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1988年以来,一代代南沙守礁官兵用无限忠诚和无悔青春,谱写了一曲壮美的忠贞爱国、无私奉献之歌…… 因为有了他们的赤胆忠心,礁盘上的五星红旗更加鲜艳  相似文献   

2.
根据国际法上领土取得方式之一———先占原则,通过事实的考证及法学理论的探讨,分析了中国对该海域拥有主权的法理依据,提出了南沙群岛在中国发现以前是无主地,它是由中国人民最早发现、最早利用、最早归入中国版图和行使管辖的,中国对其享有先占权。从而说明南沙海域历来属于中国,领土主权不容置疑。  相似文献   

3.
“2012年中国海域部分对外开放区块公告”(以下称“公告”)被越南指责为违法.其合法性取决于开放区块是否位于中越争议海域及是否违反共同开发原则.越对其合法性产生争议有四点原因:中国南海断续线的法律性质不明;共同开发原则陷入现实和理论困境;“公告”的后续行为未定;越南缺乏政治合作的需求和意愿.因此,明确南海断续线的性质,宣布南沙领海基线,完成南沙海洋划界,是解决南沙领土和海洋权益之争的根本.在此之前,中国应当完善共同开发政策,综合运用外交、法律甚至军事手段维护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4.
南沙岛礁主权争端关键日期的确立,对于我国最终厘清权利的归属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等国确立的有关南沙岛礁主权争端的关键日期,是不一样的.我国对有关南沙岛礁主权争端关键日期的确定,不宜太早也不应太迟.此外,我国还可在有关南海岛礁主权争端中提出几个关键日期.  相似文献   

5.
南沙海域的石油开发及争端的处理前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 0世纪 70年代 ,南沙海域因发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 ,周边国家如越南、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文莱等 ,即分别对南沙群岛的全部或部分声称拥有主权 ,并开始勘探那里的石油资源 ,使南沙群岛的主权争端不断激化。对于南海的领土争端 ,有关国家和人士纷纷提出各种解决方案 ,但最现实的办法还是我国政府提出的“搁置争议 ,共同开发”。  相似文献   

6.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的跨域治理范畴。作为探索粤港澳大湾区跨域治理创新的三个重大合作平台,前海、横琴、南沙在治理主体、治理手段和治理机制三个方面表现各不相同,形成了强调法定机构治理的“前海模式”,强调政府政策工具的“横琴模式”以及强调社会复合主体治理的“南沙模式”。对三大平台跨域治理实践模式的比较分析表明,权责定位和利益关系、任务型功能治理、政府注意力差异性,决定了三大平台跨域治理实践的主体、手段和机制各有侧重。因此,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跨域治理模式创新,需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跨域合作治理体系,需要创新运用行政、法律和市场综合手段的治理模式,需要建立从政策制定到执行再到评估的系统完备治理机制,还需要深化前海、横琴、南沙三个重大合作平台协同联动,推动粤港澳全面合作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7.
8.
南沙远离祖国大陆,对南沙卫士来说。漫漫爱情路,有浪漫的喜悦,更多是离别的思念。南沙守备部队保障部炊事班班长黄胜发和他的妻子姜宁华,恋爱5年。在一起的时间不到一个月;结婚5年来.两人在一起不到10个月。10年来,双方来往的4900多封情书,见证了他们对爱情的忠贞。  相似文献   

9.
社会融合不仅是港澳地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关键表征,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的重要内容。为了分析和讨论粤港澳三地在融合型社会建设领域的既有措施、现状问题以及提升对策,选取了广州南沙为研究案例,以中国式现代化的3个坐标——物质、制度与人的现代化为分析框架,阐释了软基建在粤港澳融合型社会建设方面的现代化内涵;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南沙在社会融合方面的经验做法与现存不足,探索以粤港澳深度融合型社会建设为目标的大湾区社会建设方案。研究认为,广州南沙目前主要在就业、医疗、教育这三大“软基建”的核心领域发力,通过政策支持体系与合作平台建设这两方面的具体措施,来促进粤港澳三地在社会建设领域的融合式发展。研究表明,广州南沙需要通过“产城人”关系、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以及民生资源共享生活圈等方面的对策与措施,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型社会建设,在民生领域率先构建粤港澳三地的融合型社会发展建设格局。  相似文献   

10.
2007年11月21日,2007年第25号强热带风暴“海贝思”突袭西沙、南沙海域,琼海方面共有34艘渔船、728名渔民受困,美济礁的7名网箱基地工人全部失踪。这一情况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国务院曾对此作出批示,要求全力救援被困渔民。随后多艘渔船在南沙海域搜救,但一直未果。 其实.7名朴实忠厚的渔民在缺水绝粮、狂风巨浪的恶劣环境中,一直依靠一块木板与死神顽强地搏斗着……经过七天七夜,他们中的3个人奇迹般地生还了。支撑他们的除了不死的信念,还有绝境中的歌声。辗转万里之后,3人安全回到广州,讲述了这段刻骨铭心的生死经历——  相似文献   

11.
试论大学的“近亲繁衍”现象与大学的创新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高校中的“近亲繁衍”现象由来已久并有其存在的历史与文化基础, 但这种现象与当今大学所肩负的知识创新与人才创新的任务是矛盾的。中国高校如果不从根本上控制或杜绝这种现象, 知识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生命力就会受到影响。本文分析了中国高校中“近亲繁衍”现象产生的社会和文化基础, 论证了它的危害性, 提出了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本文旨在通过剖析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现状,提出加快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适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对民办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民办高校发展的目标、重点、方式亦将发生深刻变化。本文首先从办学规模、办学模式、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对外交流等五方面分析了民办高校的历程与成就,然后从国民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调整对民办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民办高校发展指明了方向、民办高校发展仍然面临诸多自身内部问题等分析了民办高校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最后,从体制依托、服务转型、内涵发展、风险防范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民办高校“十二五”时期发展对策与建议。为民办高校制定和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两课社会实践教学实效性的考察与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实践教学是高校“两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当前“两课”社会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两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设想,提出了假期校外社会实践的可行性方式,并阐述了具体的操作要求。  相似文献   

15.
唐诗宋词中有不少的"红楼"诗词,这些诗词中的"红楼"意象内涵丰富,尤其"红楼"意象中鲜明而浓郁的悲情美与<红楼梦>凄迷的悲情意境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曹雪芹是以个人的生命体验"介入"到了唐诗宋词的解读,自觉地将唐诗宋词中"红楼"意象所涵括的各种意态情志融入他的艺术创作之中,这更有助于形成<红楼梦>诗化的意境与风格.  相似文献   

16.
“以生为本”理念与高校学籍管理改革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体现。高等学校坚持"以生为本"理念有助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需要,适应加入WTO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需要。"以生为本"教育管理理念的提出,有助于丰富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体现了高等学校落实"三个代表"精神和"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高等学校应该树立"以生为本"理念,加快高等学校学籍管理改革。  相似文献   

17.
《正红旗下》民俗文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红旗下》是老舍先生直接描写满族生活的作品,其满族民俗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其中,语言习俗方面的满语遗存,北京话的运用,与骑射习俗有关的八旗制度,辫子、旗袍等服饰习俗,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称谓、礼仪、育儿等方面的习俗,尤为突出。这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不但记录了他早年的生活,更倾注了他对自己民族的全部热情。  相似文献   

18.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贯彻全国高校第十一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的具体实践,因此,高校要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有清醒的认识,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分析新形势,研究新问题,把握新规律,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  相似文献   

19.
高校作为我国思想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宣传科学理论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敏感中心和前沿阵地。在改革创新的大背景下,如何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学生中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功能,成为当今高校教育面临的一大课题。阐述了高校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占据的重要战略地位,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冲击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高校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0.
从地域文化发展视角出发,分析国内外高校文创产品的开发现状,通过对文创产品的消费群体定位与分析,提出高校文创产品设计及营销推广策略,进而提出推动高校文创产品的全面发展,从而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