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写出大量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报告文学作家陈祖芬,从八四年年底至八六年一月份,先后在《十月》、《文汇月刊》、《报告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了以《挑战与机会》为总标题的系列报告文学若干篇,这些作品以其反映时代生活的及时、  相似文献   

2.
报告文学——新闻报道的有力的武器和文学战线的“轻骑兵”,随着我国人民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历史性的转折而得到巨大的发展。报告文学的创作空前繁荣(无论是作品的数量还是作品的多样性,以及作者队伍的壮大),有关报告文学创作理论的讨论也异常的热烈,近几年来就有几次全国性的讨论:1979年6月全国三十一所大专院校和新闻出版单位的代表在武汉举行报告文学座谈会,1982年《文汇月刊》、《时代的报告》先后开展报告文学专题的讨论。这二次讨论都涉及到报告文学的性质、创作方法、时代精神、真实性等原则问题,比较1963年首都新闻界和文艺界召开的报告文学座谈会,对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的讨论都大大深化了。但就报告文学的真实性这个核心问题上,仍然存在严重的分歧。关于报告  相似文献   

3.
<正>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作为“文学轻骑兵”的报告文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类题材、体裁的优秀作品如花团锦簇,构成了一个异彩纷呈的报告文学世界。 报告文学是一个多层次开放系列,通过这个系列,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寻找出若干不同的规律:从题材着眼,可看到由记事为主发展到以写人为主,再到塑造艺术形象,又发展到无主要人物、无主要事件,无贯穿情节线的社会问题报告文学;从哲学视角看,从单一、微观发展到综合、宏观,以至显示出全景观、全方位、多视角的特色;从反映生活的深广度看,经历了由摹写表象到刻画典型,再到能动地反映现实,进而潜入人类文化意识的深层,构成了不同层次的系列;从审美需求看,由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到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再到引导人们进行理性思维,包就是使审美主体由经验形态进入理性形态。 报告文学是从新闻天地走到文学殿堂的、又兼有新闻和文学的两重性。这就决定了它与现实生活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认识通常是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的,这种认识是与事物的发展过程顺向一致的。作家们按照这一认识常规所创作的报告文学,我们称之为“顺向求同式”报告文学。如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理由的《扬眉剑出鞘》、黄钢的《亚洲大陆的新崛起》、柯岩的《船长》?  相似文献   

4.
<正> 我国的报告文学究竟于何时兴起?以前出版的现代文学史都引用以群同志《抗战以来的报告文学》中的提法:“在一九三一年底‘九一八’以前,中国还没有报告文学。那时,即或有少数类似报告文学的作品也未被称为报告文学,因为当时‘报告文学’这一名辞还未被确立起来”。田仲济先生于1963年《文史哲》三期上发表的《特写报告发展的一个轮廓》里,提出不同意见:“……而正式以报告命名的作品,则不能不推一九三二年出版的反映一·二八上海战争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但因此而说在这以前中国还没有报告或类似报告的作品出现,也是不确实的。”在1980年四期《时代的报告》上,刊登了田先生《我国报告文学历史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又提出:“中国的‘报告’或‘报告文学’的产生应该说开始于五四时期,一九一九年五月十一日《每周评论》上亿万的《一周中北京公民的  相似文献   

5.
《文史哲》2014,(6)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立法,所颁行的是《律》、《令》、《格》,但并不包括《贞观式》和《留司格》,以《旧唐书·刑法志》为典型的一组史料之所以发生贞观已有"《留司格》一卷"和"《式》三十三篇"的错误,是因为它们依据的是一个夹注混为正文的《国史》文本。两《唐书·刑法志》、《新唐书·艺文志》和《册府元龟·刑法部》等处关于贞观十一年与《律》、《令》、《格》一起颁行了《式》的记载,都存在着因其所据文本有误而倒错了开元与贞观时代的问题,是断然无法成立的。正由于此,《唐会要》述当时只施行了《律》、《令》、《格》而不及于《式》,《唐六典》关于"皇朝"之《格》始于贞观而《式》则始于永徽的记叙,就更显其准确而值得采信了。贞观十一年确未制行过《式》,但以"式"来指称某些规范的习惯和对各种诏令的审定编纂,则出现了新的趋向,《永徽式》的制定和《律》、《令》、《格》、《式》并行体系的诞生,即是承此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卓越的小说大师和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茅盾在现代文坛一度普遍轻视报告文学的背景下,热情而及时地扶持了这一文学家族中的新品种。他在《不要误解了报告文学》的短论中指出:“伟大作品也可以是报告文学的杰作,正如伟大的作品中可以有小说、诗歌、戏剧一样,也将有报告文学。”不仅如此,茅盾还以自己创作的实绩表示他对报告文学的支持和热心。检视茅盾创作,可知他发表的散文、报告文学作品有数百篇之多。出版的散文报告文学集有《速写与随笔》、《炮火的洗礼》、《见闻杂记》、《苏联见闻录》等十来部。约略计算《茅盾全集》散文卷中半数当属报告文学。茅盾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有实绩的重要的报告文学家。诚然,茅盾并不是第一流的报告文学家,他并没有创作出夏衍《包身工》那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名品。然而.他的创作自有特征.因而也自有价值了。  相似文献   

7.
明代西北屯田始于何时?由于史籍记载不一而说法不同。大致有三说。一是“始于六年”说。《明史》、《罪惟录》和《甘肃通志稿》持此说。《明史·食贷志》云:“(洪武)六年,太仆丞梁埜仙帖木尔言:宁夏境内及四川西南至船  相似文献   

8.
采撷生活中的诗──甘肃1993年报告文学获奖作品述评刘珙近年来,我国当代文学领域出现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少有的报告文学热,我省的报告文学创作也以其独具的社会历史的和美学的特征涌入了这一潮流。八十年代中后期查汉河的《西路军女战士蒙难记》,扬闻宇、朱...  相似文献   

9.
报告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历史性的演进过程。中国报告文学成名于三十年代“,其时,这一晚近出现的品类,在文体家族中取得了自我一格的独立地位。作为一种新文体,在其独立运行之前,已开始萌生了。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的交替增变之时,一些知名的与无名的思想者、文化人,以其创作的实绩,为报告文学的萌生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在这中间,就有革命家、政治家周恩来与瞿秋白。他们分别写作具有报告文学属性的《旅欧通信》和《依乡纪程》、《赤都心史》,从而成为现代报告文学史上早期重要的作者。对此,报告文学史家已有指认,赵通秋指…  相似文献   

10.
一陈祖芬,这位崛起在新时期报告文学领域,不断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当代报告文学作出贡献的女作家,现今,又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和饱含着激情的笔触,写出了报告文学新作《解放》。作品从奔涌着的生活洪流中选取富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翔实地反映  相似文献   

11.
王文军 《社会科学》2003,(11):113-118
在早期中国报告文学发展中 ,外来影响最大的是基希 :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理论源自于基希 ;基希带来了具有影响力的报告文学范本 ;1936年中国报告文学的丰收和成熟 ,与基希《秘密的中国》的被译介有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1980年初,《文艺研究》上发表了一篇《报告文学的时代特征及其必须严守真实的党性原则》(以下简称《原则》)的理论文章,该文批评:主张报告文学在事实的基础上允许“略有虚构”、是把报告文学引进一条死胡同,歪曲历史事实,败坏党  相似文献   

13.
郭瑾璀 《云梦学刊》2009,30(4):159-160
章罗生一直致力于中国报告文学史的研究,已有《新时期报告文学概观》和《中国报告文学发展史》等几部专著问世,而他的新著《新世纪报告文学的审美新变》(华龄出版社2007年版),则从单纯的“史”学研究转向“史”“论”结合.显示了其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该书以新世纪以来的报告文学作为论述主体,对其进行了整体的把握、全面的梳理和重点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重建崇高、价值中立、返朴归真、多元发展”等审美新变的特征。不仅如此,作者还透过表象,在具体论述中融入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对一些文本的表达做出了自身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4.
<正> 报告文学一词,据胡仲持说“是我国大革命期间,随同一些列宁主义作品从日本传到中国,这是德语Reportague的译名”。报告文学在中国见之于文献,可推1930年8月4日左联执委会通过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新的情势及我们的任务》为最早:“从猛烈的阶级斗争当中,自兵战的罢工当中,如火如荼的乡村斗争当中,经过平民夜校,经过工厂小报、壁报,经过种种煽动宣传的工作创造我们的报告文学(Reportage)吧!”中国虽然在二、二十年代出现了周恩来的《旅欧通信》、瞿秋白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沈雁冰的  相似文献   

15.
陌生的名字“修瑞娟”和陌生的名词“修氏理论”,同时被人们传颂着一犹如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之后,陈景润和“陈氏定理”之被传颂。 一口气读完了胡思升的报告文学《“修氏理论”和它的女主人》 (刊《报告文学》1984年第2期,《光明日报》2月11—12日),深受激励,深受  相似文献   

16.
真实性是报告文学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把握程度,直接影响报告文学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直到今天,对真实性问题的理解和看法仍然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统一结论,原因是人们只注意探讨报告文学真实性所能达到的绝对程度,而很少注意探讨报告文学真实性的相对程度。报告文学真实性的理论迷们首先来自对“真实性”内涵的理解。颇具权威性的《辞海》对真实性的阐释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所达到的正确程度”,只有当“作家、艺术家的立场、观点与社会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并具有相当的认…  相似文献   

17.
当叙述信息之于纪实的可疑性是无须对叙述内容的真伪作材料的考辨即可从叙述本身作出判定时,其叙事方式的合法性在报告文学中就成问题了。本文通过剖析《史记》式"展示"与《心灵史》式"讲述",认为前者叙述者的无所不知与作者所知限度存在巨大差异,这差异使其在纪实文体中难以具有合法性;后者通过凸现叙事者"我"对所叙之事的理解、推断、想象、分析及其情感、情绪倾诉等对叙事的直接介入,既使叙事在故事的建构上展示出纪实文体于信息来源上严谨求实的作风,也契合报告文学文体张扬作家"自我",凸显反思理性,赢取诗性特质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8.
<正> 臧克家创作长篇叙事诗始于抗战前夕,绵延至建国以后。从1936年到1959年,二十三年间写了《自己的写照》、《淮上吟》、《古树的花朵》、《向祖国》、《感情的野马》、《李大钊》等六部长诗。其中除《李大钊》写于1959年外,绝大多数创作于抗战时期。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总的历程,是从茅盾所期望的小说化路子折向夏衍《包身工》那种“论文式的‘报告文学’”的写法。其理论的发展,是从与相关文体的比较中,辩识其特征,到围绕新闻性与文学性的矛盾,特别对能否适度虚构与合理想象的问题,展开长期的论争,最终走到因否定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与文学性而无法认识这一文体的地步。实践进一步揭示,报告文学是散文中时代感最强的写人记事并可以直接加入作者议论的一种文体。它的本质特征是史实性,它可以由狭义散文向广义散文作一定程度的延伸。  相似文献   

20.
宏大叙事产生了报告文学的复兴和繁荣的错觉。这缘于报告文学作家怀有的"史诗"情结,力图以史家博大深远的眼光对某一重大题材进行全景式的、纵深式的把握,以及对轰动效应的追求,这也导致报告文学作家"自我"的失落。而他们与杂志主编的合谋,各种奖项对长篇报告文学的推崇与厚爱也与此不无干系。虽然报告文学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但报告文学的复兴在明天,这是不容否认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