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国运动和诸多古代农民起义一样,是农民领袖借用宗教形式发动和进行的.有所不同的是,洪秀全、拜上帝教与西方的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那么,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思想与基督教思想究竟有何联系?洪秀全又是怎样改造利用具有西方色彩的宗教形式来动员和号召土生土长的中国民众?本文将就此作简要探析.  相似文献   

2.
洪秀全的宗教一方面来自西方的基督教,但其中也不乏中国特色,可以说是西学东渐的结果。虽然有些东西不免有些牵强附会,但是洪秀全却利用它建立起一个农民政权,并率领这些农民在近代中国的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场气势磅礴的悲壮的历史剧,给清王朝以致命的打击。  相似文献   

3.
平心而论,鸦片战争时期的“师夷乏长技”,洪秀全的“拜上帝”也应该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洪秀全利用一知半解的基督教知识附会上帝,并将其纳入自己的政治追求当中,把政治化的宗教与其反清大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创建了反映广大农民绝对平均主义要求的“天国”理论,从而在南京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是,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迅速向专制独裁转化;公有制的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又使层层官吏贪污中饱;洪秀全在建立唯一真神掩盖下的帝王大业的过程中异化到了反面.政治化的宗教和宗教化的政治,再加之理想化的空想,促洪秀全的空想转眼化作泡沫.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的身体观中蕴含着对身体规训的意味.洪秀全受基督教启发而创立拜上帝教,后又利用宗教建立并治理太平天国,所以基督教对天平天国的意义非同寻常.洪秀全利用基督教的教义和经典,以其身体观和身体规训为典范,对统治区内的身体进行各种规训,以此作为治理太平天国的一种方式.太平天国运动以后,基督教对中国民众的身体规训仍然在继续,并且逐渐由被动变为主动,进而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地影响.  相似文献   

5.
太平天国是一场单纯的农民起义抑或中国基督教化的运动,抑或两者兼而有之的运动,一百多年来,教会人士和史学界对此众说纷纭。本文认为,太平天国是一场以反对清朝封建统治为目的的中国基督教农民运动。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农民起义都不同程度地带有某种宗教或迷信色彩,这是我国历史的特点之一。正是这种历史传统极大地影响了洪秀全等人,他们高举起基督教的大旗,尽  相似文献   

6.
太平天国起义与千年王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少卿 《学术研究》2002,1(8):96-102
太平天国起义是一次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千年王国运动 ,它发生在洪秀全皈依基督教之后。洪秀全把基督教的千年王国论和基督教的平等思想作为武器 ,动员千百万贫苦农民向清朝封建统治者发起挑战 ,进行疾风暴雨式的斩妖杀魔战斗 ,在南京“小天堂”建都 ,将天京视为新耶路撒冷 ,并设计出以《天朝田亩制度》为核心的千年王国建设蓝图。由于这套蓝图无法实现 ,加之清王朝和西方列强的联合镇压 ,这场中国式的基督教千年王国运动走向失败。千年王国运动不能摆脱农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困境 ,也不能挽救中国的危局  相似文献   

7.
政治对手文化同路——曾国藩洪秀全合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国藩、洪秀全在政治、军事方面是拼死相争的对手,但从文化史的角度看,又同为中西文化大交汇初期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洪秀全代表了"草根"阶层,集两千年农民战争、农民革命思想之大成;曾国藩代表了传统士大夫阶层,儒家修、齐、治、平的经世致用之学,到他这里发挥到了极致.他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终结式的人物,都是近代中西文化会通的前驱先路人物.他们的文化品格都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史、思想史、文化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太平天国信奉拜上帝教,其教义源于梁发的《劝世良言》,在神学理论上接近原始基督教。洪秀全根据当时中国情况和农民战争的政治需要,对它进行了一番改造,演化为农民革命的工具。这种情况借宗教以发动和组织群众的做法,在太平天国前期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它所主张的世界观,所进行的思想教育和纪律规定,在根本上都不是对客观事物的  相似文献   

9.
洪秀全吸取了基督教的一些仪式和教义,并与中国传统农民思想及儒、道、佛教和民间封建迷信思想交糅融合,创立了太平天国独特的新宗教——拜上帝教。关于拜上帝教与基督教的异同,儒家思想对太平天国的影响,以及佛教、道教、民间迷信思想与太平天国的关系等问题,学术界已作了不少专门探讨。然而,就整体而言,拜上帝教的思想结构层次相当复杂,需要认真展开层次考察,分清主次,辨别源流,这样才能对太平天国新宗教及其历史影响作出全面的认识和估价。本文就从这方面进行探讨。一、拜上帝教产生的社会历史土壤客观层次——中国社会的巨大裂变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迫使中国封建社会逐渐瓦解,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然而,自然经济的再生机制,始终维护着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结构,顽强地  相似文献   

10.
杨全顺 《江淮论坛》2006,(4):134-140
百年间,近代中国在外寇内战的危机中出现的传统社会的解体、中西文化的撞击与交汇、传统儒学的崩溃而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知识精英的“学问饥荒”与“宗教饥渴”。知识精英们一方面利用佛教对抗东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与征服,以填补儒学崩溃后的文化真空,营造一种终极关怀的彼岸意识,作为“救心”的精神栖息地,可以杨文会为代表;一方面为反对封建专制王朝,借用西方基督教创立“拜上帝教”,以填补广大农民的“宗教饥渴”,发动武装起义,可以洪秀全为代表。“学问饥荒”与“宗教饥渴”是与近代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产生的文化思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