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忠恕思想的真谛,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正确认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必须走出三个误区:一是要"多让古人说话",走出曲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意的误区;二是具体地分析其局限性,走出把其局限性简单等同于其阶级性和欺骗性的误区;三是客观中肯地评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价值,走出拔高其现代价值的误区。走出这三个误区不仅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真谛,更有利于我们借鉴这一思想治疗化解当今世界危机。  相似文献   

2.
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是人类普遍认同的、值得大力发扬的道德原则,是为仁之方。先秦儒家的忠恕之道与基督教的道德金律同为爱人之道,但两者在爱的来源、爱的类型、爱的出发点诸方面存在差异。忠恕之道中人格平等的精神,与现代社会人们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相一致,发扬和光大忠恕之道,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和谐人际关系、处理社会冲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恕”,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规范。古人历来将恕视为美德。如汉代的董仲舒曾说:“圣人之德,莫美于恕。”《春秋繁露·俞序》先哲们认为恕是孔子仁学一以贯之的思想。在(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回:“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7’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怒而已矣。”《论语·里仁》恕德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另一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员公》。恕,作为为人之则,是处理个人与他人道德关系的基本态度和要求,也是现代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4.
道德金规则是伦理学中公正原理的一个浓缩表达。本文分析了传统的道德金规则的典型民间版本和学术版本,指出传统金规则要得以成立,在逻辑上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人际共识和价值共识。而在今天,价值共识已经不存在,所以传统金规则不再成立。作者试图通过从“主体观点”到“他者观点”的转换而提出一个关于道德金规则的新版本,即以“人所不欲,勿施于人”代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试图论证其逻辑上的完美性。本文中的核心论点最早于2000年提出,由于该问题涉及到生活基本准则,事关重大,因此经过听取多方意见和反思,在这里进行了更严格的论证和修改。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对“忠恕”一词,可以说是相当熟悉的,因为它是孔老夫子为我们制定的伦理道德的规范,在我们中国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它起到了调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但是,我们这里所要论述的“忠恕”,则是人们不熟悉的。它已经不再是一个伦理道德范畴,而是一个美学范畴了。这个功绩要归之于金圣叹。金圣叹运用“格物”学说,建立了他的美学思想体系,而“忠恕”和“因缘生法”,则是他美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忠恕”在金圣叹“格物”美学思想体系中,位置十分重要,他说:“格物之法,以忠恕为门”。同时,它与“因缘生法”的关系也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仁是传统思想文化的核心概念。忠恕和矩之道进一步显示了六的本质。仁的本质乃是不平等中的平等精神和公正无私的爱心。孔子发展了春秋时期仁的思想,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宋明时期的儒者提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和忠体恕用的思想,进一步明确地提高了仁的思想境界。仁有封建时代的局限性,但其崇高的思想境界及其对平等精神道德上的自觉,仍有现实意义和普遍意义。儒家在提倡德治仁政的同时,相应地提出以仁(或以礼)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孔孟对仁的发展“仁’岸有人际相亲和、相受冷之意。(说文):“仁,亲也;从人,从二。…  相似文献   

7.
官德和民风是精神文明建设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方面,联系这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重温孔夫子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论语·卫灵公》)这句话,两千多年来,作为至理名言,被人们广泛引用,在孔夫子的警句格言中,这是被引用得最多的话之这句话的本意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既然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给别人,那么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否就不肯给别人了呢?这是人们在琢磨这句话时自然会提出的疑问。愚以为要准确而透彻地领会这句话的涵义,需要联系孔子的其他相关的话,综合…  相似文献   

8.
潘顺 《社科纵横》2007,22(5):13-15
孔子"仁"的思想内涵丰富,既有内圣的道德含义,也有外王的治国理念.在今天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孔子的仁学精神仍然有着相当深远的警醒和启示作用,那就是整个社会要提倡群己兼顾的涵养仁心,注重个人内心和谐的建没,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保护弱者利益,体恤民情、执政为民.  相似文献   

9.
林乐昌 《唐都学刊》2013,29(2):20-23
仁,是孔子思想的最高价值观念;仁学,则是孔子整个学说的核心部分.至北宋,包括张载在内的理学家对孔子仁学做出了种种有价值、有深度的新诠释.其中,张载对孔子仁学的诠释尤其令人瞩目.以“仁智”统一这一问题为中心,主要讨论三个问题:一是张载哲学对儒家传统仁爱观的突破,二是张载对“欲仁”与“致学”关系问题的诠释,三是张载对“仁”与“礼”关系问题的诠释.  相似文献   

10.
徐海燕 《浙江学刊》2007,(3):141-144
如何认识孔子“仁”的含义,学界众说纷纭。本文从孔子“克己复礼”和对春秋人物许以仁的评价中揭示了“仁”的事功含义。并讨论了“仁”的事功含义的渊源和对齐儒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刘伟航 《阅江学刊》2011,3(5):99-106
"义"并不是一个具有主体意义的伦理道德范畴,而是一个附着物,是与其他道德、事物、行为相联系的中介,是根据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对人们行为道德的内在规定。在《三国志》中,与"义"有关的词汇则近70个,超过了"忠"、"孝"、"仁"三者词汇的总和。以"春秋之义"来表达时人的道德态度,指导、评价人们的行为和大量以"义"为名的杂号军职的出现是三国"义"伦理的两大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2.
段知壮 《唐都学刊》2014,(4):108-112
东汉的《白虎通》既体现了儒家的文化背景,又有着极其浓重的神秘谶纬色彩,其中运用了大量的阴阳五行思想来阐述“天”的至高无上与“天”“人”之间的关系.但是理论的创建不是凭空出现的,其产生与发展必然有现实的社会基础,《白虎通》在对现实社会中的三纲六纪尤其是君臣关系进行大量“天理”论证的同时,还紧密结合社会现实,把“忠”与“孝”进行理论结合并融会贯通成为一体,“忠”以“孝”为基础,“孝”反过来为“忠”服务,这为后世延续近两千年的君权至上奠定了基调.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与人类存在方式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体现了一种深邃的历史意识和对当代人类生存处境的理性自觉,是在对现代历史发展模式和发展观念认真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发展战略。它既摒弃了对人类发展虚无主义式的否定,也扬弃了现代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发展主义同以“物”为尺度的异化发展道路,在以人为本、推动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过程中探索构建一种新型文明形态,实现人类存在方式的伟大转变。科学发展观的深远意义不仅在于使人们明确当代中国究竟应当如何发展以及发展的未来图景,而且其历史价值更加深刻地蕴涵在人类应当选择何种存在方式这一思想高度之上。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examined children's and adolescents' narrative accounts and evaluations of an instance when they forgave a peer and an instance when they did not forgive, as well as their definitions of what it means to forgive. The sample included 100 participants in three age groups (7‐, 11‐, and 16‐year olds). Regardless of age, forgiveness and non‐forgiveness accounts differed in interpersonal features, such as how they responded when hurt and whether the peer apologized. The psych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experiences involving their own thoughts and feelings also distinguished between events that were forgiven and those that were not, but did so for 16‐year olds and, sometimes, for 11‐year olds, but never for 7‐year olds. The distinct ways in which younger and older children narrated their experiences also were reflected in their evolving definitions of what it means to forgive, though children's definitions revealed aspects of their thinking not captured in their narratives. Finally, children at all ages judged forgiving favorably but, with age, their evaluations of not forgiving became less negative. These findings challenge the narrow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lenses through which forgiveness had been examined, and underscore meaningful age differences in the ways children make sense of and evaluate forgiveness and non‐forgiveness.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is study examined how 86 social work students attending a university in Florida viewed themselves and others in relation to self-esteem, empathy, and forgiveness. The study used a cross-sectional, self-administered survey. Results indicated female students reported a higher level of emotional empathy than that reported by male students.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were also noted between forgiveness of others and the age of the respondent and ethnicity. Self-esteem was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forgiveness of self and forgiveness of others; and empathy is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forgiveness of others. The study identified the need for social work educators to help students develop a strong sense of self and an understanding of others. Future research is suggested to explore how the timing of a transgression affects forgiveness of self and others.  相似文献   

16.
忠德主体是忠德的认识者、实践者、执行者,是忠德对象性活动的行为者本身。儒家忠德主体的集中体现是广大“儒土”。忠德主体具有人格独立性、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以天下为公的道德忧患意识。他们通过“明道”和“救世”的方式来践履忠德,其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而是为了平章百姓、协和万邦,以实现“大同”理想。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异化劳动”和“商品拜物教”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兴起,这一过程中,人被异化,尊严被剥夺.异化是指人的存在及行为都不能被自我所掌控,表现出与自我的疏远和对立.尊严是人作为人的存在被自我和他人承认和肯定.人的异化及尊严感丧失,造成了物质主义、消费主义、虚无主义在现代社会的盛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尊严与异化理论,提供了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尊严和异化的丰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8.
西方启蒙运动的核心理念是科学理性,它虽然促进了现代性的发展,但自身却包含了一系列的悖论,如是与应当的悖论、必然与自由的悖论、普遍性与历史性的悖论等。启蒙理性对中国的消极影响是造成了对科学方法万能的迷信,以及对西方经验和政治原则的迷信,从而使中国的自由主义者不能处理好西方现代文化和本土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启蒙的现代性理想与现实政治客观需要的关系,同时也不能合理鉴别和扬弃西方现代性中的合理因素与不合理因素。启蒙的真正价值是反思批判精神,因此启蒙是一项不断破除迷信和教条的未竞事业。  相似文献   

19.
国学即中国传统学术虽然经受了西学的强烈冲击,但其命脉仍葆有生机。中华民族对于在自己的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差异互补“关系”与和谐“整体”的重视,以及通过这一关系和整体把握自己命运的努力,构成了国学的思想实质。国学之“学”是围绕着“人”展开的,儒学的“仁”道思想就是鲜明的体现。如果说中国的现代化无非是中华民族在外力作用下的“自我”变革与超越,那么,它恰恰可以通过对仁道思想继承和扩展,为现代中国人的安身立命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但这必须经过文化与学术的充分“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