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1 毫秒
1.
在美丽的辽东半岛北部 ,闪现着一颗耀眼的明珠 ,这就是以盛产岫玉而闻名海内外的岫岩满族自治县。曾几何时 ,它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山区穷县。有人临危受命 ,带领全县父老苦干3年 ,不断改变着家乡的面貌 ,改写了岫岩贫穷落后的历史。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滑菇生产第一县、辽宁省“双拥”模范县、辽宁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禹杯”先进县 ;鞍山市外经外贸工作先进县、鞍山市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县…… ,这些荣誉硬是把“贫困县”的帽子顶了个无影无踪。岫岩出名了 ,就连慕名而来的老外也都伸出大拇指高呼 :岫岩OK。岫岩50万各族人…  相似文献   

2.
当你来到辽宁省岫岩一带地方,会发现许多流传在那里的满族风土人情,择其要者记之于下。旗、卜子在岫岩,被叫做旗或卜子的地方,往往是满族的聚居处。这种名称的产生是有历史原由的。300多年前,满族人初到岫岩落户时,大多以氏族为单位,成为“占山户”。随着他们开发山林土地的辛勤劳动,人口也繁衍了,便开始形成以氏族为单位的  相似文献   

3.
岫岩满族自治县地处辽东半岛北部,全县总人口50万人,共有满、汉、蒙古、回等13个民族,其中满族人口占90%以上。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以发展为主题,“举民族旗,打民族牌,唱民族戏”,确立“创建生态农业大县,发展岫岩特色经济”的思路,做到“念好山字经,吃好资源饭,唱好开放戏”,闯出了一条有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到2001年底,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2.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 1.1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50元。  相似文献   

4.
岫岩满族自治县位于辽东半岛北部,隶属于辽宁省鞍山市。全县总面积 4507平方公里,是个“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县。   岫岩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开发,建置千余年。岫岩之名始于金代。 1191年 (金明昌二年 )辽东刑狱王寂见境内大山“连绵不绝,数峰侧立,状如翠屏,秀色可掬”,而誉名“竞秀岩”。 1193年 (金明昌四年 )设县时,遂以“秀岩”命名,意为山多秀丽。明代又据境内峰峦重迭的自然地理特征,改“秀”为“岫”,其名沿用至今。   岫岩满族自治县总人口 50万人,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全…  相似文献   

5.
回望80年前的“五·四”运动─—这个中华民族新时代的伟大始端,我们在那些热血沸腾的青年身影中,看到了一群群令人瞩目的少数民族优秀儿女……在“五·四”运动的发起地北京,回、满、蒙古、白、土家等族学生和各界人民,积极踊跃投身于运动之中。京、津的回族学生,不仅热情高涨,斗争英勇,而且是骨干力量;而来自辽宁开源、岫岩、辽阳、抚顺和沈阳等地的满族学生70余人也参加了天安门前的集合和游行,有的还被选为该校学生会代表。1919年5月3日,北京大学学生召开临时大会,包括满、白等族学生千余人出席了会议。5月4日,…  相似文献   

6.
岫岩满族的剪纸艺术/赵朝勋 岫岩满族民间剪纸艺术是满族劳动群众为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而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根植于满族民众之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限制,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它的最大特点...  相似文献   

7.
满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较多、文化多样化的少数民族之一,在辽宁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岫岩满族民间刺绣是一种十分深受百姓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满族刺绣是在汉族刺绣的基础上慢慢发展变革而来的。2008年岫岩满族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满族刺绣展现的不仅仅是刺绣视觉感的美丽效果,更是展现出满族姑娘心灵手巧和智慧。  相似文献   

8.
在辽宁省东部和东南部的绿水青山间,座落着三个美丽、静谧的小城。东面的一个叫新宾,西南的两个名岫岩和凤城。在初夏6月,为了参加这三个我国首批成立的满族自治县的庆祝活动,我应邀来到了这片被人们称作“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地区。新宾——满族发祥地一串长长的车队,载着心焦的宾客,奔驰在盘山道上。“快看,快看!”顺着一位同志的指点,我们看到数百米以外的、由几幢泥土房组成的村落——那里就是已有385年历史的新宾老城遗址。据史料记载:此城  相似文献   

9.
满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较多、文化多样化的少数民族之一,在辽宁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岫岩满族民间刺绣是一种十分深受百姓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满族刺绣是在汉族刺绣的基础上慢慢发展变革而来的.2008年岫岩满族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满族刺绣展现的不仅仅是刺绣视觉感的美丽效果,更是展现出满族姑娘心灵手巧和智慧.  相似文献   

10.
在“恩信慰怀”的民族政策和“蕃汉各为一法”的法律处罚依据下,神宗开边之前,北宋对西北边区蕃民违法犯罪的处罚,因时而宜、因地制宜且呈现“宽轻”特征。与内地“重法地”法相比,西北边区法律惩治体系反映了一种民族地区特别的刑罚模式,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特别法地”即“轻法地”刑罚理论并付诸实践,为稳定边地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赵敏  袁智忠 《民族学刊》2021,12(6):54-60, 121
在脱离宗教的语境下,“净土”一词用以指代自然生态和谐的洁净美好之地,主体置身其中能够产生一种身心净化的审美愉悦之感。以电影为媒介,藏地的“净土”意象生成逻辑主要有“主观憧憬”、“虚拟置身”、“心灵回归”三种。电影创作主体对藏地“净土”的有意凸显正揭露了工业社会高速运转下,个体精神世界空虚、社会人伦情感缺失的时代症候。影像对藏地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进行逼真再现,旨在激发审美主体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完成了一次电影的“审美救赎”。  相似文献   

12.
董建辉  何茂旭 《民族学刊》2022,13(5):114-121, 143
贵州畲族在1996年被识别为现有民族身份之前被称为“东家人”,史称“东苗”。据史籍记载,东苗源自唐代的“东谢”,历史上的分布地主要为贵阳及其周边地区。明代以后,部分江西人进入黔地,逐渐融入当地少数民族中,他们也因为擅长养鸭而被称作“鸭子苗”。从清中后期到民国初年,东苗的住居地渐向黔东南区转移,集中在福泉、麻江、凯里等地,且多与汉人杂居。其间他们与“鸭子苗”完成融合,被人称作“佟苗”。贵州畲族历史演变及来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充分印证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13.
大宛“汗血马”,两千多年来一直被称作“天马”、“天马子”和“天马千里驹”,不仅如此,而且这种马还能“汗血”,以此之故,使其笼罩上了一层神奇色彩.“汗血马”自司马迁记入《史记·大宛列传》以来,曾受到我国历代史家的关注.到了近现代,外国史家也开始饶有兴趣地探讨这一问题.即使是这样,笼罩在“汗血马”问题之上的神奇色彩,并未因此而消失.下面就有关问题进行些考述,以便科学地、历史地认识“汗血马”诸问题.  相似文献   

14.
岫岩满族自治县的县城,公路四通八达。古老的南北一条街全长不超过三千米,街边的胡同里是一色的青砖瓦房,错错落落,静静地趴在那条清澈见底的洋河西岸。近几年,这里拦腰开出一条东西向的宽阔街道,两边建起楼房,政府重要机关和各种企事业单位相继迁来,以东西的现代取缔了南北的古老,使整个小城改变了结构上的主次关系。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1958年9月份“民族研究”第一期发表的“改刊说明”犯有严重错误。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及时地发现了这个错误,指示民族研究所和“民族研究”编辑部的党组织进行深入的检查和严肃的批判,彻底地改正错误。我们完全拥护中央民委党组  相似文献   

16.
建国前平地瑶社会经济发展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平地瑶主要居住在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江永县、道县、汝城县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富川瑶族自治县、恭城县、平乐县等地,人口在30万左右。他们接近汉族居住或和汉族杂居,较早地接受了汉族先进技术和文化,史称“良瑶”、“粮瑶”、“民瑶”。他们  相似文献   

17.
新“香格里拉”宣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来越多的人涌向“香格里拉”;迪庆藏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商机。在热闹的人流中,是否有人冷静思考:一旦无序的旅游、经济开发对迪庆的自然、文化生态产生破坏,“香格里拉”特有的民族、文化、自然、生态的和谐就会被打破?1933年,英国著名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描绘了一个永恒、和平、宁静的圣洁之地。这个圣洁之地叫“香格里拉”。(Shangri—La)小说“香格里拉”的原型究竟在何地?无数的探险家苦苦寻觅。九十年代初,许多中外人士不约而同地认定:“香格里拉”就在迪庆!其腹心地就在中甸。在迪庆中甸语言…  相似文献   

18.
“怒帕姝芜”“怒帕姝芜”译成汉语,就是:怒家人的女婿。一个异乡异族男子,要想得到“怒帕姝芜”称号,犹如在异国高等学府深造想获得博士学位一样不容易。只有在怒寨“生根、开花、结果”直至埋忠骨的人才能获得这样的赞誉。而纳西族老干部和最贤,在滇藏边境的怒家山寨荣幸地得到了“怒帕姝芜”称呼。还在31年前的初春,已经在“边纵”七支队任了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旅游业一步步发展壮大,特别是在邓小平同志关于“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一系列重要指示的指引和在国际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下,我国旅游业实现了从“事业型”到“产业型”的转变。通过20多年的奋斗,我国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到“亚洲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20.
文章针对学术界对民主改革前四川藏区政治和宗教关系的不同界定和争论,以较为典型的个案表述了作者的一家之言。认为,在康区的某些地区,称“政教合一”更好;在安多藏区的一些地区,则可视为“政教联盟”。“合一”和“联盟”,都分别典型地体现了民主改革前四川各地藏族政治生活的基本特征。而统而论之,还是宜称“政教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