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彭国梁 《老年人》2008,(9):32-33
某日,我忽然接到益阳市政府一位退休干部的电话。他自我介绍说他叫魏斌,在《老年人》杂志上看到我写军旅作家柳炳仁、书人老萧、杏林妙手李肇夷的文章,很有感触。他很想来长沙,和我聊聊天,交个朋友,为增进了解,他拟寄我两本他的著作。我当然很高兴,这说明我发表在《老年人》杂志上的文章是产生了一定影响的。  相似文献   

2.
彭国梁 《老年人》2008,(1):30-31
前不久,打开单位的信箱,发现有一封未封口的厚厚的信件,内装一叠打印稿,还附有一信,寄信人叫唐异常。他说我发表在《老年人》杂志和《长沙晚报》上的文章,他几乎都看过,因此萌发了想与我交友的想法。我翻了翻他的那些打印稿,得知他是长沙县双溪镇人,1955年到成都的气象学校读了一年书,然后就去了新疆。  相似文献   

3.
邮坛称杰海峡架桥──记黎泽重和他的《甲子邮刊》刘伟辉在集邮界,尤其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集邮圈中,可以说无人不知湖南长沙有个黎泽重,他有一份四海交友、联系广泛的《甲子邮刊》。一个细雨迷蒙的日子,我慕名拜访了这位享有盛誉的邮坛名人。年近古稀的黎泽重是湖南省艺...  相似文献   

4.
彭国梁 《老年人》2008,(8):34-35
我为《老年人》杂志写的一系列有关“老年人”的文章,有许多篇都是因书而起。现在所写的这一位凌翼云先生,也是因为书的缘故。2006年,我写作《长沙沙水水无沙》一书时,我的桌上摆满了各类与长沙史料相关的书籍,其中有一本《湘剧诗联选》,编者为张九、凌翼云。在这本书中,有一首抗战初期田汉作词、冼星海作曲的《班歌》,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5.
彭国梁 《老年人》2006,(7):22-23
今年年初,我和杨里昂先生合作出了一本书,叫《消逝的长沙风景》。样书一到,我和杨先生几乎同时想到:先要送一本给陈先枢先生,请他雅正。因为在长沙文化圈子里,无论是地域的还是历史的,尊他为权威,那是一点都不为过的。现在,我的桌上就摆着他的《湘城文史丛谈》《、长沙地名古迹  相似文献   

6.
彭国梁 《老年人》2014,(1):25-26
前年夏天,儿子彭一笑应《创作与评论》杂志之约,写了篇题为《老爸》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这一两年,我临近毕业,常有时间呆在家中,闲的日子也挺多。于是,在老爸的召唤下,我总是屁颠屁颠地陪着他。去茶馆喝茶,可以说三天两头;去洗脚按摩,也是隔三岔五。长沙各大上档次的茶馆和足浴中心,我们都一一‘拜访’,注册会员的也不止一家。每次去足疗,老爸依照惯例睡觉,我就趁机跟一旁的小姑娘培养一下感情。每次去茶馆,我们都会呆上个一天半天的。  相似文献   

7.
吴冠中《松》、《炮》画案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在《湖南日报》的元旦副刊上,读者看到了吴冠中撰写的题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文章。这位著名老画家应邀到长沙为首都人民大会堂湖南厅绘制油画韶山绣槁以后,省委负责同志派专车陪同他在湖南寻景写生。无意之中,他们发...  相似文献   

8.
才女凌叔华     
作家的童年经历对日后创作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大,凌叔华亦不例外。她的英文自传体小说《占韵》就是以她的童年生活为题材。凌叔华出生在一个旧式文人的大家庭,父亲共娶过4房太太,凌叔华打小就见惯了姨太太为争宠幸、地位而吃醋(小说中有很精彩的表现)。她的母亲是三太太,生了4个女儿。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1997,(10)
对《老年人》杂志,我年年订购,期期必读。它不仅成了我的知心朋友,同时也使我们全家受益。我老伴患糖尿病10多年,久治不愈,痛苦不堪,全家人都为她着急。一次,《老年人》杂志上刊载了一篇专家谈诊治糖尿病的文章,我看了,马上写信向他请教。这位专家很快复函,还寄来了他自己研制的药。老伴服用一个疗程后,效果很好,如今病情稳定了。老伴深有感触地说:“《老年人》杂志通信息、传经验,为我解除了多年病痛,给全家带来了欢乐。”常宁县读者袁诗谱订“老年人”杂志 全家人受益  相似文献   

10.
和往常一样,我来到长沙烈士公园晨炼,一位素不相识的女士打量我一番之后说:“昨晚好像在《焦点访谈》特别节目中看到了你,怎么今天就到这里来了?”自4月17日那天起,每天都有熟悉和不熟悉的人向我问起这事,我简直成了新闻人物。我的确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为《焦点访谈》开播5周年而举办的特别节目《焦点的报告》的录制。3月14日下午,我坐在演播室头排正中位置,接受了《实话实说》主持人崔永元的采访,同《焦点访谈》主持人方宏进、敬一丹、水均益和几位记者进行了交谈,感到十分高兴和荣幸。我是一个退休老人,怎么会受到《焦点…  相似文献   

11.
明辉 《老年人》2008,(9):51-51
问:张某因做生意向我借款20万元.到期后无力偿还。张某说他在广州的朋友刘某欠他15万元.要我向刘某讨债。另5万元欠款以后再慢慢偿还。如果我去找刘某讨债,从长沙到广州的车旅费、生活费等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请问这笔费用是否应由债务人张某承担? 答:我国《合同法》规定:“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  相似文献   

12.
陈恭森 《老年人》2010,(3):21-21
2009年3月,我与朋友合作在《长沙晚报》上发表了一篇《爱,在柯蓝名字里盛开》的文章。文章见报后,不少读者来电来信,表达心中的崇敬和感动。  相似文献   

13.
书人老萧     
彭国梁 《老年人》2007,(12):30-31
老萧,大名萧金鉴,今年六十有八。说到老萧,长沙乃至全国的爱书人,几乎都知道,因为这几年来,他一直在做着一份让读书人爱不释手的杂志——《书人》。  相似文献   

14.
正我留学哈佛时遇到一个留学生,那名学生在万科做过,当时正在哈佛读博士。有一天,这个学生对我说:"王总,我想上《非诚勿扰》。"我知道《非诚勿扰》是个找对象的节目,我说你想干什么?他说:"我博士快毕业了,要找对象了。"我说那哪是找对象的呀,那是一档娱乐节目,我说你到那儿能找到对象吗?我第一反应是惊讶,哈佛博士生要上《非诚勿扰》找对象。结果他跟我讲了理由,他说他毕业之后准备回国创业。我说你回国创业和上《非诚勿扰》有什么关  相似文献   

15.
2013年,对作家王蒙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60年前,他第一次拿起笔创作,就一气儿写下了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开启了60年风风雨雨的文学生涯。一个甲子后的这一年,《王蒙八十自述》出版,他在书中写道:“我永远纪念着过往的60年、65年、80年,我期待着仍然奋斗着的未来。”也是在这一年,他再度步人婚姻殿堂,勇敢地享受着幸福晚年。  相似文献   

16.
彭国梁 《老年人》2008,(7):28-29
去年底,单位同事唐樱女士送给我一本她与刘笃平先生合著的书《长沙记忆·清末长沙“抢米”风潮长篇纪实》。她说,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刘笃平先生花了3年时间,陆陆续续地采访了当时耳闻目睹清末长沙“抢米”风潮的三十多位遗老,得到了一大批与之相关的珍贵史料。在书的前言中,有这么一段话:“‘长沙抢米风潮’对于经历过那场惊心动魄历史事件的长沙老人来说,记忆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象棋是国宝,也是智慧的体操。不少人自幼是棋迷,中年为棋手,老来称专家。童明顺便是其中的一个。我和童君交往20多年了。在《长沙晚报》“棋坛”专栏,我作编辑,他当顾问。我们的交谈是棋,友谊也是棋。他是长沙人,1944年逃难到安江时才12岁。河边一家茶馆有人下棋,他跑去看,看得入迷还大胆评说。人皆惊异,便叫他上阵。他初生牛犊不怕虎,在茶馆坐上一整天,也没人能赢他。回到长沙已是1948年,他帮家里做点小生意,有空便到火宫殿去看人下棋,看得手痒就找人对弃。长沙当时有高手“南周”(周还龄)、“北柳”(柳秀贤),他—…  相似文献   

18.
王朔 《中外书摘》2000,(5):63-64
一九九二年《动物凶猛》发表,我送了一本《收获》给姜文看。当时他正在争夺《红粉》,我在他家见到苏童。有两个导演说,不知道《动物凶猛》怎么拍成电影。有一个导演说,姜文拍不了这个东西。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2014,(1)
正前年夏天,儿子彭一笑应《创作与评论》杂志之约,写了篇题为《老爸》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这一两年,我临近毕业,常有时间呆在家中,闲的日子也挺多。于是,在老爸的召唤下,我总是屁颠屁颠地陪着他。去茶馆喝茶,可以说三天两头;去洗脚按摩,也是隔三岔五。长沙各大上档次的茶馆和足浴中心,我们都一一‘拜访’,注册会员的也不止一家。每次去足疗,老爸依照惯例睡觉,我就趁机跟一旁的小姑娘培养一下感情。每次去茶馆,我们都会呆上个一天半天的。当  相似文献   

20.
我有幸作为教育界的代表,参加了建国以后武汉市召开的第一次党代表大会。这次党代会是 1954年召开的,会上有一项特殊的议程,就是讨论李达的党龄从何时计算的问题。 李达是在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人物,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参加过党的“一大”、“二大”,担任过党中央宣传主任。在党的历史上,他创办了第一本党刊──《共产党》月刊,第一个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和第一所培养妇女干部的学校──上海平民女校。建党早期,他还在长沙和毛泽东等同志一起从事革命活动。可以说,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方面,建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