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带来了传播方式的革命,它打破了时空的区隔,构建了互动式的去中心化的交流方式."人肉搜索"作为这种交流方式的典型样态,不但构型了独特的传播交往关系,并且,其传播效果还广泛介入社会现实及社会问题的解决.本文联系马克·波斯特的"第二媒介时代"理论,从信息和信息主体两个维度分析了"人肉搜索"如何构建了这种新型的传播交往关系,并对"人肉搜索"的正外部性——即它如何提供公民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路径,推动参与式民主的进程进行探讨,同时提出关于"网络暴力"及网络监管、引导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随着网络人肉搜索对现实社会生活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人肉搜索在为人们提供真相和信息的同时,也产生了侵犯他人隐私权等负面影响.面对人肉搜索的双重影响,学界出现了立法禁止和保障人肉搜索的不同争议.鉴于中国的特殊国情,我们不宜单独立法限制或禁止人肉搜索,应通过完善现有法律,加强对人肉搜索的管理,并根据"被人肉"的对象不同,采取不同程度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3.
万淮北 《理论界》2010,(5):57-58
近年来,"人肉搜索"作为一个新的网络语言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产生的影响日益增强。对于"人肉搜索",大家争议很大。笔者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人肉搜索",只要能够趋利避害,正确引导,强化法律和道德双重规制,"人肉搜索"不仅不会危害社会,而且还可以弥补计算机信息搜索的局限性,最终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  相似文献   

4.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独特的网络现象正为社会所关注,随着参与者的不断扩容,特别是一些不良因素的强势渗入,"人肉搜索"渐呈泛滥之势,有逐渐成为一种越轨行为甚至犯罪行为的倾向.然而,我国的相关法律尤其刑法对于"人肉搜索"少有回应,"人肉搜索"入罪呼声渐高.对"人肉搜索"的刑法规制应先明确几个问题,包括造成损害后果情节严重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区分正当舆论监督和侵犯隐私行为,侵害行为由谁进行追究等.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互联网的大发展,网络正把人类带入一个以信息网络为核心资源的信息网络时代.网络如同一柄“双刃剑”,在促进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现实道德难以应付的伦理问题,其中“人肉搜索”导致的伦理问题尤为突出.首先分析了“人肉搜索”的发展及成因;根据当前出现的网络热点事件,阐述了“人肉搜索”带来的一系列伦理困境;进而对“人肉搜索”的利弊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人肉搜索”是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其内在动力源自于现实社会伦理道德的失范、其存在强化了人们对社会的认同等观点,促使人们对“人肉搜索”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若干年前,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形容网络的开放性与虚拟性:"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只狗."今天,在强大的"人肉搜索"面前即便是一只狗,也会被清楚地曝光."如果你爱他,把他放到‘人肉搜索'上去,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你恨他.也把他放到‘人肉搜索'上去,因那里是人间地狱……"这就是人肉搜索的网络名言,在智能化的搜索引擎日新月异的今天,一种更加依赖于人的搜索方式--"人肉搜索"却出乎意料地日渐流行起来.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网络人肉搜索”现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胥文政  乔万敏 《理论界》2009,(3):178-179
"网络人肉搜索"已经成为互联网上信息搜索的重要形式之一.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统计,25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达1.07亿,占整个网民数量的半数,青少年自然也成为"网络人肉搜索"的主体力量.研究青少年广泛参与的"网络人肉搜索"这一新现象,对规范青少年网络行为,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肉搜索"引起的社会评价争议是网络信息开放、言论自由与网络环境下公民私权利之保护的冲突表现,也是社会中其他相互冲突的诸权利协调与博弈过程中的矛盾反映。它集中反映了中国网络隐私权、名誉权保护制度与互联网侵权救济制度的不足。只有沿着"人肉搜索"的权利冲突与权利边界这一基点,以网络环境下隐私权、名誉权的保护与网络信息开放、言论自由的冲突与制衡为主线去思考人肉搜索的价值冲突并给予法律定性,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  相似文献   

9.
"人肉搜索"作为现代网络技术与传统人工调查相结合的信息搜索方式,具有虚拟性、匿名性、盲从性、后果的多重性等特点。"人肉搜索"如果被恶意使用或者滥用,就会严重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包括对公民的隐私权、人格权、名誉权等权利造成侵害,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我国应当从刑法司法和刑法立法两个层面对恶意的"人肉搜索"进行规制,前者是指在现行刑法规定的框架内,在保持刑法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对《刑法》条文的妥当解释和正确适用,追究某些恶意"人肉搜索"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后者是指在立法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在《刑法》中增设"泄露他人隐私罪"或类似罪名,将恶意的"人肉搜索"单独纳入刑法进行立法规制。  相似文献   

10.
在惩恶扬善型人肉搜索事件中,社会角色失调是其源头。角色失调生成社会事件,引发网民的窥视欲望;而"去角落化"的网络平台使搜索指令和信息汇集畅通无阻,搜索对象的身份得以确认;在身份确认之后,网民会施以"畅为式"的闲谈,赋予搜索对象以污名形象,并用不拘形迹的语言进行批评,甚至在现实生活中施以话语攻击。人肉搜索是社会舆论召唤社会规范的网络样本,规避它的伤害的最好办法,是"认识你自己"和"做好你自己",即理解社会角色期待,塑造正常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