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力是随着国家工业化逐步转移的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经济发达的国家也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而日益增多,同时也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同步向非农产业转移。16、17世纪时,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也是很大的。进入18世纪以后,随着产业革命的爆发,英国领先实现了工业化,农业人口迅速向城市转移,亦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转移。后来,其他发达的国家、包括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相继走了这条路。资本主义社会的土地占有者逐步垄断农村土地,使大批农民因丧失土地失业而被迫集结城市,为工业资本家准备了廉价的劳动力,从而推进了工业的发展。工业越发达,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越高,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流向越广,流速越快,流量越大。100多年过去了,现在经济发达国家的农  相似文献   

2.
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三农"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熹真 《学术交流》2004,(10):74-77
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要总结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经验,即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技术进步水平、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是影响第一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及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的重要因素。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即进行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农村结构和农产品的结构调整,解决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城市化和农业税及土地制度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农村工业资源配置与农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力求从理论上探求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农村工业化规律。作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农村工业发展是由农业劳动力的供给状态决定的。由于农村工业的兴起,农业土地经营规模、农业技术选择和农户家庭结构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而要实现农村工业和农业的协调发展必须建立新的农村发展机制。这种机制的重点是把影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劳动力成本因素和影响农产品供需状况的价格因素结合起来,因而能够实现农业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相似文献   

4.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农业由原来单纯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正在向产前、产后等产业部门发展,农业主体的经营方式由单纯承担农产品供给功能和为工业部门提供原料的产业部门在向"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方向迈进,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由单纯在种养业内部,向产前、产后等涉农行业内部以及非农产业门类转移,以提升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获得了持续提升.因此,我国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轨进程中面临两大基本任务:一是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嵌入农村社群自组织微观治理结构,构建农村资本和劳动间利益一体化的契约机制;二是在宏观上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上、下游之间的整合及产业间横向协同.  相似文献   

5.
吴群 《求是学刊》2005,32(5):50-54
文章提出“三农”问题的实质是现代化过程中农民与其他社会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目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时代。通过构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社会公平发展;依靠乡镇企业发展,实现劳动力转移促农,农产品加工和产业化经营促农;建农补农实现反哺促农;小城镇建设与乡镇企业发展相互促进实现以城带乡促农。  相似文献   

6.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分析当前常态化的农业转移劳动力回流对土地流转的影响,并揭示其内部形成机理,可以为土地流转政策的完善提供有益参考。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使用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内生Probit模型、Tobit模型、中介效应模型,考察农业转移劳动力回流对土地流转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农业转移劳动力回流促进了土地流转,且结果稳健。对家庭生命周期不同的农户,农业转移劳动力回流对土地流转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农业转移劳动力回流促进土地流转这一现象在抚养期、赡养期和稳定期的农户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与留守农户相比,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历有助于农户家庭劳动力非农就业,非农就业在农业转移劳动力回流促进土地流转过程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回流的农业转移劳动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吸引外出务工群体回乡发展的同时,促进他们在本地非农就业是加速土地流转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农民增收视角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少取多予"的农业政策,难以保证长效的农民增收.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提升农民增收的关键.目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不足,导致劳动力素质低,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致使农民收入增长徘徊不前.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对于提高农民农业技术的运用,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充分挖掘农村潜在的人力资源,创新农村教育、农民培训模式,采取学校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卫生保健和医疗保险等措施.同时,为劳动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艳 《社会》2002,(11):19-23
19世纪以来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世界各国先后出现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其他非农产业的大量转移。这种转移促进了城乡二元结构的转换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 ,这种趋势在中国出现并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成为沿海地区繁荣的重要原因。实践证明 ,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 ,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农业劳动力转移方面 ,国外有许多先进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但中国的国情毕竟不同于他国 ,中国的农业劳动力转移有其特殊性。因此 ,研究这种特殊性对进一步促进和引导我国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  相似文献   

9.
一、劳动力转移和吸收的不同机制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按照产业结构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社会朝着更为经济的方向进步的结果是:在农业中就业的人数相对于制造业中的就业人数趋于下降。接着,制造业相对于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也趋于下降”。①这一论断已被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所证实。我国劳动力分布的变化也符合这一历史趋势。在1952年至1985年中,我国第一产业使用的劳动力由占总劳动力的88.11%下降到75.99%,第二产业由6%上升到13.23%,第三产业从5.89%上升到10.78%。②近几年来,其变化趋势更为明显。然而,由于我国劳动力转移和吸收是在双重机制和不同导向的作用下进行的,致使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质量与产业结构优化的要求不相适应,各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快。首先,在收入和就业双重机制作用下的劳动力转移使各产业低效和无效劳动力无法在短期内析出,也使大量非自愿就业者存在于各产业之中,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土地流转:实现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群 《学术交流》2013,(2):96-99
土地流转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加速农民非农化进程,上呈城镇化,下启农业现代化,实现我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进而促进"三化"的协调发展。城镇化建设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应与推进土地流转相互协调,才能更好地调节农村劳动力供给与城市劳动力需求平衡。土地流转是城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和前提,必须通过土地流转的桥梁作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业与工业的对接,缩小农村与城市的差距。  相似文献   

11.
美国是世界上农业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国家。一九七七年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粮食十四万七千斤,肉一万二千斤,奶二万七千斤,蛋一千七百五十斤。当年一个农业劳动力的年产值达二万三千八百美元,一年生产的实物可以供养五十六个人。从一九七二年——一九七六年各种农畜产品的平均用工时数来看,种一亩玉米只用五十分钟,种一亩小麦用二十九分钟,种一亩棉花用三小时零三十六分钟。每生产一百斤猪肉用五十三分钟,生产一百斤牛肉用一小时三十九分钟。就一般农场饲养的鸡来说,每生产一百斤鸡肉(毛重)用工三小时零二十四分钟,而专业化养鸡场每生产一百斤肉鸡只用十三分钟。因此,研究一下美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经验和问题,对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有帮助的。下面集中谈一下其中的两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吴群 《求是学刊》2002,29(4):48-52
文章认为现有的土地制度已严重影响和束缚了农民非农转移与农村发展 ;由行政手段主导的均田制向引入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的转变 ,以及在此基础上土地权利的自由流动 ,是我国农村市场取向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为应对WTO的挑战 ,应建立新型的农地关系 ,正确处理城镇化发展与保护农村利益的关系 ,实现农地合理、有序的流转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土地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党工作着重点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的转移,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从技术经济角度出发,集中主要精力为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多做工作。由于农业现代化中主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就是农业机械化,同时为使国家和集体的有限资金在实现农业机械化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对农业机械的应用进行经济效果的评价,而经济效果的大小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指标进行计量比较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近似地反映出来。应当指出,农业劳动生产率指标无疑是评价农业机械化经济效果的一项重要的指标,问题在于当前有一种倾向,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提到不适当的高度,甚至成为评价农业机械化经济效果的唯一标准。这种认识是有片面性的。另外,这项指标如何具体地运用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此,有必要象讨论粮食作物单产指标在农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样,深入讨论劳动生产率的指标问题。  相似文献   

14.
资金问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证。资金问题地解决,直接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规模和速度,关系到党的政治路线顺利地实现。本文仅就如何依靠社队自身积累,发展农业现代化的问题,谈几点看法。加速社队自身积累刻不容缓实现农业现代化,从根本上说来,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武装农业。因此,没有大量资金是无法实现的。当前,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资金不足。绥化地区共有耕地两千五百万亩,是个以玉米为主的杂粮产区。据初步计算,基本实现机械化、水利化、园林化、良种化,需资金十五亿元左右,每个生产队需要资金十万元以上。全面实现农业现代化所需资金就会更多。由于十年浩劫,集体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相当一部分社队还处于贫困状态,除维持基本生活和简单再生产外,能拿出搞农业现代化的资金并不多。目前这个地区每年只能提取农业积累九千多万元,其中用  相似文献   

15.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吴群 《求是学刊》2003,30(5):61-67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项重大决策创新。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关键是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竞争;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效率;营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制度环境,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转移。  相似文献   

16.
端木美 《浙江学刊》2003,(5):104-110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二十年间 ,被称为法国工业“真正腾飞”的时期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法国在 2 0世纪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考察两次大战间农村劳动力外流的背景及流向探讨了那些离开土地逐渐融入新社会中的农村劳动力的力量与作用 ,认为他们是带着法国小农深刻烙印和与家乡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法国现代化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17.
谷延方 《学术交流》2005,2(9):112-116
英国中古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获得较大发展,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农奴摆脱封建束缚、追求自由,向城市逃亡.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英国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农业生产力的进步使得非农产业和城市人口获得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资料,从而为劳动力转移获得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英国是西方最早完成劳动力转移而实现城市化的国家,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以给予我们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8.
影响我国农民收入的科技与文化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和农民的科技文化状况比较落后,较之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致使我国农村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不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还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最终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在现代社会,农民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决定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否转移。因此,通过科技进步改造传统农业,创新农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日本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象产生于二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农业部门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的同时,老年劳动力长期被束缚在土地上;经济增速放缓后,高龄劳动力大规模向农业回流,又进一步加深了日本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程度,从而对农业的产业竞争力提升和村落共同体功能维系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形成这一困境的重要原因是农业综合效益和收入水平偏低,而阻碍农业收入水平提升的深层原因是大部分农户长期以来经营规模过小。为充分利用大批老年农业劳动力退出农业生产的契机,加快构建以农业核心经营者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日本近年来在农业补贴、土地流转和产业融合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新举措。日本为摆脱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困境而进行一系列农业改革的经验,或可为中国农业农村治理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严峻挑战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方面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既带来机遇 ,更带来严峻的挑战。一是面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强大经济优势的挑战。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高度发达的、高度集约型的经济 ,其劳动生产率水平和经济效益水平较高。而我国的经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仍属发展中国家的粗放型经济 ,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水平低下。二者之间的差距不仅是数量上的 ,而且是发展阶段上和质量上的。二是面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