“虚实相生”“疏密有致”“小中见大”“言此意彼”“含蓄朦胧”“言有尽而意无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此时无声胜有声”等等艺术手法都影响着小说的创作与审美;从社会文化学方面思考,古代的朴素的哲学辩证法和传统的宗教思想,也直接影响着小说的创作与审美.形成于我国商周时代的《易经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关于苏轼平淡自然艺术理论研究的文章数量众多,但基本是围绕着苏轼晚年趋于平淡自然风格的追求与他大量的“和陶诗”来谈的。实际上苏轼的“平淡自然”艺术思想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内涵,这里从时代风尚、艺术创作、人格境界、情感守护以及人生艺术化等几个方面论述苏轼的“平淡自然”的艺术思想。  相似文献   

13.
自由自觉的人类对“真”的探索与追求是一个永恒的不断丰富的过程,“真”的千彩纷呈阐释“人性”的淋漓尽致。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无疑以自己年轻的生命,丰富的体验,执着的心灵为“艺术之真,美之真”的自觉添上了自由的翅膀,他对美与艺术所营造的想象的可能世界的强大信心充盈着“艺术之真”“美即是真”的“真”命题。本文通过了讨论济慈为何,缘何,何为来补写我们对济慈真实观的认识的空。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绘画艺术创作是画家心灵化的产物,它以现实生活中的万事万物为表现内容,既是一种主观思想与客观事物的统一,也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文章以《石涛画语录》中“夫画者,从于心者也”与“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之句为立论。提出并论证了中国山水画创作中的“心”与“物”、“情”与“景”的关系问题,对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献给荆棘的玫瑰——试论安徒生童话的优美化倾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走进安徒生的童话世界,你就能闻到玫瑰的芳香。善良的天鹅、美丽的公主、矢车菊花瓣一样湛蓝的海水、散发着迷人香气的灌木林,构成安徒生特有的艺术空间。安徒生,这位19世纪的“童话之王”,以他特有的方式来处理现实、表达自我。在这个精心构建的艺术世界中,安徒生以“优美”为尺度来理解和把握悲惨的人生、痛苦的心灵,从而使他的童话蒙上一层柔和、秀媚、绮丽、轻盈、典雅的色彩,这构成了安徒生童话的优美化倾向。这也是安徒生童话既饱含着深刻  相似文献   

16.
论闻一多文艺思想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一多在其早期受西方济慈等人的影响 ,认为“以美为艺术之核心” ,主张“纯艺术的艺术”并“纳诗于艺术之轨” ,坚持“做”诗并倡导诗歌的“三美”。然而随着那“不是混着好玩”岁月的流逝并亲身体验“生活的严重”后 ,他转而重视诗的社会价值并彻底摒弃了“唯美主义”的价值取向而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呼唤“时代的鼓手”。文艺观由“艺术为艺术”变为“艺术为人生” ,从誓做“艺术的忠臣”到成为“人民的忠臣” ,我们在其文艺思想的嬗变过程中 ,看到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唐代发皇时期的重要诗人王维,在他四百多篇诗作中,数量不多的山水田园诗,为什么成就最大、影响最深,并使他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领袖之一?主要是因为他善于用清新的情调,匀润的色彩,用他的心灵铸造精湛的诗篇。他的诗是他心灵的艺术再现,这些诗中含蕴着他既“忍”又“韧”们人生态度,是他心理嬗变特质的记录。几次受挫,并未泯灭其政治热情王维一生,仅仅六十一个春秋。二十一岁(开元九年)时,以进士擢第,任大乐丞。三十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释庄子艺术美学思想的框架结构由三部分组合而成:一、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心斋”。“坐忘”;二、艺术创作客体的审美风格;“自然”、“素朴”;三、艺术创作客体的审美形象:“得意”、“忘言”。全文力图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解析庄子的艺术哲学、艺术精神对其艺术美学思想的理论导向和规定。  相似文献   

19.
“积淀说”社会历史成因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淀说”是李泽厚对其“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之道德命题的脚注;是其运用社会实践论改造康德伦理先验论的产品;是其吸收荣格“原型论”阐释贝尔的“意味说”并力图统一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孰先孰后之争的调和物;是其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同构”原理解释美之诞生和审美心理结构的形式生成的音符;是其诠释艺术起源、艺术发展规律以及时代生活、社会氛围与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关系的弹性符号,是其适应时尚和人格充分扭曲的思想体现。“积淀说”是李泽厚思想的核心论旨,也是其美学思想的秘密所在。它包含着李泽厚哲学的性质、方法、构架、目的和特色,因此对其成因作多维的透视,将有助于我们深入地研究李泽厚的思想或正确地估价其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0.
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是一部忧患之作,他在后序中谈到现在的社会在他的心灵九境中,属于“由观照凌虚境,而向其下之感觉互摄境,以高速的外转、下转”的过程,其后果可能会造成人类的灭亡。本文引述马克斯.舍勒与福柯的相关论述以与唐君毅相对比,指出他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性,以证明唐君毅“心通九境”中的忧患意识内涵的丰富与深刻,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