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代中央政府为把青海纳入其统治范围,对河湟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有别于其它地区的管理措施:行政上完善军政设置,政治上推行土流参制,对少数民族实行“因其教不易其俗”的政策。文化上以儒教化民众,培养治国理事人才等等。上述政策的实施,对青海河湟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心理、文化取向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河湟花儿两段体分节歌的特点出发,广泛研究了花儿兴起联对“比”这一艺术手法的特殊应用。作者把河湟花儿中对比的应用分为“发端起情定韵之比”和“夸张通感比拟之比”两大类,并分别把两类各自不同的表现手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花儿”是西北地区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在宁夏,回族是传播和演唱“花儿”的主体民族,“花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宁夏回族“山花儿”首先具有“花儿”品种分类的学术研究价值,与流传在宁夏的“信天游”与“河湟花儿”相比,其民族性和地域性更强.其次,具有民族学、民俗学价值.由于地域的影响,“山花儿”既保持了“花儿”山歌野曲的粗犷豪放特点,又具有流畅优美的小调韵味,此外对见证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口头传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生命力和人文价值,也有一定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花儿是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的山歌,由回、汉、东乡、撒拉、保安、土、藏、裕固等族共同用汉语演唱,习惯上分为河湟花儿与洮岷花儿两大流派(河湟花儿是主要的一派)。两大流派内又有较细的分类,如甘肃省卜锡文同志根据不同的民族与地区的不同音乐风格,将河湟花儿分为临夏花儿(主要由回、东乡、汉族演唱)、循化花儿(主要由撒拉、保安族演唱)、互  相似文献   

5.
悠悠岁月,积淀了青海丰富灿烂的文化。无论是民俗还是宗教,不论从城市还是到乡村,载歌载舞的节日,精彩纷呈的盛会,都赋予这方厚重美丽的热土神秘、犷远的地域特色和浓郁、强烈的民族气息,千年不化。 走进青海,歌如海,舞如潮。青稞蘸绿、菜花铺金的季节,嘹亮的“花儿”(青海的民谣称为“花儿”)自田间或原野飞出,此起彼伏,绵绵不断。河湟“花儿”、藏族“拉伊”,土族婚礼曲、回族、撒拉族宴席曲、蒙古族“高林道”,汉族平弦、贤孝等群众参与性极高的民间艺术活动遍及乡野,随处可见可闻。 景色宜人的夏季草原上,人们盛装云集…  相似文献   

6.
“花儿”是西北大地上璀璨的艺术奇葩 ,多少年来 ,无数仁人志士的足迹踏遍花儿的故乡 ,既接受了花儿海洋的洗礼 ,又采集了众多的“花儿” ,还撰文著述 ,就连美国的赵如兰女士、玛丽·克茉尔·苏独玉女士 ,日本的大木康先生、中原律子女士 ,法国的白茜女士……等等外国学者也多次踏上这片土地 ,采集、研究“花儿” ,向世界传播“花儿”文化。“花儿”是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的山歌 ,分为三大体系 :1 “河湟花儿”体系———以甘肃临夏地区和青海湟中地区为代表 ;2 “洮岷花儿”体系———以甘肃临洮和岷县地区为代表 ;3 “陇中花儿”体系———以甘肃陇东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为代表。经历了多年的“花儿”音乐研究和多次民间采风 ,从中得到了新的启迪———“莲花山花儿”的美学价值首当文学而非音乐  相似文献   

7.
河湟花儿中论述花儿的花儿朱刚如果细心翻阅河湟花儿资料,我们就会发现,河湟花儿作为一种整体的演唱艺术,她不仅大量地反映人们所熟悉的男女性爱、社会不公和人民大众追求想往幸福自由这些主题,而且还有一部分花儿是论述花儿本身的。这种花儿我们暂以“论述花儿的花儿...  相似文献   

8.
"河湟花儿"异彩纷呈的衬词运用是非常具有特点的。因此常有:"无‘花’不有衬,无衬不成‘花’"的提法。不难看出衬词在"河湟花儿"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衬字、衬词、衬句的应用体现了"河湟花儿"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和语言特征也构成了"花儿"独特的艺术风格、手段和艺术特征。根据衬词在"河湟花儿"中的应用,可把它们分为虚衬字、词,句首呼唤性衬词衬腔,句中衬词,句尾衬词几类。  相似文献   

9.
通过以湟中县民间剪纸艺术为例对河湟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的来源、品类和文化特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河湟剪纸艺术在来源上深受屯田移民和多民族文化的影响,从而呈现出独具特色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河湟“花儿”,是以西北河湟地区的方言主体——河州话和西宁话写成的。从语言学角度出发,认真研究一下河州话表现在花儿中的语音、词汇以及句法结构等方面的许多语言现象,在推论“花儿”的形成和发展这个重大问题时,可以找到比较科学可靠的佐证。 过去的一些有关“花儿”语言学方面的论文,从汉语的角度对“花儿”中常见的特殊字、词、句分别进行了一些探讨,使其中一些明显属于汉语范畴的语法问题得到了解决,但这仅仅是个开端。事实证明,将“花儿”中屡见不鲜,河湟  相似文献   

11.
"河湟"地区是中国西北多元民族文化共生的典型区域。"以水为据"梳理该地区少数民族聚落的分布特征,为该地区民族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河湟地区多元文化反映了西北民族文化分布格局,少数民族人口的时空变迁,少数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间的调试关系等,对于研究民族文化地理空间具有重要价值。河湟地区是整个西北民族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汉藏边界民族文化研究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2.
[摘要]本文立足于青海河湟地区自古以来形成的多民族杂居、多种文化现象并存的实际,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及田野调查情况,着重从语言、宗教信仰和民俗活动、族际通婚和经济交往等方面,分析并论述河湟地区各民族在长期互动中形成的和谐的民族关系,探寻其兼容并包、寻求共识、共生共荣的民族关系发展特点及原因,从而为我国建构和谐的民族关系提供一个良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13.
河湟"花儿"是流行于河湟流域的民间小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文章从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分析了河湟"花儿"的特点,充分展现了河湟"花儿"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洮岷“花儿”和河湟“少年”的对比、分析,旨在论证这样一个问题:洮岷地区的山歌叫“花儿”,河湟地区的山歌叫“少年”,二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民歌形式,其区别有如“花儿”之比藏族情歌“拉伊”,“少年”之比汉族山歌“爬山调”。因此,不能将二者归结为一源之二流,更不能在此前提下开展对二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今天的"河湟",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地理概念,即今青海与甘肃交界的黄河和湟水交汇地带,但历史上的"河湟",其内涵却相当复杂:一方面,在某些情况下,"河湟"所代指的地域范围存在着与"陇右""河陇"等地域名词互通的现象,这主要反映了唐人对"河湟"在唐蕃交战中军事战略价值的一种认知;另一方面,"河湟"也常常被用来代指西羌种属(包括羌人、吐蕃、西夏等民族)活动区域,这主要建立在汉晋以来对羌戎、吐蕃主要活动区域地理认知的基础上,强调的是"河湟"所属地域的民族内涵。文章最后还对中华书局在标点《两唐书》和《宋史》中的"河湟"一词时所存在的问题,给予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河湟”这一地理概念,大致经历了汉代构建时期、唐代扩展时期和宋代以后复原时期三个阶段。汉代,随着中原王朝疆土西拓,“河湟”表述得以构建,但早期“河湟”内涵并不清晰;唐代,由于“河湟”地区本身战略地位的变化,“河湟”这一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其内涵更加的抽象化,指代的地域范围也更加的泛化和模糊;宋代以后,随着“河湟”边防地位的下降,其内涵也趋于向本体回归,最终成为今青海、甘肃两省黄河与湟水交汇区域的普遍代称。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心”与“边缘”的过渡地带,河湟民族走廊是将中原与青藏高原、蒙古高原等亚区域连接在一起的关键,而该走廊与中原的“一体化”成为其发挥连接作用、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因素。作为“走廊”,河湟经济文化交流的繁盛和大量汉族移民的迁入,成为推动其与中原“一体化”的重要力量,而河湟更具包容性的“性格”特征成为该走廊与中原“一体化”进程的催化剂。当我们看到中原王朝利用强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对周边地区进行整合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周边地区通过制度、礼仪、传说、信仰等主动建构周边社会对国家的认同,并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与此同时,由于河湟民族走廊内部社会经济文化复杂而多元,又形成了其与中原“一体化”进程中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8.
"猫鬼神"是青海河湟地区汉、藏、土等民族言之色变的一种邪神。本文从宗教学和民族学视角对其历史流变和文化内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9.
本文所论述的河湟人 ,是指甘肃南部以临夏 (河州 )为中心的黄河上游及青海海东一带的居民。全文在叙述中原汉民入迁、开发河湟地区的历史之基础上 ,分析了河湟人的人文性格与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0.
青海的文化地理单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地缘文化学的角度看,青海可以分为四大文化地理单元,即柴达木盆地文化、河湟文化、江河源文化和青海湖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地区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与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