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程中山 《学术研究》2006,2(10):133-137
黄节《诗学》是20世纪最早的一本诗学批评史,对中国诗学史研究有开创性的成就。前人对《诗学》的成书年代及版本方面注意不多,常有误解,多以为此书成书于黄节任教北京大学时期(1916-1935)。实际上,《诗学》最早成书于晚清宣统二年(1910)的广东,时名为《诗学源流》,后来作者任教北大,才易名为《诗学》。《诗学》在北大出版部多次翻印,作者也先后对原著进行了两次修订。《诗学》的成书年代与版本问题关涉到《诗学》的成书背景及对《诗学》本身的理解,因而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以澄清学界的误解。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汉乐府研究述论(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汉乐府研究呈现出近代学术形态。“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涌现了一批编写乐府诗史和笺注汉乐府的学术精品;50年代以后在马克思主义文学原理主导下进行研究,有得有失,但“文革”时期学术争鸣扩大为阶级斗争,留下了深刻的教训;80年代以后在现代学术思潮影响下出现了多元化研究态势,并开始对汉乐府学术史进行研究、整理。海外学者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文心雕龙·乐府篇》的笺注和研究也颇资借鉴。  相似文献   

3.
曹魏文人对汉乐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习接受。从对汉乐府声调、曲名、歌辞接受看,这一文人群体不仅继续沿用汉旧诗、旧曲,亦用汉旧题、旧曲而作新诗;从对汉乐府艺术手法的接受看,他们对汉乐府自结构上模仿、诗句上化用、修辞上沿袭;从对汉乐府抒情精神的接受看,曹魏文人乐府之作不仅与汉乐府抒情基调多有相似、相同,且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更有高度认同。曹魏文人对汉乐府的接受是乐府文学发展史上第一个转折,其在汉乐府经典化进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六经皆史”,史、诗相混的观念在中国古代一直很有影响;西方诗学则更强调诗与史的不同,诗与史相混的观念几乎没什么地位。中西方诗学的这种差异,根源于历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对诗和诗学的影响及关系不同。对诗与史的关系,中西方诗学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认识过程,都认为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诗与史的联系不仅表现于发生学,还表现在诗人与批评家不可或缺的历史观念和诗与史互补互动等方面。二者区别不仅在于所描写的对象、所表现的内容、所塑造的人物,所使用的语言等方面,更在于其主体性、真实性等等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自亚里士多德起,史诗便是文学理论里一个占有绝对主导地位的文类,荷马史诗成为诗歌,乃至文学创作、接受和批评的典范.至20世纪口头诗学理论兴起,一个不同于书面文学理论的史诗诗学领域开始出现,它的研究既继承了古典诗学的史诗观念和研究范式,又突破古典诗学的藩篱把世界各地的口传史诗样式都纳入考察范围,学界也开始以文化多样性的观念看待史诗和史诗传统.  相似文献   

6.
邓新跃 《船山学刊》2005,(2):132-133,102
前七子的诗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古诗以汉魏为师,旁及六朝;近体以盛唐为法,旁及初唐,中唐特别是宋以下皆不足法。其诗学思想的批评史意义在于对宋代理学与诗学的反动,与以阳明心学为核心的解放思潮颇为相通。  相似文献   

7.
哲性诗学:从诗高于史到“史”高于诗西方古典诗学视哲学为人类精神的最高形态,并以相应的哲学形态作为建构诗学体系的理论根据,可以说是一种哲性诗学。在诗(文学)与史(历史)关系的论辩中,它不加论证便预先断定了哲学对文学与历史的优先性。文学与历史的关联性一开始便被置于哲学的言说框架中加以考察和区分。历史由于与哲学的关系较远而被认为低于文学。西方诗学史上最早对诗与史的关系进行考察的是亚理士多德,在亚理士多德看来,史与诗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叙述可能发生的事。因此,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  相似文献   

8.
曹魏时期是乐府诗发展的第一个转折期.魏三祖及曹植以大量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的乐府诗给诗坛带来了新的气象.这些乐府诗或者借旧题写新事,或者自命新题自抒机杼,表现出了与旧乐府不同的风貌.但仔细考察.这些新的乐府诗仍然摆脱不了汉乐府的影响.它们对汉乐府的承袭表现为:宗庙仪式乐曲对汉旧曲乐调、歌诗的承袭;其他非宗庙仪式乐曲对汉乐府题名、题材、主题、结构及情感基调、艺术风格等的全方位承袭.可以说,汉乐府是魏乐府产生与成长的土壤和母体.它的身上处处都留存着汉乐府的印迹.但是,它的繁荣同时也促进了汉乐府的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对杜甫诗歌的批评不同于传统对杜诗的肯认,是船山学和杜甫研究一个重要的问题。王夫之非议杜诗"诗史"之誉,通过与史的观照来凸显诗的抒情审美特质。其间,王夫之对杜诗的褒贬立足于其对诗歌本质的界定,是诗学范畴的论赞;但其赞抑的程度和方式则出于挽诗坛之颓败的诉求,溢出了纯粹诗学的范畴,而延展至借论诗以期观照当世、改易时风世俗的诉求。  相似文献   

10.
昆德拉的小说诗学是一种审美存在论诗学,它具体包含了革新文体的形式诗学、探究存在的思辨诗学、剥离情节的历史诗学;小说存在的理由、存在的方式和未来发展命运,是昆德拉小说诗学所指向的核心.昆德拉小说诗学诗、思、史相结合的特质启示我们开放、对话、相对、多元、复调、杂语化及未完成性,不仅是叙事诗学的本质特征,而且也是小说文体谋求发展的一种基本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严羽<沧浪诗话>是集宋代诗学辨体理论大成的理论著作,它对明清诗学批评理论影响最大的是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沧浪诗话>对盛唐诗歌的经典化,是宋代诗学批评辨唐宋诗风差异的理论总结,也是对江西诗派的全面清算,同时显示了严羽试图在儒家理学体系之外建构诗学话语的努力,指引着明清诗学批评的基本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诗学批评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百年来的中西比较诗学由三大板块构成。第一,以王国维、鲁迅、吴宓、朱光潜、宗白华、钱钟书、王元化、刘小枫、曹顺庆等一大批学者为代表的中国大陆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它具有“两头厚重、中间薄弱”、“从自发到自觉,由实践到理论”、“从中西二元比较到中外多元比较”以及“充满思辨色彩”等几个基本特征;第二,以刘若愚、叶维廉、黄维樑等为代表的海外华人与港台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一定程度地弥补了大陆研究的空白时间段;第三,以厄尔·迈纳、米列娜、宇文所安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在突破西方中心论和促进中西诗学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登上诗坛时,正是我国新文学运动艺术上处于相对独立的发展时期。在这一特定的文学背景下,闻一多努力于变革中国的注重直觉感悟与价值判断的诗学传统,使之建立于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体系的现代理论思维的基础上。他所创立的诗学理论体系,突破了单一理论流派的框架,融浪漫主义、古典主义诗论以及现代美学于一炉,成为中国浪漫主义诗派向现代主义诗派过渡的理论桥梁。闻一多的诗学理论,犹如多棱的光镜,呈现出转折期诗论那种内涵丰富的理论色调。他的缜密深沉的理论个性,使他的诗学理论在结构与体系上显示出浓重的思辩色彩,给予我们当代诗学的建构以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南渡诗人有关苏黄诗歌的讨论,是苏黄接受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当时的创作实践密切相关,具有重要诗史意义。南渡诗人揭示了苏黄突破唐人藩篱、变"国朝诗格"的历史地位,并细致分析苏黄诗歌在语言艺术方面的创变,凸显其以文字、才学为诗的特点。这些观点,对后人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南渡诗人也不讳言苏黄因刻意求变而产生的"短处"。苏黄诗歌蕴含的学古与新变的辩证关系,启示南渡诗人直面古老诗学传统,博取兼收,突破苏黄牢笼,探索诗学新路径。他们面对苏黄诗歌表现出了自己的识力、魄力,却少才力,宋诗新高峰还有待来人。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老庄诗文中的艺术精神及其太极诗学的内容范畴、体式表达、知识系统等方面对传统诗论的成功突破。论证了老庄在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诗》亡”不是《诗三百》的消亡,也不是诗歌创作的消亡,而是因“采诗”制度废止而形成的诗教风尚的消亡.诗具史笔是“《诗》亡”与“《春秋》作”在诗教功能上构成因果关系的逻辑前提,也是对诗的社会功能的高度概括.诗具史笔的诗学价值在于对诗歌社会教化作用的重视,对“诗史”范畴的提出和对“以诗证史”批评方法的建立.其理论缺失在于注重诗教,轻视诗美;以诗为史,诗史混淆;依诗订史,苛责诗艺.诗具史笔最大限度地彰显了诗的社会功能,其诗学价值和理论缺失均在于此.  相似文献   

17.
从《去国集》到《尝试集》的创作实践中,胡适成功建立了现代白话新诗的早期范式,而《谈新诗》等诗论则从新诗发生史的角度勾勒了胡适新旧诗学的转换轨迹及诗学特质。在胡适新诗创作与诗学理论探寻的双重变奏视角下。考察胡适新旧诗学转换成因及影响,对当下现代诗歌的探索也不无启迪。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古代地域诗学研究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古代地域诗学研究的理论性探讨;二是对不同历史时期地域诗学的宏观性论说与比较;三是对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地域诗学个案的具体考察.上述三个维面所显示出的成绩,标示出我国古代地域诗学研究已经有效地展开了"攻城掠地"的工作,正在稳步地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的大儒王夫之 ( 1619— 1692 ,学者尊称船山先生 ) ,不但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而且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与诗学理论家。关于船山诗学的一些命题 ,已有不少文章加以研究。但是 ,对于船山诗学的理论特色和学术个性 ,学界还鲜见专门研究。本文拟对船山诗学的理论个性及其内在矛盾做一点粗略的描述。一本人对船山诗学理论个性的基本看法是 :“船山诗学是中国儒家诗学美学化的最后完成。”关于这个意思 ,需要分三层来加以论述 :首先 ,船山诗学属于儒家诗学范畴 ;其二 ,船山诗学属于一种美学化了的儒家诗学 ;其三 ,船山诗学标志着儒家诗学美学…  相似文献   

20.
清代闺秀的诗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一个盲点。而女性诗论和论女性诗,是清代文学批评富有特色的新内容。此期女性在明清思潮的影响下,采用重释儒家文化的策略,突破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的束缚,确证闺秀诗歌的合法性,张扬女子创作的积极意义。而我们也应看到,清代女性诗论的一个独特现象,是依然羁縻于四德之下,以德正才,敛才以合德;论诗高标合乎风人之旨、温柔敦厚等原则,尊奉儒家诗教,体现出比男性论者更为严格的道德自律性。尽管一些女性论者参与了清代主流诗学关于性灵和学问等核心问题的讨论,但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对脂粉气的有意规避,体现出在主流诗学中,女性的身份特征是遭否定的,女性论者的意识中也存在自我身份否定的现象。在晚近时期,这一现象出现转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