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6 毫秒
1.
界限主体是维特根斯坦在其逻辑哲学中提出的一种特殊的主体形式,是主体界限化的结果。它区别于意识主体、身体主体、心灵主体等主体形式,是主体的极限情形。界限主体具有逻辑、语言和意志三重意蕴。界限主体的三重性,使形而上学主体与逻辑主体、语言主体、意志主体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合理的统一。界限主体的确立,既解决了主体的“体”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又为主体在逻辑语言的层面上找到了一种合理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2.
维特根斯坦是世界上第一个从语言视角来观察世界和理解世界的人,其提出的语言哲学观主要分为前期的语言逻辑图像论和后期的语言游戏学说。"语言游戏"这个概念是维特根斯坦后期的核心思想,其思想是基于语言逻辑主义为基础的批判,其注重语言和生活整体的关联以及语言的多样性。维特根斯坦深受莱布尼茨思想的影响,曾试图通过逻辑真理和事实真理之间的对比说明逻辑真理的独特性质。本文基于对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的哲学逻辑、哲学思想的语用蕴涵以及对传统西方语言哲学的继承与超越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维特根斯坦是现代日常语言哲学或语言哲学的奠基人。他的《哲学研究》突出地体现了其从日常语言切入和解决哲学问题的企图。在对哲学问题沉思的过程中 ,他在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有着认知性的彷徨 ,而对“家族相似性”的论述显示了其对词义概括性的谨慎探求 ,通过对词义和语义的可能性空间的展示 ,他直接得出了“意义即用法”的结论 ,这个结论立即汇入了哲学语言转向的潮流。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考充分展示了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张力关系。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不仅将攻击的矛头指向了传统哲学,也指向了逻辑。应当如何看待逻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逻辑形式”是一个基本概念,澄清这个概念对于确定人们应当如何看待逻辑以及逻辑在哲学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逻辑形式是思想的形式,而“逻辑形式”是一个形而上学的概念,这个概念对于逻辑来说不是必需的。对逻辑与哲学的关系应当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5.
现代西方文学运动发展的一个动向就是文学与哲学的“合流”。这一动向在存在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文学方面表现最为突出。其深刻的内在原因是 ,一方面 ,存在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 ,存在主义者认为这种实践哲学的最好“实践”就是文学。萨特称自己的文学为“介入文学” ,他号召作家要“介入”社会生活 ,为时代而写作 ,争取倾向性文学。另一方面 ,文学的本质在于“超越”生活 ,力求揭示出掩藏在生活中的“思想”。存在主义哲学借助文学形式 ,通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事件表达了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 ,从而形成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以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提出的“语言是存在的家”,表明了语言与存在的不可分割,二者是表里关系,语言与存在“同在”。哲学要求的语言,不是日常语言工具,而是更具体、更实在的语言,是和“存在”“同在”的“语言”。哲学所思、所说的那个存在,是具体的、时间性的、历史性的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哲学”、“哲学家”与“存在”同“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就真的不是一种理论的工作,而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要求的语言,不是工具性的,而是存在性的,而存在性语言,则更需要生活。于是,哲学离不开母语。坚守自己母语的同时,应努力将不同语言的哲学思考成果化解,使之成为自己的语言,从而丰富和扩大自己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7.
崔丹 《北方论丛》2011,(5):122-125
"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构成维氏语言哲学的本质。"语言游戏"的意义远不是仅仅对日常语言进行分析和探索。更重要的是,维特根斯坦正是通过"语言游戏"完成了从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向,语言哲学由此也超出了它自身的限域,走向更广阔的领域。虽然维特根斯坦对"生活形式"的概念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但从他对这一概念的使用中我们不难发现"生活形式"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内涵。"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这两个概念的共同作用使维特根斯坦更进一步认识到,语言归根结蒂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人类生活现象。  相似文献   

8.
维特根斯坦是现代西方哲学中一位非常重要的哲学家 ,他前期创立了逻辑原子主义 ,后期又批判了前期哲学 ,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语言游戏”理论。并且 ,他的前后期哲学还分别导致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哲学派别。读解维特根斯坦哲学 ,我们将看到 ,这位哲学家的思想历程 ,正是在矛盾的冲突中得到了深化 ,在神秘的表象中实现了高明和超越。受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启迪 ,我们可以对哲学的观念进行一次再思考 ,也对现代西方哲学做一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9.
维特根斯坦是自康德以来对哲学的性质问题作深入思考的又一位重要的哲学家。他在哲学问题的性质、解决哲学问题的方法、哲学的目标等方面提出了诸多新的观点,并引起广泛的关注和争议。探讨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无论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入理解维特根斯坦本人的思想,还是对我们深化当代哲学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哲学病的主要起因:偏食维特根斯坦认为,日常语言是具有良好的逻辑秩序的。尽管如此,它却导致了哲学问题。这是由于我们在哲学研究中僵化地按照一种思路、一种模式来理解日常语言,而缺乏对日常语言的"全貌概观"(ubersicht)。用维特…  相似文献   

10.
任爱殊 《北方论丛》2018,(2):131-136
语言的功能是语言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先秦“名辩思潮”中的先秦诸子语言功能观显现为两个层面:一是语言的社会实践功能;二是语言的逻辑功能.以孔子为代表的“以名正实”的名实观中,语言体现出明显的社会实践功能;道家的“无名”论、荀子的“制名以指实”思想,以及墨家的“实名”思想则分别体现出语言在表征“道”、表述“共相”和指称“实体”方面所具有的逻辑功能.  相似文献   

11.
维特根斯坦试图用语言分析来澄清思想的逻辑结构。在他看来,“思想是有意义的命题”对思想的探讨可以转化为对语言逻辑的分析,因此,他将全部哲学宣称为是一种“语言批判”。然而,语言如何能够表达思想,思维的本质是什么,思想与语言二者何为根本或者说谁更为重要,对此,学界长期以来一直未达成一致。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一种解答。  相似文献   

12.
现代西方分析哲学认为,许多哲学问题是出于不懂得我们的语言和逻辑而产生的。这种看法包含很大的合理性。但是西方分析哲学家企图用逻辑和语言分析去排斥哲学基本问题,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结果走入了歧途,在哲学的总体观点上遭到了破产。这个教训告诉我们,只有把逻辑和语言分析建立在对哲学基本问题正确解决的基础之上,逻辑和  相似文献   

13.
普惠哲学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思想中的"反映"与"把握",是一种世界多样平等、人类共进共享共生与利益共同的共生普惠的价值理念。在哲学立场上,普惠哲学以人的逻辑超越资本的逻辑;在哲学理念上,以普惠价值超越普世价值;在思维方式上,以平等包容超越主体统治客体;在理论建构上,以普惠文明论超越西方中心论。就本质而言,普惠哲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集中体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理念、重大主张上,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对全球问题和人类困境的解答,其在哲学上的表达就是普惠哲学。  相似文献   

14.
在后现代主义“解构”“摧毁”和“零散”的语言文本背后,存在着一种潜在的、未知的结构:对现代性负面效应的批判是后现代主义的逻辑发生点;对现代性的“解构”是对于现代性负面效应原因的探讨;对后现代哲学的“建构”是对形而上学的超越。尽管目前后现代主义理论还仍较粗糙,但它开启了一场人类精神启蒙运动;这场运动对于未来哲学、人文科学及后工业社会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逻辑实证主义提出“拒斥形而上学”始,不断否定传统哲学的目标和理想,否定哲学作为最高智慧和第一原理的自期和自许,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认为,哲学和它所关注的形而上学问题不能简单地予以取消或消解,哲学作为人类文化的特殊形式是人类理性生活和全部文化形式的根基;现代西方哲学对传统哲学观的批判也有值得借鉴的东西,即需要调整哲学的自我意识,确立一种有限的哲学功能观。  相似文献   

16.
吴疆先生的《中国哲学:反语言学,还是超语言学?》一文(《中州学刊01993年第3期),对我发表于《中州学刊》1992年第2期上的《论中国哲学中的反语言学倾向》提出了商榷。吴先生的文章很有启发意义,也接触到了问题的实质,我很愿意就此将这一讨论进一步深入下去,就教于吴先生和学界同仁。 吴先生针对我的观点提出的不同看法是:“我认为所谓中国古代哲学对语言本身‘蔑视和放弃’的态度只是表面现象,事实上,中国哲学对语言的作用高度重视,只不过不是从语言的逻辑本性,而是从其非逻辑本性方面使用和发展了语言。这种语言的非逻辑本性就是隐喻。中国古代哲学家们用隐喻的语言形式表达超语言的意义”,所以,中国哲学具有超语言学的、而不是反语言学的倾向。 吴先生的意思似乎是:中国哲学“蔑视和放弃”的并不是全部语言本性,而只是其中的“逻辑本性”,但却使用和发展了语言的另一种非逻辑的本性如隐喻功能。如果我这种理解不错的话,那么在这一点上我和吴先生并没有根本的分歧。但问题在于:既然语言有两种本性或功能,即逻辑的和非逻辑的,又凭什  相似文献   

17.
尼采哲学散文、格言式的表达方式,往往使人们感到,他的哲学随意而松散,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结。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作为一个思想整体,尼采哲学有其清晰的逻报线索,那就是,以人为核心展开其思想,人的本质、人的超越、人的超越的条件和途径──文化的重建,以此构成了尼采哲学的内在精神。自有哲学以来,人的问题一直是其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认识你自己”、“人是万物的尺度”、“我思故我在”、“平等、自由、博爱”等,表明了不同时期的哲人对人的浓厚兴趣。但把人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并使这一研究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则是现…  相似文献   

18.
萧阳 《社会科学》2023,(1):22-37
作为本质上有争议的概念,“世界哲学”至少有两个不同的含义,代表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地理的”概念(外国哲学),另一个是“逻辑的”概念(普遍哲学)。而后者还可以被进一步区分为四种不同的定义:(1)名义上的弱意义上的世界哲学;(2)事实上的弱意义上的世界哲学;(3)名义上的强意义上的世界哲学;(4)事实上的强意义上的世界哲学。本文将要在概念分析与历史分析的基础上论证如下命题:当“世界哲学”在(1)或(2)的意义上使用时,“作为世界哲学的中国哲学”这一说法是可以成立的。中国经学中所体现的语言哲学可以是“世界语言哲学”,我们根据汉语言语实践所做的语言哲学可以是超越汉语而普遍为真的。  相似文献   

19.
陈赟 《学术月刊》2022,(1):34-45
历史过程的时间性指向一种历史沧桑感,其核心是历史的无常性,表现为历史过程的偶然、变易与无序,由此而有在历史中生存的意义焦虑。西方思想将历史无常体验为历史意义的虚无,并通过“普遍历史”构筑的“普遍性”,来抗拒历史的无常。最能体现西方文明性格的普遍性(universality)由两种传统构成:一是古希腊哲学提供的概念化思想工具,它使得普遍性在语言及其逻辑机制中以概念化运动方式加以建立,这种普遍性意味着脱离质料的形式;二由基督教尤其是其中的保罗传统提供,它意味着隔断一切自然与文明论脉络的超越的普遍性,同时它将历史的意义系之于末世论的未来,这一未来意味着一种在时间之中消解时间—历史而抵达永恒的“特殊时刻”。以上两者结合,形成了西方近代历史哲学中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回应的是“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同时又内在包含着对“历史中的意义”的贬抑,因而它意味着对历史的非历史处理,由此而难以避免历史终结的病理,这一病理最终导致的是历史意识的丧失。  相似文献   

20.
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着眼于解决语言表述知识和存在的矛盾问题。他认为,许多困扰人们的哲学问题,并不是哲学问题真的很难,而是因为哲学家们误用了语言提出了一些虚假的问题来,才给自己造成了无穷的烦恼。他认为避免这种误用的唯一办法就是在对日常语言进行严格的语义、特别是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建造一种能够严密地和无歧义地表达思想的理想语言。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是一种运用逻辑分析方法研究世界结构、语言结构及其关系的哲学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