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健 《社科纵横》2001,(1):71-72
新闻具有传递信息、交流经验、指导工作、相互借鉴的作用。新闻报道的力量,就在于通过传播真实的信息为人类服务。在当前的经济大潮中,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除应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准、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人所常说的腿勤、嘴勤、眼勤、手勤外,我认为,还应具备一定的“眼力”、“脑力”、“脚力”、“笔力”、“学力”和职业道德。 一、新闻工作者的“眼力” 人有把新闻工作者比作社会的“望者”,有人说新闻记者是“消息灵通人士”,还有人说新闻工作者是群众的“眼睛”。总之,新闻工作这一特殊的职业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特殊的“眼力”…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哲学告诉我们,道德生成与发展的深层的原因是人们为了协调相互间的社会关系,以保证人们的社会生活正常有序地发展。新闻职业道德也是基于同样的需要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近代报刊诞生之前,反映新闻职业自身需要的新闻职业道德却依然处于混沌状态,仅从新闻史上可以见到一些早期新闻工作者为求真实而不畏强权的道德追求。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期间,新兴的资产阶级提出了言论、出版自由的思想原则,继续捍卫新闻真实性等符合新闻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新闻职业道德要求,这不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给新闻事业的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力,而且它还反映和代表了一种社会舆论,为资产阶级新闻职业道德的确立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了一种崭新的、生气勃勃的新闻职业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3.
窃取电子邮件 ,捏造新闻来源甚至整条新闻 ,侵犯他人隐私 ,还有剽窃———我们国家媒体的道德沦丧行为不胜枚举。在普通美国人的心目中 ,新闻记者的道德水平同二手车销售商不相上下。这种对新闻记者道德侏儒似的描绘是否准确 ?目前 ,新闻伦理学方面的学术研究数量颇丰。一类研究着力于利用如因素分析等统计技术将新闻记者归类于不同的道德决策者 ,另一类研究利用如采访和个案分析等定性方法对新闻记者在特定情境下进行道德选择的思维过程进行分析 ,而心理学家用于研究各类其他行业道德发展的定量方法还未被用于对新闻记者道德推论的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5,(5):107-108
据有人统计,《红楼梦》中出现丫鬟73人。而笔者对小红情有独钟,倍感亲切,感觉她是我们新闻从业同行中的一员,是大观园中出色的新闻记者。  相似文献   

5.
袁忠 《探求》2018,(6):104-107
传统的"新闻无学"这一命题是从新闻的写作规范、编辑方法等技术层面来看的,而上升到社会人生人性的体验和人文学科的内涵传播这一角度,新闻学是有学科体系、学术意蕴、学问素养的。从新闻理论看新闻有"学";从新闻教育看新闻有"学";从新闻从业者看新闻有"学"。传播活动也同样是需要深厚的人文性、学术性、思想性来支撑的,《读书无新闻》就是这样的例子。一名合格的新闻传播业者应具备广博学识和坚实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和美国的新闻记者[俄]Л.Г.斯维吉奇等1992年俄罗斯和美国联合对两国新闻记者的状况作了一次社会学比较研究。俄方小组以莫斯科大学新闻系为主;美方以印第安纳州立大学为主。比较研究以问卷调查方式为基础进行。美方对1156人、俄方对133家新闻单位...  相似文献   

7.
蔡华琳 《社科纵横》2006,(11):142-143
在新闻记者工作中,采访是主要的工作内容,也是新闻传播全过程的开端和整个传播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新闻事实与新闻报道之间的中介首先是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采访越扎实、越深入,新闻报道信息优化的程度越高。采访的成功与否,采访的质量决定着新闻作品的成败。因此,深入扎实的采访不仅是新闻报道成败的关键,也是记者事业成败的关键。要做好记者工作,必须做好深入采访这一首要工作。  相似文献   

8.
赵军伟 《社科纵横》2014,(7):169-171
模糊语在英语新闻中是普遍存在的,并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尝试用著名语言学家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去阐释英语新闻中的模糊语是对新闻受众和新闻记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顺应。  相似文献   

9.
论新闻情感     
马琳 《学术交流》2001,(3):143-144
新闻情感作为新闻信息源与新闻记者相互作用的产物,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是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结合.坚持健康、多样、适度的原则,记者善于在新闻作品中运用新闻情感,有助于受众产生共鸣,收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徐丽丽 《社科纵横》2005,20(2):183-183
本文通过对几篇新闻事件的分析,总结了新闻失语和虚假新闻的危害性、隐蔽性以及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紧迫性,剖析了新闻违规的主要原因———利益驱动,最后提出一些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思考杨吉力在全国各行各业都在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时候,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倡导者、舆论引导者,新闻单位如何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呢?这是当前新闻战线上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为此,中宣部、广电部、新闻出版署、...  相似文献   

12.
《探求》2016,(6)
在英美国家,律师行业是一个受到高度规制的职业,以确保他们受人尊重的地位。欧美国家的律师职业道德规则化有相应的历史传统、理论基础、司法体制以及社会结构。我国刑事辩护律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在移植欧美国家的基础上制定的,缺乏实施的社会环境、相关的制度机制以及文化传统。我国刑事辩护律师职业道德重塑,并非仅凭刑事辩护律师一方便可力挽狂澜,需要国家、社会和律师协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3.
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日常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便是采访,通过采访的方式能够有效帮助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用最省时省力的方式获取最具新闻价值的信息内容,从而有效丰富新闻报道并增强其真实性。但由于被采访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采访环境和采访条件等也经常存在变化,因此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在采访当中必须具备较好的应变能力。而本文将以此为重点,通过对采访应变能力的内容、特点以及重要作用等进行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如何有效提升采访应变能力提出几点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4.
原波  李春燕 《学术交流》2002,(3):152-15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对新闻记者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要强化竞争意识 ,要成为无所不在的社会活动家 ,要有灵敏的新闻嗅觉 ,要有调查研究能力 ,要加快知识结构的更新 ,要提高创新能力 ,要加强自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相似文献   

15.
一、媒介与社会心态:反映、拟态与建构 媒介中的社会心态,是否就是社会心态在媒介中的体现和反映?这关系到我们是如何看待媒介的.大致而言,对媒介与社会关系(包括社会心态)的理解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镜子说",把媒介视为映射的工具,用以照射社会现实和监测社会环境.这种观点对信息传播和效果传播有很大影响,不过很快受到挑战.因为媒介只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不可能完全再现社会的全部,而且媒介再现什么、不再现什么即使在价值中立的层面上也会存在着"屏蔽"效应.如以新闻为例,它是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但并不是所有新近发生的事情都能成为媒介中的新闻,只有那些能产生社会效应的、新奇的东西或知识才会成为新闻,而人们的日常生活常态则很难上升为新闻.更何况,媒介呈现还存在着媒介机构、媒介人、政府及其市场干涉.  相似文献   

16.
现代信息社会,新闻媒体发挥着越来越强大的介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能力,这种能力使新闻舆论监督和所谓的"新闻审判"成为人们格外关注的一种社会现象。事实上,尺度如果把握不好,正当的新闻舆论监督也可能转化为不当的新闻审判。为此,有必要深入分析这一现象,厘清新闻媒体的职责与定位,发挥新闻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同时避免所谓的"新闻审判"对司法活动的过度干预,从而形成正常的新闻舆论氛围。在这之前,新闻审判是怎样出现的,开始引发越来越多的思考,弄清楚原因才有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应对。  相似文献   

17.
甘肃新闻学会于一九八○年在兰州市成立,是群众性学术团体。成立时由甘肃日报新闻研究所兼管学会工作,没有专职工作人员。登记会员约五百人。主要是省内各新闻单位及各地县党委报道组、广播站的专业新闻工作第一届理事会者。理事三十五人,设常务理事十五人,会长一人,副会长三人。订立了“甘肃新闻学会章程”。一九八二年,甘肃新闻工作者协会、甘肃新闻研究所经省委省编制委员会正式批准十五名编制。从一九八三年  相似文献   

18.
凡是在国家机关的各种岗位上担负着领导、管理、指挥、调度、协调等各种职责的工作人员,在现今的社会中都被称作干部。这些人不论职位高低,手中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他们是社会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他们的职业道德风貌如何,不仅影响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而且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在当前已经直接影响到党和国家在人们中的威信,已经与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能否深入下去,能否顺利完成直接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9.
焦循是清代对孟子性善说申发最用力者,他强调"性,生而然者也",其人性论立论基点是"智,人也;不智,禽兽也",故人性善,禽兽之性不善。焦循认为,人具"四端",人能知,人可教而明,人知情有欲求精妍,人可使"欲"从自然达至必然,人知尊贤采善,人知权善变,人可"旁通"情欲,故人性善。焦循在承认人性是本然之性、生而有之的前提之下,通过人兽对比,着力证明人具"四端"的社会属性是善的,以文明、智慧力证人性善。  相似文献   

20.
民生新闻是中国大众传播领域近十年来无论学界还是业界都尤为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民生新闻实践为大众传播媒介带来了一系列重要变革.民生新闻的产生和发展植根于社会文化的变迁,是文化多元化、城市化运动和媒体市场化的积极成果.在中国社会文化这种特殊的生存语境下,民生新闻通过对"民"与"生"的个体意识的积极彰显,进而从内容与形式上对自身的人文本位进行积极的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