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经济破产的新现实、小说家的审美自觉和社会性质的大论战等共同促成30年代破产小说的兴盛。这类小说在描绘城乡破产影像时表现出政治指向和伦理指向;在解构现代小说浪漫话语体系时关注社会经济关系,重视“缩影”式写作;在刻画人物样相时既突出阶级规定性,更揭示“经济人”特性。  相似文献   

2.
小说叙事中的身体书写,是对身体这一社会符号的再符号化.其不仅指向身体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符号的意义,而且指向作者对这一社会文化符号进行再符号化时赋予的意义.在这一再符号化过程中,身体在小说叙事的三个层面,具有不同的功能与意义:在故事-素材层面,身体作为人物的物质存在,具有模仿-主题功能,打着一定时代的文化与权力烙印,表现为一种社会文化符号;在叙事-文本层面,身体具有结构功能,一方面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功能”,另一方面则是一种展现小说叙事对于人物以及人性的理解的“指号”,是一种重要的叙事符号;在叙述-修辞层面,身体则具有美学功能,是一个重要的修辞对象,与小说叙事的思想价值与审美价值密切相关.小说叙事正是通过对身体的符号化,完成对人类经验的记述,以及对民族文化以及人自身的无意识的发现,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秘史”.小说叙事的身体符号学的提出与建构,为小说文本解读与小说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托马斯·哈代是十九世纪最后十年中英国的伟大小说家和诗人。他的作品使上个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达到了完成的地步。哈代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侵入英国农村后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政治、道德、风俗等方面的变化和破产农民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在“维多利亚盛世”帷幕掩盖下英国社会的深刻危机。他的小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因此人们称哈代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最后一位作家”。由于他的小说对现实主义艺术传统有所突破和超越,因此他又被称为“现代派的先驱”。哈代于1840年6月2日生于英国西南部的多塞特郡。父亲是石匠,喜爱传统…  相似文献   

4.
托马斯·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上的不朽地位。小说主要揭示了在以威塞克斯为典型代表的英国宗法制度下农村社会惨淡阴森的解体过程,描写了在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下这个保持着古老秩序的宗法制度社会从稳定到动乱,从繁荣到衰亡的历史,反映了破产农民的理想和追求、痛苦和灾难。小说具有不同程度的悲剧色彩。作者通过叙述《远离尘嚣》等五部小说包含的悲剧性主题的发展过程“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来揭示哈代思想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5.
1939年4月14日美国现代小说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品《愤怒的葡萄》发表了。小说生动地再现了美国30年代经济萧条时期大批破产农民背景离乡,从“尘谷”俄克拉荷马州长途跋涉到土地肥沃的加利福尼亚州去寻找生路的历史画面。《愤怒的葡萄》发表后,很快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支持者们欢呼一部现实主义巨著  相似文献   

6.
《玫瑰与蠕虫》是俄罗斯科幻作家罗伯特·伊巴图林获得多项俄罗斯科幻大奖的小说。小说给人杂乱无序、扑朔迷离、生涩难懂之感。之所以如此,经研究发现,小说整体呈现“二元合一”的叙事模式:小说的叙事空间呈现“异托邦”与“恶托邦”合一;叙事线索呈现明、暗交叉合一;叙事内容呈现二元对立合一;叙事风格呈现科幻与悬疑合一。这种叙事模式最终指向:在当今人工智能和网络科技飞速发展之下,对人类未来会面临的生存危机进行反思和预警。  相似文献   

7.
从广义修辞学的角度来看,“哑炮”作为小说的核心修辞元素,在文本语境中具有丰富的修辞内涵,既指向本义(炮),又指向隐喻义(性和人性)。“哑炮”的修辞语义不仅与小说主人公相互映射,构成修辞镜像,而且参与文本语篇建构,推动文本叙述由始而终。  相似文献   

8.
印度作家普列姆昌德小说创作的特色主要表现在“理想主义者的现实主义”的破产 ;题材空前广泛、多样 ;质朴风格中灌注着激情 ;思想的深刻性有一个渐进发展过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新写实”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今天回顾这股文学思潮 ,可发现其中超出文学价值的文化特质。在文化态度上 ,“新写实”是立足于现实来择取中西文化传统的 ;其文化表征从外及内依次呈现为凡俗文化、中年心态文化和生命哲学文化 ;而最终的文化指向均是市场和大众。“新写实”小说的文化选择代表着转型期中国人生活的“样法”。  相似文献   

10.
“新写实”小说是中国当代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学流派。今天回顾这股学思潮,可发现其中超出学价值的化特质。在化态度上,“新写实”是立足于现实来择取中西化传统的;其化表征从外及内依次呈现为凡俗化、中年心态化和生命哲学化;而最终的化指向均是市场和大众。“新写实”小说的化选择代表着转型期中国人生活的“样法”。  相似文献   

11.
在辛克莱·刘易斯的小说《巴比特》中,美国民族“集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于一体”的矛盾文化特征,在该小说主人公巴比特身上典型地体现出以实用主义为主同时兼有一些理想主义之“理想实用主义” 的个性特征,这是美国社会从产业经济向消费经济转型时期美国人性格特征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12.
《金瓶梅》“把”字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悔》为基础,同时参阅了明、清的十几部白话小说,对《金瓶梅》的“把”字句作了多角度的观察和分忻。得出以下结论:1、“把”字句动词语义不指向“把”字宾语的反向结构在明代已发展成熟;2,“把”字句动词的发展变化促进了“把”字在意义与功能上的虚化;3、“把”字句否定式以否定词出现在“把”之后为常例;4、“把”字宾语已发展成熟,在动作未发生时,其所指并不存在的表确指的宾语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13.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具有强烈的批判性,这种批判性指向了美国社会的政治、宗教、科技等方面.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下,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批判性和世俗性之间具有一定的亲密关系,但是,由于后现代主义小说在文本形式上的先锋性、独特性,从而使文学性本身确保了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批判指向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14.
在企业经过破产程序退出市场的过程中,制度设立的重要目的在于保障破产债权的公平分配。在众多形态各异的企业破产中,关联企业的破产基于其固有的特殊性,对于其破产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进行破产债权的保障更值得进行探讨。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破产债权保护的相关制度的不足越来越明显。由于企业从设立到退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对于破产企业债权的保障也应从企业设立时就开始,通过“前端”到“后端”的连续制度设计,构建好关联企业破产债权保障的完善机制。  相似文献   

15.
生存论指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向度。“传统哲学”,由于其实体性思维方式 ,从而导致对社会本质问题把握上的“形而上学”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关系性思维方式 ,亦即实践思维方式 ,从而表现出其对社会本质问题把握上的生存论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本质论的生存论指向 ,首先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和发展时期 ,通过否定“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 ,在人与社会历史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人类社会的本质而得到初步表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本质论的生存论指向是通过其把社会生活归结为人类存在方式而最终确立的  相似文献   

16.
米兰·昆德拉以独特的诗性语言为读者构建出一个关于“存在”的小说世界。从昆德拉的小说创作与诗学入手,能发现其小说中具有“政治乌托邦”“情欲乌托邦”与“宗教乌托邦”等图景,它们都一致地指向同一主题:人的存在。因此本质上属于探究人类生存可能性的“存在乌托邦”。其笔下的现代“乌托邦”继承了乌托邦传统中的批判精神,具体体现为对极权主义政治的反讽、对“小说消亡论”的反击以及对欧洲现代性危机的思考。通过对“媚俗”的批判与对“幽默”的推崇,昆德拉小说中的现代“乌托邦”实现了对以往文学作品中形象稍显单薄、美学意蕴不足的“乌托邦”的审美超越。  相似文献   

17.
激情评判:“五四”激进派对儒学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清祥 《南都学坛》2000,20(4):44-47
“五四”激进派对儒学及传统文化所采取的态度称为“激情评判”。在“五四”特定的文化语境中 ,因历史的重负和历史与现实的复杂关系 ,“激进派”对儒学不能不采取“激情”的方式去评判 ,但又因儒学的博大精深、精华与糟粕的矛盾统一以及“激进派”所运用的新思想、新方法理性因素的渗入 ,使他们“激情评判”中不能不渗入理性的成分。从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评儒的言论可以得出结论 :五四激进派评儒时所批判的并非儒学的全部、儒学的精华 ,而是“独尊”或“一统”的儒学———儒教 ;批判的锋芒并非指向古人 ,而是指向今人 ;并非反对儒学的历史价值 ,而是儒学与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背离 ;并非诘问儒学历史的功过 ,而是抨击儒学被当时政治社会的利用 ;并非指向精神超越性的伦理道德 ,而是指向强制性的伦理道德。“激情评判”对反思传统文化、引进西方文化、创造新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关于《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历来众说纷纭,诸如“主题转化说”、“反动说”、“破心中贼说”等等,至今仍没有定论。笔者认为,作品的主题思想应当是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实际内容中反映出来的;而作品的实际内容对于主题思想的分析和确定则更为重要。《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分析《西游记》的主题思想,首先应当从神魔小说的特点出发。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任何伟大的艺术作品都不是社会现实的简单翻版;任何光辉的艺术形象都不是简单的阶级概念的化身。神魔小说尤其如此。神魔小说在反映社会现实矛盾时,采取了投影的方式,而不是直接地反映;不是以现实的具体的社会矛盾为依据,而  相似文献   

19.
先秦两汉的传统小说观念以“小道”为核心标准,其学术性指向远大于文学性。以刘勰《文心雕龙》为代表的六朝文论,在理论层面继承了传统小说观念,将小说视为一种学术体式而非文学体式,忽略了魏晋以来小说实际创作中凸显的文学性特征,从而造成《文心雕龙》中所呈现的小说观念出现理论与创作的脱节。因此,在研究《文心雕龙》的小说观念时,应注意当时小说发展的大背景,尤其是杂传类等各体小说作品的实际创作情况。  相似文献   

20.
新世纪以来,小说改编电影多数对原著结局采用了“道德化”“冷漠化”改写策略,道德化,通过增加“核心冲突消解”情节和“揭秘”情节,落脚于家国情怀,以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复归为当下社会日渐疏离的人际关系和信仰危机提供一种“想象性的解决”;冷漠化,将原著的“定性”结尾复杂化,深入底层生活逻辑,暴露黑暗世相直面危机,又不断绝“善”的可能,以引发观者自我拷问和对人性的审视。“民族品格”是二者共同的指向,是中国电影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身份标识,是建构“中国梦”的重要符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