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转型中国政治基本稳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管理成为当务之急。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细胞单元,社区社会管理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实践,而社会管理的重点将更集中于中国社会转型的矛盾焦点处,如快速城市化进程下的村庄转型,也即转制社区转型。转制社区的治理困境在于:在转制社区的社会肌理中,村庄与社区的过渡性,使其未建立有效的利益调节机制,来消解利益壁垒;而在基层政府层面,政府对转制社区社会管理走错了方向。必须通过再造社区威权、转变社区风貌和重建社区服务这三条路径来进行"社区重建",以消弭转制社区社会管理困境。  相似文献   

2.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困境,过度依赖外需的发展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加快转型升级是兼具现实紧迫性和长远战略性的必由之路.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了引进高新技术、引进急需资源、人才和产业的良机.我们要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同时,着力转型升级,调整结构,自主创新,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从而提升中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处在转型社会的中国,目前国家对社会的治理有诸多问题:如危机频发与制度滞后,权威治理与分权自治的央地博弈,民主化与市场化的共振危机,运动治理与法理治理的抉择.然而,转型社会带来的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存在.危机与治理伴随政治生活全过程,是一个永恒的国家问题.只要把危机纳入到国家治理的制度化渠道中解决,就并不可怕.无论是社会危机驱动型国家治理模式,还是国家为了追求一种良善的政治生活而选择的整体性治理活动,国家都在其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自主性作用.从“构建性自主”、“嵌入性自主”、“反思性自主”和“无为性自主”四个维度着眼,可以探讨我国经由何种自主性路径来达到有效社会治理,从而走出国家治理困境.  相似文献   

4.
威权政体及其转型:理论模型和研究途径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孙代尧 《文史哲》2003,3(5):144-150
关于威权政体及其转型的研究 ,是 2 0世纪下半叶政治社会学研究的主流。林兹建构的威权政体的“理念型”和奥唐奈的官僚—威权主义发生模式有相当的学术价值 ,但“政治高压、经济成长”模型并不能被拉美和东亚大多数威权国家发展的经验事实所印证。在威权体制下要达成经济现代化 ,某些结构性前提条件是必不可少的 ,否则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均不可能。政治转型的主要研究途径——结构分析法和策略互动论各有优点与缺失 ,将政治转型的结构因素与政治过程中政治行动者的策略互动联结起来分析 ,可能更有助于解释威权政治转型的原因、过程与结果。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转型与邓小平理论的新突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文化的转型经历了三个阶段近代文化转型阶段、现代文化转型阶段和20年"闭关锁国"阶段.但文化转型的任务远未完成.究其原因,在于文化转型没有解决好文化决定论、中西体用论和"中国化"三个理论困境.邓小平理论代表着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突破了百年来中国文化转型的理论困境,为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思想指导和现实实践,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论当代中国社会资本的转型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治理危机和治理之道的变革。治理危机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资本的危机。而当代中国的社会资本危机则是传统社会资本与现代社会资本之间的一种结构断裂性危机。因此,实现社会资本从传统到现代的结构转型,不仅是消解社会资本危机的根本途径,而且是当代中国社会实行治道之变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7.
"后危机时代"乃至更长时期内,作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经济转型至少要破解四大宏观难题:一是突破双重制约,即资源环境要素的内部制约与不规则全球化的外部制约;二是治理两类危机,即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三是加快两类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即矿产资源枯竭型城市和淡水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四是兼治两种变形,即经济体制改革变形与经济发展方式变形.  相似文献   

8.
中国产业低碳化转型与战略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全球重化工业等高碳产业在发展中国家的集聚度不断提高。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高碳经济特征十分明显。如何使中国产业向低碳化转型是目前我国学术界及产业界热烈探讨的问题。从中国产业低碳化转型路径的角度,解析中国产业面临的高碳困境,并在对中国产业低碳化转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应对的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上半叶开始,一种近乎普世性的现代主义发展潮流的诸多弊端日渐显露,并逐渐由强盛走向危机.这一危机最终导致了一种作为迥异于现代主义哲学范式的后现代哲学范式的出现.后现代哲学范式转型包括理论场域上从思辨世界向生活世界的转型,叙述方式上从独白模式向对话模式的转型,以及形态聚焦上从共时向度向历时向度的转型.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当中,我们也将同样不得不面临现代性的诉求和与之相偕而来的现代性危机问题.因此,作为时代精神表征的中国哲学在进行当代建设过程中,也需要在从事从前现代向现代转型的同时,自觉地对现代主义思维范式进行一种新的反思,从而在西方哲学、马克思哲学以及中国古代哲学等研究领域开创一个由现代主义的思维范式向一种后现代的思维范式转型的新的理论时代.可以说,只有认识到这一理论转型的需要,我们才能使中国哲学建设跟上时代步伐并与当代人类哲学接轨,我们才能使中国哲学的发展提升到战略性发展的思考高度,在永葆其哲学的批判性和使其成为"时代的先声"的同时,为中国哲学发展迎来又一个新的"理论春天".  相似文献   

10.
周文夫  彭建强 《河北学刊》2012,32(5):123-127
中国经济转型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而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得中国经济转型更为迫切。中国经济转型将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新的动力,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为世界经济作出贡献。当前欧美发达国家向实体经济的回归,也使中国经济转型面临新的挑战和不确定性。针对当前日益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本文提出,应在世界范围内构建一种更为公平、合理的相互包容性增长模式,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要从关注与顾及他国和地区利益中实现自身利益的增长,最终形成一种和谐共赢、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增长格局。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文化困境探源王晓升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文化作出相应的变革。然而,文化的转型常常伴随着某种程度的文化矛盾、文化困境乃至文化危机。对于热切地希望实现现代化的中国人来悦,解决转型时期的文化矛盾已成为越来越迫切的重大问题。本文拟就转型时期中国文...  相似文献   

12.
刘燕 《人文杂志》2012,(3):61-68
本文从分析苏东国家社会转型所依据的理论、实践政策与转型绩效出发,探讨了“转型困境”的形成机理,提出制度变迁“惯性原理”确定的初始条件、特权阶层与谋利集团的干扰影响、国家转型战略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是产生转型制度混乱的主要原因,主张转型战略与执行策略并重.文章主要从中国社会变革的政府导向、渐进性与秩序性导向、稳定性与平衡性导向等三个方面论证了中国转型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其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韩国曾经是一个深受儒教文化影响的集权制国家。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社会中间阶层迅速崛起,权威统治的合法性危机也日益加深,到了80年代末韩国成功地实现了由威权主义向政治民主主义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有的68家信托公司在重重困境中发展态势良好,但有迹象表明,中国信托业出现疲态,主要原因是作为核心业务的融资类业务的基础发生动摇。拟从需求、风险、竞争三个方面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中国信托业的转型路径,以期成功渡过拐点,实现中国信托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审美文化的世俗化转型,有其必然性和应然性,危机与希望共存.世俗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泛化的合理性发展需求没有消除消费意识形态下的意义匮乏与价值消解,中国未成熟的市场经济,对官方意识形态的妥协,都对审美丈化的发展与转型有所规约.中国审美文化的世俗化转型如何才能其道大光,是对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主流话语以及"心灵的美的形式"最恰切的考验和诠释.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用经济的高级化,现代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了转型,即由原来突出地表现为周期性产业危机转变为周期性金融危机,这一转变对我们认识资本主叉经济的发展规律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系统阐述了实现这一转型的依据、原因,以及转型后危机的发生机制、传导机制、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7.
王强  刘明远 《兰州学刊》2009,(12):67-70
随着信用经济的高级化,现代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出现了转型,即由原来突出地表现为周期性产业危机转变为周期性金融危机,这一转变对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提出了新的课题。文章系统阐述了实现这一转型的依据、原因,以及转型后危机的发生机制、传导机制、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稳定问题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中国面临的稳定压力和近期一些新制度安排的分析,转型过程中的不稳定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的制度建设相对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滞后所导致的;转型时期的稳定压力实际上反映出的是一种经济增长与制度建设的反差效应。在转型过程中,社会危机的预防和应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制度供给和适应性调整,积极稳妥地推进制度建设可以有效化解稳定压力。  相似文献   

19.
劳资冲突与工会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中国由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劳动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但中国工会转型却明显滞后于劳动关系的转变。近年来频发的劳资冲突凸显了工会与基层工人的脱节,反映了工会在国家管理制度中转型滞后的困境。这些困境主要包括工会组织的行政建制悖论、工会职能的多目标冲突、基层工会的"空壳化"、工会工作人员自身素质的制约。面对今天劳工保护的现状,中国工会必须调整传统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积极进行自身转型。  相似文献   

20.
全球治理转型是一个宏大的概念,本文通过对全球治理概念进行解构,明确了全球治理的六个要素,并提取其中三个要素即治理主体、治理规则、治理理念作为转型指标,建构了分析全球治理转型的框架思路。从规范研究的角度讲,全球治理转型属于"元治理"概念的范畴,目标是实现全球善治。进而,全球治理转型应着力调和当前全球治理中存在的治理主体缺位、治理规则滞后、治理理念陈旧三个困境,体现全球善治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包容性。面对全球治理转型,一个负责任的中国必然要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回应。中国应该在推动全球治理权力和平转移、治理规则公平革新、治理理念渐进更新上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