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安时期,才华横溢的曹植对政治情有独钟.他对自己的政治前途充满憧憬与自信.任气使才、倜傥不群的性格及诸多原因使他最终在权力斗争中失败.但逆境中的曹植用世之心丝毫未减,文学创作亦日臻完美.建安文坛上的曹植,沉浮在政治与文学之间,可谓风流自赏,情兼雅怨.  相似文献   

2.
建安文学是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但后世评论家常常将建安作家放在同一个时空平面上进行论述,如说"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幹、仲宣为辅",这就掩盖了建安文学发展演变的真实面貌,实际上,曹植是建安文坛的晚辈,邺下作家大都是曹植学习和师法的对象,特别是王粲,是曹植的老师,对曹植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弄清曹植对王粲的这种师承关系,将大大有助于再现建安文学的演变序列。  相似文献   

3.
人们公认曹植为建安时代最杰出的诗人,然而,曹植之所以能够成为建安诗人最高代表,其原因不仅仅在于他反映了建安时代的动乱现实,更主要的是,曹植的诗在建安时代人性自觉和文学自觉的美学风尚促成下,取得了丰厚的美学内容。曹诗的美学蕴含十分丰富,它集中地体现了建安时期的时代精神和艺术旨趣,代表了那一时期文学创作的思想特征和艺术成就。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尚未引起人们的应有重视,笔者愿就曹植诗歌的美学内容谈谈不成熟的看法,以期得到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4.
建安二十二年(217)十月,曹操立曹丕为太子,曹植的处境开始逆转。自此至建安二十五年(220)曹丕即位,其间又发生几件大事,如曹植行驰道开司马门出、曹操欲遣救曹仁而植醉不能受命以及曹操之死等。这些事件对曹植影响深远,是研究他生平思想所不可忽视的。但是这些事件发生之时曹植在何处?史无明言,后世学者的一些说法也似有可议之  相似文献   

5.
在建安诗人中曹植对六朝文学影响最大。六朝诗人对曹植过人的才华推崇备至,对他的文学地位高度评价;把他的文学创作当作范本,从中汲取艺术营养。他的文学观点以及对音律的运用,也给予六朝文学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曹植是建安时代杰出的有代表性的作家。他在散文、辞赋、诗歌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钟嵘《诗品序》说:“陈思为建安之杰。”唐朝诗僧皎然《诗式》说:“邺中诸子、陈王最高。”都给曹植的诗歌作了很高评价。曹植现存诗八十多首,五言体是最主要的形式。他的诗作抒写了追求建功立业的理想,记录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反映了时代的风貌,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曹植的一生以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主要生活在邺城,  相似文献   

7.
曹植被称为“建安之杰”,他的诗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显示了汉末诗歌渐脱民歌的质朴向文人化发展。本文就曹植诗中的三个意象谈曹植诗歌的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8.
一诗人曹植,以其乐府和五言诗作擅雄于建安。如果说建安诗歌曾经在中国诗史上写有辉煌的一页,那么曹植便是那个“俊才云蒸”的大时代最负盛名的歌者;如果说建安诗人曾经承受先秦两汉文学源流溉泽,那么这种渊源脉络当在“建安之杰”曹植的诗歌作品中体现得最为清晰。曹植诗歌的艺术渊源首先应追溯到《诗经》,其诗源出风雅。他在编纂少年时代作品所写的《前自录序》中表露了倾慕、效法《诗三百》的心意:“俨乎若高山,勃乎若浮云,素质也如秋莲,摛藻也如春葩,泛乎洋洋,光乎皓皓,与雅颂争流可也。”和陶潜一样,他也仿效《诗经》写过一些四言  相似文献   

9.
曹植文学思想三题刘玉平在群星璀璨的建安文坛,曹植的创作成就可谓“独映当时”①,“粲溢今古”②,这已是不易之论。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曹植的文学思想也达到了他所置身的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包含着许多值得珍视的真知的见。遗憾的是其文学思想或许是被他自身作品...  相似文献   

10.
曹植处于汉、魏交接的时代,他一方面从汉乐府中汲取浓厚的乳汁;一方面开辟了建安诗风,使其诗歌追求整饬工丽而又流转浑厚,使他成为建安时代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1.
从游侠到游仙──曹植创作中的两大热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人论曹植每每以为他思想上属于儒家,其实并非如此。曹植有近于儒的一面,也有近于侠的一面,早年则尤倾心于侠。而至建安二十二年(217)他争立太子失败并屡遭打击迫害之后,便一转而神往于游仙了。这一切,都集中地见之于曹植的诗作之中。无论是寄意于游侠还是游仙,有一点是相通的,那便是强烈地追求个性自由和人生价值,这其实也正是汉魏之际人性觉醒的重要方面。从传统的思想格局中突围而出,崇尚个人价值的实现,争取个性的自由发展,曹植是格外突出的。他之所以能成为“建安之杰”,杰出的才华固然是十分重要的条件,而观念上的领先一步尤为不可或缺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曹植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本文分建安、黄初、太和三期来考察曹植的经历和诗文,从而勾勒出曹植思想的轮廓。本文认为,曹植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但儒与道特别是儒家思想在曹植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可以说贯穿其思想的始终。  相似文献   

13.
论曹植与中古诗歌创作范式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古诗歌创作范式的“建安风骨”是后代论者对于建安文学精神的一种独特接受和主体建构。由于建安文学的发展呈现为一个历时性的过程,不同阶段、不同作家的情形不一, 对这一创作范式内涵的把握和阐释就必须放在特定历史进程中进行。曹植在文学史上尤其是在中古文学史上一直具有偶像的价值和意义。将曹植这一“文本”以及后代作家对他的“接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观察,就会发现,曹植尤其是他后期文化、文学活动的典范意义并非只在辞彩等形式的方面,而是标志着一种文人生存方式及文学创作范式的完全确立,从而成为中古文学发展方向的真正代表。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文学史上,建安诗歌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曹植则是建安诗歌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不仅数量多,大大超出同时代的诗人,而且诗歌的思想内容丰富;不仅创立了他个人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也创造和发展了诗歌表现艺术,因而被后人誉为"建安之杰"、"为古今诗人之冠".  相似文献   

15.
曹植是建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其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多年来,人们对曹植的生平事迹、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的论述已是洋洋大观,但对其美学思想方面的探讨却寥若晨星。诚然,曹植没有系统的美学理论,也没有先秦诸子那种闪烁着美学光辉的哲学论著,但是,作为一个杰出的文学家,他自然具备着审美意识和审美修养,他的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个审美的历程。从他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审美态度、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本文拟从其创作入手,就曹植对个体人格美的推崇和追求、“雅好慷慨”的审美情趣、文质并重的创作原则三个方面,对曹植的美学观作一些粗浅的探索,以此就正于诸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6.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历来人们把曹植看成是建安时期最杰出的代表诗人。钟嵘《诗品》称曹植为“建安之杰”,说他在文学领域里的地位“譬人伧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风。”谢灵运更激赏曹植的才气:“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其它赞赏曹植及其诗歌的评语,如“风雅当家,诗人本色,断推此君”(成书倬云:《多岁堂古诗存》卷三)、“与‘三百五篇’异世同律”(张戒:《岁寒堂诗话》)等等,比比皆是,俯首可拾。从现在学术界的情况来看,对曹植的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比汉魏时期文人《鹦鹉赋》创作,以及考证这些作者之间的交游事迹,进而探讨曹植《鹦鹉赋》的创作时间。认为曹植此赋当作建安十三年九月至建安十七年之间,尤以公元211年前后的可能性最大。  相似文献   

18.
曹植赠答诗主体意识的呈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植赠答诗是建安作家同类诗歌中数量较多且成就最高的,但目前被大多数研究者所忽视。对曹植赠答诗表现的主体意识的探析,有助于说明曹植赠答诗的创作特点及独特成就。  相似文献   

19.
作为建安时期最为杰出的作家,曹植作品丰富,体裁多样,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画面,也坦示了深层的内心世界。其中散文体裁中成就最突出的“表”,更是直接而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内心情感,深入探究其表文的情感内蕴,对于了解曹植的创作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在政治上,他本来是继曹操之后最有希望的继承者,但其因自身性格的局限性,连续触犯政治家、才子、人臣、皇室之大忌,失宠于曹操,见忌于曹丕,受制于曹睿,最终少有建树。曹植理想化、情绪化却又恃才傲物的性格,决定了其终生壮志难酬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