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德与成才     
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古人强调要将德放在培养和选拔人才的重要地位。今天,我党也提出了以德才兼备的标准培育和选拔任用人才。  相似文献   

2.
决明子 《人才瞭望》2014,(10):31-31
古人如何预测天气 在商朝,运用眼睛、耳朵等感官系统来观测天象,是很了不起的本事,在政府里混个高官完全不成问题、到了周朝,人们已经学会从动物的行为来预测天气了。秦汉时期,古人完成了二十四节气的制定。之后,农历的问世。更是历代祖先智慧的结晶。古人预测天气,虽然没有精密的仪器,但很多时候比现在那些所谓的“天气预报员”靠谱多了。  相似文献   

3.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朗读就是人们学习语言、陶冶情操的重要方法,是我们祖先文以载道的一种教学手段。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可见我们古人特别重视朗读。  相似文献   

5.
胡剑 《人才瞭望》2016,(19):73-74
翻阅清代四川南部县衙档案,其中有一些是关于整治“滥办酒席”,杜绝奢靡之风的,既有民间崇俭戒奢的强烈呼声,也有官府严禁恶俗流弊的若干禁令。古人崇尚节俭的美德,对于我们今天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温而厉     
“ 温而厉”一词取自《论语·述 而》:“温而厉,威而不猛, 恭而安。”另外,同书《子张》中也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后者可视之对前者的说明。俨然乃端庄貌;温即平和,不轻易发怒;厉,一般解释为严肃,严厉,其实还应包括果敢、迅猛的意思。这“三变”讲的是“君子”应具备的素质,似乎更适合对将帅的要求。 温与厉是对立的,但古人却要求“君子”(含将帅)将二者和谐地统一于一身,使温与厉相济相泄,做到温而不弱,厉而不暴。 古人追求的是一种将帅温而有威的境界。将帅过厉,不“温”,易怒,是一…  相似文献   

7.
刘备死后,诸葛亮一心一意地在成都替刘氏看家。不到五年,他就坐不住了。如果允许对古人的心思胡乱猜度的话,我会想,诸葛亮不计成败地北伐,一大原因,是要回避皇帝刘禅。刘禅对诸葛亮又敬又怕,敬也罢了,这位相父智逾周公,自己的德才,怎么掂量也不及成王,能不“严惮之”?诸葛亮坐成都,刘禅吃也不敢吃,玩也不敢玩,束手束脚,着实没什么风光。诸葛亮自己也别扭,做臣子的令皇帝怕,岂是长久的事?  相似文献   

8.
古人曾子有句话说得好:“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相似文献   

9.
大器早成     
大器在古代,指的是钟啊鼎啊那些贵重的器具。古人没有先进机械,没有电脑,加工一件大器连雕带琢,很费功夫。所以老子说:“大器晚成”。而现在快多了,别说造钟鼎,就是造火箭、造飞船,也用不了多久。若还以“晚成”的概念造大器,黄花菜都凉了。  相似文献   

10.
“领袖”一词,最早是晋文帝称赞司徒魏舒时所说,“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一领二袖,都是衣服上极为重要的部分,古人为了使衣服不至于过早起毛破损,喜欢单独用料并镶以金边,穿戴后便给人一种堂堂正正的印象。晋文帝以此称赞魏舒庄重严谨,具有为百官表率的风范。然而一个有如此风采的人,最初却十分平凡。  相似文献   

11.
崔嵘 《人才瞭望》2010,(5):102-102
古人爱才,不吝夸奖,且用语每有新意,不落窠臼。相比,时下“你太有才了”的时髦用语,实在是过于浅露。  相似文献   

12.
干部效益四论■李喜德同经济工作和其它工作一样,组织部门在选拔任用干部时也必须注重效益。结合工作实践,笔者认为,要提高选拔任用干部的效益,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一、追求时间效益即选人用人要适时。古人金世宗说过:“用人之道,当自其壮年心力精强之时用之,若...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自古以来,音乐一直作为陶冶人性.调整社会风尚的艺术形式,对推进社会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也发生在人际交流和国际交往中。音乐以它特有的感染力.在人们的感情之间架起桥梁,并作为和平.友好的使者.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瑞士大提琴家阿尔伯特·罗曼正是这样一位架桥人。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有志者,事竞成”,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真理,然而生活的智慧让我们顿悟:有志者,事未必成!  相似文献   

15.
识别人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不仅仅是因为有的人口是心非,善于伪装;还在于,即使是真实的表现,有时也会令人难以判断是好是坏。对于辨识人才之难,古人多有论述。其中,元代人胡祗论述较为全面。他说:“辨识人才最为困难,因为有些事情往往似是而非。有人刚直、开朗,看上去像是说话刻薄不留情面;有人柔和、懦弱,看上去像是忠厚老实;有人廉洁守法、坚持原则,看上去像是保守固执;有人头脑清楚而拙于言辞,看上去像是无能;有人并无真才实学而能言善辩,看上去像是很有才能;有人头脑迟钝、不学无术,看上去像是城府很深;有人总爱攻击、诽谤别人,看上去像是端方正直;有人对人比较厚道、隐恶扬善,看上去像是讨好拉拢别人。一一考究起来,似是而非,似非而是,人才的优劣真伪,往往混淆不清,难以辨识。”辨识人才不容易,那么古人是如何辨识人才的呢?  相似文献   

16.
黄泰 《人才瞭望》2007,(9):79-79
五行学说作为中华文明的基础之一,早在夏朝就已有明文记载,源远流长。古人将五行相生相克,相克相生的内在联系称之为五行制化.成为中国哲学的起源之一。五行制化作为优良的传统文化,对今天的企业团队建设也是很有启示的。用好五行制化可以建设一支高效率低成本的团队。我就此谈谈个人的浅见,谬误之处,望有识之士不吝指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看了电影《蒋筑英》之后,感慨良多,近日又偶读一位科学家的文章,更是沉思良久,文章中写道:“党和人民向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你那个单位活着的蒋筑英及其他先进人物,你们发现、培养、关心、宣传了没有?”“活着的”三个字特别醒目。因为我们向来是生不立传,没有盖棺,就无法论定,所以蒋筑英的崇高形象不能展现于生前而只能追忆于死后,我们又向来有不苛求古人的传统,古书要重印,古文物要珍藏,虽然古东西也有缺点,但我们对古人的毛病多半却可以宽恕,因为我们也向来不主张对古人采取虚无的态度。那末,对活人呢?我们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古人“学而优则士”的说法至少表明了对于“学”的这样一种态度,即学是大可不必自始至终的,相比于学。“士”才是人生最高的目的。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如果不是因为只有读书才可以当官,想必读书是根本不会被视为万般之上的。说到实处,地位最高的还是当官。即便没有什么当官的希望,但做个读书人多少也能算是个安慰。恰是基于这个原因,结果造就了中嗣历史上无数个书呆子。  相似文献   

19.
熊觖 《人才瞭望》2008,(7):87-87
古人说“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可撑船。” 莎土比亚说:“不要因为你的对手而燃起一把怒火,炽热会烧伤你自己。”  相似文献   

20.
文岳 《人才瞭望》2014,(1):80-80
"大相径庭"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彼此相差极远或者矛盾极大。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径庭"竟然是古时的失礼之举!"径"的本义是步行的小道,比如"另辟蹊径"就是另外开辟一条小路;"庭"的本义是堂前的院子。门外的小道和堂前的院子当然相隔很远,但如果仅仅这样解释,“径庭”就会成为一个非常平庸的词汇,古人也不会赋予它“大相径庭”的强烈语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