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抒惠 《现代交际》2011,(3):104-104
成语是现代汉语固定语中表现最生动并且最富有深意的部分,妙语天成堪称中华文化的结晶。人和动物的密切关系在语言与文化中更是有突出的体现。本文直接引用认知语言学观点对意义具有两重性的"兔"字成语进行初步分析。《汉语成语大词典》中,带"兔"的成语一共有30条,其中隐喻人的有26条,隐喻月出日落的有4条。  相似文献   

2.
日汉语中惯用语的使用频率都很高,而隐喻是惯用语发挥作用的关键手段,也是当代语言研究常用的分析方法。本文抽取了日汉语中含"马"的部分惯用句,从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视角出发,对比分析了其中的隐喻机制,发现"马"的隐喻概念在两种语言中的共通性来源于古代文化的相互交融,差异性则是受到不同民族历史、思维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胡晓芳 《现代交际》2011,(11):59-60
认知语言学是近十几年来国际理论语言学界新兴的一个语言学学派。汉语至今已有长达五千年的历史,而汉字作为汉语的重要载体也已存在四千多年,其含义必然与中国世世代代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密不可分。作者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指导,并结合孔孟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中国古代建筑以及五行等知识,以“东”“西”为例,探求这两个词在汉语语言中的产生与演变。  相似文献   

4.
水乃生命之源,一方面,在法、汉语中都有着相似的隐喻映射,如"时间、力量、灾难、失败";另一方面,法汉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使得"水"在两种语言中也存在着不同的隐喻认知。通过选取与"水"相关的谚语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法、汉语言中"水"概念的隐喻投射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两种语言中"水"的概念隐喻投射的共性和差异。  相似文献   

5.
情感隐喻在语言中具有重要地位,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体现人们所居住的世界的文化模式。认知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者对英、汉语情感隐喻作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随着体验哲学的发展和具身认知的兴起,心理学家也从实证的角度对情感隐喻尝试进行了研究。对情感隐喻的研究或是通往了解人的内心感情世界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6.
吴悠 《现代交际》2014,(5):71-71
上世纪90年代左右开始成形的认知语言学,为语言研究开拓了新的视角,即以认知角度研究语言现象和语言产出。概念隐喻理论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理论。概念隐喻理论解读隐喻的思维方式。通过概念隐喻为基础,探讨著名朦胧派诗人舒婷的《致橡树》。  相似文献   

7.
孙丹 《现代交际》2012,(1):209+208
成语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成语同义词的广泛存在更增加了习得的难度,并且大多未得到明确区分。本文基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选取"半斤八两"和"不相上下"两词作对比分析,试图区分两词并作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8.
隐喻修辞学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概念隐喻在认知语言学的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主要体现在人们的语言、思维和行动中。本文主要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汉语歌曲中爱情的隐喻进行分析。从而可知概念隐喻不仅仅有助于人们了解到爱情歌曲中的语言特色,而且还有助于人们理解它更是一种人类赖以生存的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9.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谚语和成语,同各自的社会、历史、文化等因素息息相关。同样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中国和法国,都有丰富的谚语和成语,并且其中出现了很多惊人的相似。但由于两国地域、语言以及历史文化的差异,也有很多法国谚语和成语在汉语中找不到类似的表达。本文通过对中法谚语及成语的对比,尝试探求中法两国文化之异同及其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俄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作为语言学术语的фразеологизм通常被我国俄语工作者翻译为"成语",本文从фразеологизм和成语的概念、特征、范围出发进行分析对比,揭示出二者的不对等性,得出俄语фразеологизм不论做狭义解释还是广义解释,都应该翻译为"熟语",而非"成语"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英语与汉语之间存在着较多的差异,这种差异归根结底是认知概念的差异。对母语为汉语的英语学习者而言,介词的习得尤为复杂,以至于有些高级学习者也未能掌握。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作为认知基本模式的意象图式被广泛应用。通过意象图式分析,从认知的角度来促进二语学习者的学习,能够让二语学习者对目标语的理解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12.
本文旨在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对凯特·肖邦的《一小时的故事》进行研究,意象图式理论能对语言文字给以直观的解释,而且认知语言学将隐喻看作是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它广泛地运用于文学作品中。通过对这一理论新的运用,进而对凯特·肖邦的文学作品进行一种新的研究视角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李婷 《现代妇女》2013,(11):180-181
在汉语中,成语是极具生动力以及富含凝聚办的表达力极强的固定用语。汉语成语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通过自身的生活体验而凝炼出的智慧结晶,因此,包涵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在汉语成语中,使用动物名称的成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中西文化的差异造成了同一种动物寓意着不同形象的现象,这就给翻译此类包含有动物名称的汉语成语带来了一个难题。是传达中华文化保留汉语成语中的动物形象还是顺应西方文化替换汉语成语中的动物形象呢?本文将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就这一现象进行阐释以及讨论。  相似文献   

14.
从古至今,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文学以及社会学都在探讨时间的本质,时间的表达方式。直到现代,大部分学者认为,抽象的时间概念的认知和理解需要借助概念隐喻。中德文化的差异致使时间概念隐喻表达的不同。因此,对比分析两个民族时间概念隐喻的异同,可以从另一角度分析不同文化在时间概念上的具体异同点。  相似文献   

15.
王晶虹 《现代妇女》2014,(12):288-289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以新闻英语中出现的战争隐喻为语料,基于概念整合理论对其进行认知学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价值进行了阐述,从文化角度、教育角度、人类自我认知角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当代价值发挥路径进行了论述,并对中国古代文学价值在当代现实中具体的实现方式进行了解读与分析。  相似文献   

17.
语法结构渗透着一定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结构,折射特定民族的精神文化。本文将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从英汉对比的视角出发,对汉语语构文化蕴涵的模式进行透视。  相似文献   

18.
现如今,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较强和规模较大的产业之一,从这一点出发,旅游文本的翻译也日趋重要.众所周知,汉语以其丰富的修辞,华丽的文字见长,尤其是带有宣传性质的旅游文本,其中的修辞手法比比皆是.成语作为汉语语言的精华,带有浓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积淀.文中从旅游文本中的汉语成语翻译和中西方语言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如何灵活运用汉语成语翻译策略,进一步提高旅游文本翻译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曾红霞 《职业时空》2008,4(10):192-192
突显是客观世界的事物和事件所呈现的能引起认知主体注意的特点,它影响说话人的认知顺序,并最终影响语序的安排。倒装句作为一种语法形式,是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传统中对语序的研究力求从语言内部寻求解释,对倒装的研究主要是从修辞、句法、语用功能、语篇或信息分布的角度进行,忽视了语言外部的因素,未重视认知对语序的制约作用。本文以突显观为理论基础,对英语倒装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分析汉语存现句的各种句式。我们认为汉语存现句的各种句式具有家族相似性,从而构成一个存现句范畴。在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分析汉语存现句的各种句式,可以清楚地了解各句式间的深层联系,以及揭示人们借用存现句表述事物时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