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焦传岭 《社科纵横》2007,22(8):89-90
欺诈客户仅指证券公司及其从业人员在证券交易中违反客户真实意思,损害客户利益的行为。各国证券法律大多对欺诈客户的行为从法律上进行明确的界定。我国证券法律规定虽然前后有一些变化,但总体上对欺诈客户的行为界定较为详细。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等相关法律中都有欺诈行为的法律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的保险人欺诈行为和通常意义上的欺诈行为是不是相同呢 ?那么又如何对保险法中欺诈行为进行认定呢 ?怎样充分有效地保护保险法律关系中处于弱势群体的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呢 ?对保险人欺诈行为该如何进行司法救济呢 ?本文就这几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健康有序的仲裁制度对于构筑和谐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仲裁欺诈作为仲裁功能异化的产物,在公法和私法上都具有可责性.欲进行法律规制需破解两大理论难题:仲裁的非诉讼化理念、保持司法谦抑克制与发挥司法审查能动性之间的矛盾;尊重当事人程序主体性权利与加强仲裁组织仲裁权之间的平衡.对仲裁欺诈的判断应当纳入对个案的法律适用当中:赋予仲裁庭合理能动的仲裁权而不必拘泥于证据规则对证据进行认定;监督的缺失亦呼唤仲裁立法赋予相关案外人向法院主张撤销诈害其利益的仲裁裁决的申请权.程序法的规范可以直接抑制仲裁欺诈行为,诉诸民事实体法能够对受害人受损的私权益提供救济,但仲裁裁决的依法撤销应当作为侵权损害赔偿之诉的前置程序.  相似文献   

4.
2007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合伙企业法》是一部非常有效地法律,但其最大缺陷是仍然没有规定表见合伙制度。表见合伙与表见代理、与民事欺诈是有明显区别的,不能用表见代理与民事欺诈解决实践中的表见合伙纠纷。新《合伙企业法》第76条的规定让人困惑,像似表见合伙,实则不然。建立表见合伙制度更有利于保障交易公平和安全,彰显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充分救济善意第三人的权利。因此,我国应当建立表见合伙制度。  相似文献   

5.
问清泓 《创新》2009,(4):16-19
2007年6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合伙企业法》是一部非常有效地法律,但其最大缺陷是仍然没有规定表见合伙制度。表见合伙与表见代理、与民事欺诈是有明显区别的,不能用表见代理与民事欺诈解决实践中的表见合伙纠纷。新《合伙企业法》第76条的规定让人困惑,像似表见合伙,实则不然。建立表见合伙制度更有利于保障交易公平和安全,彰显善意第三人的利益,充分救济善意第三人的权利。因此,我国应当建立表见合伙制度。  相似文献   

6.
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不断曝出金融欺诈丑闻,以投资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面临信任危机.金融机构违反中立原则、从事有冲突的交易或提供虚假信息为自己牟利和损害投资者利益等等,是金融欺诈的主要形态.同时,政府设置金融"安全网"形成对金融机构的逆激励、"大而不倒"的道德风险以及由此形成的政府救助实施中的欺诈行为也备受关注.当前,美国金融欺诈频发,除了利用人们期望获得高收益的心理外,更无法忽视金融自由化兴起以后形成的金融工具复杂化的专业技术基础和金融监管弱化的制度环境以及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跨国监管困境等因素.对美国金融欺诈的研究,为中国的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审慎金融创新,强化金融监管,改革金融机构的激励机制;强化审计、法律等外部监督以及加强投资者教育.  相似文献   

7.
邓贤 《社科纵横》2013,(1):116-117
我国立法对重大误解与欺诈行为这两种合同中可撤销的情形都作了相应的规定,但两者在司法实践中常常被混淆。两者在主观状态、客观要件和因果联系这些构成要件上都有差异。在实践中两者虽都可以产生使合同变更或撤销的法律后果,但对于当事人来说,在利益分配上有较大的差异。故有必要对重大误解和欺诈行为在实践中如何具体认定上加以剖析,从而更规范地予以应用。  相似文献   

8.
香港基本法是香港特区的宪制性法律,其第11条第1款规定,香港实施的各项制度、政策均以本法规定为依据,这在法律上保障了"一国两制"方针所要求的香港本地制度、政策的自足性、独特性与稳定性。因此,这一条款可称为"基本法的自足性条款"。这一条款从宪法第31条延伸而来,所以具有宪法层面的保障作用。在司法层面,香港法院有权根据这一条款化解可能出现的法律冲突,从而维护"基本法的自足性"。  相似文献   

9.
王威 《社科纵横》2009,24(6):63-65
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行为之间的界限,是司法实践中颇为棘手的问题。要正确区分二者,首先要了解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从而可以看出二者在主观目的、客观表现、行为阶段、法律后果等方面存在不同。  相似文献   

10.
从GATT第20条的解释看环境税的合法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税虽然是有效的环境保护手段,但是它与GATT/WTO规则存在潜在的冲突.从GATT/WTO争端解决机制对GATT第20条的解释来看,环境税在国际贸易规则中的合法性地位越来越获得WTO成员国的认同.在中国讨论制定环境税之际,我们有必要从国际贸易规则的角度采研究环境税的合法性问题,从而防止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在欧美等国积极主张征收碳关税之际,中国作为碳关税的最大受害国,必须采取有效的法律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1.
为了实现司法界与国民之间充分且合理的交流,提高司法对国民的透明度,日本司法制度改革审议会于2001年提出了刑事审判方面构建裁判员制度的设想.也就是在刑事诉讼程序中,要导入能使广大国民国法官员共同分担责任,相互配合,真正以审判主体的法律地位来参与具体案件审判的新的国民参与制度.2004年5月28日,公布了<关于裁判员参加刑事审判的法律> (文中简称<裁判员法>).日本新的裁判员法具有重大意义,旨在便捷国民参与司法并提高对于司法的信任,但裁判员法的相关规定却侵犯了国民所享有的言论自由,同时也有违该制度变革的初衷,需要进行重新检讨与制度重构.  相似文献   

12.
一、刑法自由裁量权的概念及性质自由裁量权虽然是本世纪60年代后流行的法律用语,但是自由裁量权却与法治这样的根本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人们对法治含义的理解,并且自由裁量权问题在现代社会也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的存在。“裁量”即自由裁量,这个概念有许多意思。通常情况下,裁量是指受规则管辖的某人有权在多种可采取的行为中作出选择。规则所规范的对象有两大领域,即适用该规则的官方人员,同时也包括按规则的要求实施行为的普通民众。有些法律规则是授权性规则,普通民众也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13.
侵权行为法以其调整功能为导向,将行为限定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通过外在性予以表现、具足内在意思、并引起某种法律效果的举动之上;行为的主观要件不包括结果意义或行为意义上的效果意思,而是指与法律行为中行为意思与表示意思相对应的行为意思与行为意志;在对行为人最低限度意思能力和引起某种法律效果的要件设定上,侵权行为法通过行为较通过责任能力和损害的规定在立法与司法上更具妥适性。  相似文献   

14.
制约国家权力以保护个人权利只是宪法的一面,而国民作为主人公,发挥能动性则构成宪法的另一面。护宪派从宪法的社会契约性与普遍的价值性出发认为不应修宪,而修宪派则以日本宪法在制定程序上存在问题为由主张修宪:他们的问题都在于将法律文本绝对化,而宪法,并不仅仅指的是成文的法典,而是与宪法内容相关的各种法、制度、习惯的全体,是人民通过主观能动的政治实践活动形成的宪法。  相似文献   

15.
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是介于西方社会传统左、右翼政党各自坚持道路之外的一条中间道路.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思想在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现存问题上发挥了很大作用,是对资本主义现行体制的不断完善与改良,是对人类社会产生至今一直面临的公平与效率矛盾的最新探索,但不是从根本上解决该矛盾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马尔库塞通过对当时苏联社会主义的批判,否定了社会主义;同时,又通过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单向度"的批判,否定了资本主义。在此基础上,马尔库塞提出了他的介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思想。即通过意识革命、本能革命,重新塑造以社会最低阶层为核心的革命主体,通过"主动挑衅"和"大拒绝"战略实现对社会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社会工作》2011,(6):20-22,25
从20世纪社会工作发展轨迹来看,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曾先后受到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两种价值体系的影响.随着第三条道路福利思想的提出及其在西方国家的政策实践,专业社会工作开始受到了第三条道路福利思想的启发,在社会工作价值基础、受助者与工作者关系、社会工作功能和过程模式上都出现了新的反思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医疗保险领域的欺诈骗保行为,已经成为侵蚀医疗保险基金的一颗毒瘤,其对医疗保险制度稳定运行、促进新医改健康发展的危害性不容忽视。从医疗保险制度的发展过程来看,欺诈骗保行为一直伴随始终,医疗保险反欺诈斗争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2010年7月,美国联邦政府破获一起有史以来最大的联邦医疗  相似文献   

19.
李志忠 《社科纵横》2007,22(6):80-8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活动中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会越来越频繁,交易当事人之间因为签订合同、履行合同而引发的经济纠纷越来越多,司法机关受理的合同诈骗案件也大幅度上升。这就给司法部门提出了一个问题:交易的一方当事人如果采取部分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与其签订合同,是合同诈骗还是合同欺诈?现行法律对此规定的不是很明确,导致司法实践中对此类案件的定性存在很大的分歧,以致造成对同一案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法院、不同的法官往往会做出截然相反的判决结果,显然这样不能很好地维护交易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本文主要从合同诈骗与合同欺诈的概念、特征、联系、区别以及司法实践中对二者的认定等方面,对合同诈骗和合同欺诈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以便更好地指导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20.
中国证券欺诈风险的度量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德宗  李玲 《浙江学刊》2003,(3):138-144
本文以证券欺诈事件首次披露日为基准 ,研究了欺诈证券的市场风险及其度量。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证券欺诈事件首次披露前后各一个月的平均异常收益率与零无显著差异 ,与国外欺诈案例通常得出的异常收益率显著为负值的结果不同 ;对估计期和事件期风险系数的比较结果表明两者无显著差异。本文提出 :为了加强对证券欺诈行为及其风险的监管 ,应建立以审计为核心的事前监管体系、健全信息披露制度、完善民事诉讼和赔偿制度以及公司破产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