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秋话月饼     
佚名 《阅读与作文》2009,(10):52-53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相似文献   

2.
又是一年中秋节,古往今来,每到中秋,文人墨客常把月亮作为咏联的好题材,读来妙趣横生,让人拍案叫绝。有一位江苏才子,叫缪文才,在中秋之夜,设宴请好友顾松年赏月吟对。顾松年抬头望月,口出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六个"月"字巧妙组合,缪文才始终未能对出。直到这年除夕,缪文才受时令启迪,终于觅得佳句:"今日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以年对月,甚为工整。  相似文献   

3.
秦冉 《社区》2008,(26):28-29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  相似文献   

4.
侯景娟 《老友》2010,(9):19-19
中秋节原本是一个祭祀节日。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秋分夕月(拜月)"活动。到了晋朝有了中秋赏月的习俗。唐代时中秋已成为官方和民间  相似文献   

5.
月到中秋分外明,我把问候遥相寄;皓月当空洒清辉,中秋良宵念挚心;祝愿佳节多好运,月圆人圆事事圆!  相似文献   

6.
正农历八月十五历来是中国文人墨客赏月赋诗的绝佳时节,历史上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中秋联。相传,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里长老出了个上联难他:"半夜二更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时,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脱口说出"中秋八月中"下联,历史上称为"生题死对"。与此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另一联是:"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古时有一群书生,在中秋节欢聚一堂,饮酒赏月,其中一个秀  相似文献   

7.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九百多年前的一个中秋之夜,北宋人苏轼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大醉尽兴,却不忘写下"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句子。这首词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中秋节的复杂情感:中秋虽赏月玩月,但往往感物伤怀;中秋虽是团圆节,却也是游子的离愁节。  相似文献   

8.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①,冷露无声湿桂花②。今夜月明人尽望③,不知秋思落谁家④。说明把八月十五日当作"中秋节"可能起于唐朝。那时节日的活动仅是赏月,望月,他们仅仅认为"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这首唐人小诗优美地表现了家家望月的风情。  相似文献   

9.
一文 《山西老年》2011,(9):49-49
自古以来。有关中秋节的楹联不少,其中大多在“中秋月”上做文章。  相似文献   

10.
何怡 《新天地》2016,(9):24-25
中秋节无疑是炎黄子孙最富人文关怀和浪漫情调的传统节日,我们与祖先共沐在同样的月光之下,历史上留下了众多吟诵、描绘中秋的名作,也留下许多温情传说. 风俗:同赏一片月 古代中秋丰富节俗的缘起与演进曾让很多学者颇费考量.据称,“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中秋赏月的活动大约始于风雅的魏晋时期,最初是文人兴起,到唐宋时已非常兴盛,扩展到了民间.  相似文献   

11.
秋夜的月亮     
调色板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俗话说,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节到了,就让我们带上香甜可口的月饼,找个好地方,一边赏月亮,一边吃月饼,还可以请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给我们讲讲关于月亮的美丽传说。最后把自己看到的、听的、想到的写下来。  相似文献   

12.
唐代没有中秋节,文人有八月十五玩月吟诗的风气。宋代文人中秋玩月多伴随着宴饮聚会,这一形式为都市富户效仿,造成了一种娱乐享受的氛围影响整个社会,北宋中期形成了以文人官僚的诗筵笔会和市民宴饮玩乐并行的大众化的准节日。在北宋灭亡的背景下,中秋月的“团圆”特征及其象征意义被凸显和强调。“团圆”涵义的加入使中秋节俗内涵变得完整,节日性质和地位在南宋得到确定。  相似文献   

13.
赖晨 《山西老年》2012,(9):51-51
中秋节在我国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对于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老节日,赏月、吃月饼等习俗,到今天还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不但汉族过中秋节,高山族、侗族等20多个兄弟民族也过中秋节。虽然风俗各异,但无一例外地充满民俗乐趣,且以追求团圆幸福为宗旨。高山族的背篓会。中秋月圆夜,长吉达安(主持人)和头人组织年轻人在槟榔林里聚会。主持人献祝福词后,头人把红布一晃,小伙子们便爬上槟榔树,每位采30枚槟榔。姑娘们又唱又跳,背着精致的小藤篓四散跑开,小伙子在其后追逐,把槟榔投入姑娘的背篓里,姑娘回头瞧投者,如非意中人,就带着歉意的微笑把槟榔抖落出来,继续唱跳着跑开;  相似文献   

14.
月到中秋分外明。古往今来,我国许多文人墨客中秋赏月,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佳联,而今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四川巫峡瑶台有一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万山山秀秀非常。”此联不但描写每月特别是八月的月色,勾画每个山和千万个山的景致,而且“月”字和“山”字重叠出现五次、“明”字和“秀”字也重叠三次,用此叠字描写景观,工整自然,别具特色。相传粤东才子宋湘,中秋之夜,仰望明月,吟得一句上联:“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抓住了月到十五便团圆的特点。但他冥思苦想,拟不出相媲美的下联,直到除夕晚上,想到明天是新年,触动灵感,才写出下联:“今夜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结构严谨,浅显明快,堪称佳对。  相似文献   

15.
月下独酌     
又是中秋,银色的月光撤向大地,中秋的月,自古便不是圆的。 月下携一壶酒;信步于园庭之中,独自来欣赏这残缺的月色。  相似文献   

16.
月到中秋分外明。阴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中秋节。对于这个节日的由来,有许多神话传说。流行得比较广泛的一种,说是这一天唐明皇游了月宫。晚唐初期,来到我国的日本旅行家、佛教僧侣圆仁在他入唐九年(公元838——846年),返回日本整理写成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开成四年八月十五日条》里,记载了唐文宗时期民间对这一节日来历的解释:“作八月十五日之节,斯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老僧等语云:‘新罗国昔与渤海相战之时,以是日得胜矣,乃作节乐而喜儛,永代相续不息。设百种  相似文献   

17.
中秋节源远流长,加上我国地缘广大,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更多种多样了。此外,深受华夏文明影响的邻国不少也有过中秋节的传统。一起来看看各地中秋都有一些什么有意思的习俗吧。  相似文献   

18.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不仅我国,在外国有些地方也有过中秋节的习俗。 非洲的眠丁拉族人把中秋节称为“月圆节”。节日晚上,一家人围坐在草地上共同赏月。麻加雨各答岛的居民过月圆节时,要在海滩上举行盛大的“吹螺会”,且吹且舞,大声呼喊,感谢月亮的恩典,在欢乐中饮酒吃鱼饭。 坦桑尼亚共和国桑给巴雨地区的人民也称中秋节为“月圆节”。节日傍晚,在一轮明月升起之前,人们成群结队来到庭院或广场上,围成一个圆圈,默默地静坐着,一直坐到月亮下沉,才开口说笑,开展娱乐活动。  相似文献   

19.
或许这个中秋,那些擦肩而过的偶遇,会在月圆之夜绽放奇美的花朵;或许这个中秋,因爱团圆的情侣们,注定在这个最诗情画意的日子里长相厮守;或许这个中秋,那远在他乡的至亲,只能在明月高挂的时刻诉说远方的思念……爱有时,思念有时,像月的阴晴圆缺,就在这月满之夜,让小编带你一起,用爱这一永恒传说陪伴你左右,用"圆"的轨迹,寄托思念……  相似文献   

20.
《老友》2003,(9)
中秋佳节,并不为我国所独有,世界许多地方有类似中国传统的中秋节日。坦桑尼亚的中秋节也称为"月圆节"。传说古代坦桑尼亚人在一次激战中失利,在逃亡途中恰遇明月当空,秋风习习,阵地的月下树影颇像很长的阵线,吓得敌军不敢进入,月亮挽救了民族军,因此他们每年都要庆祝"月圆节"。节日之夜,人们围坐在广场上,赏月冥思,缅怀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