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用符号学的观点解释艺术文化现象,是揭示艺术形式构成和表现特性的途径之一.任何一种艺术符号的主要功能都是对情感信息的传达.声乐艺术由创作实践到审美实践,包含着文学、音乐、歌唱及表演等多元的文化因素,其艺术产生、艺术再现和艺术创造的各个环节,无不体现出多元化文化符号构成的本质属性,从而使之成为一种典型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声乐艺术的综合性艺术特质,或许正是中外声乐艺术最终必然不谋而合地选择了歌剧这种综合性音乐戏剧形式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声乐演唱时的过分紧张,不仅会严重影响演唱的顺利进行,还可能引起不健康的演唱心理,歌唱艺术是人声与语言相结合的音乐艺术,歌唱的最大目的是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那么,要想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就要具有扎实的基本功——一声乐演唱方法。在声乐学习中,心理因素就占有格外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的意念引导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声乐演唱中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演唱者的演唱水平和舞台实践。本文对紧张心理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阐明了良好的歌唱心理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并对如何消除紧张心理提出建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于怎样培养歌唱者良好的歌唱心理,提高歌唱效果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3.
歌唱表演是技术含量很高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很深的文化修养、音乐素质及演唱技巧.文化是音乐作品的诠释底蕴,音乐素质是表现声乐作品完整性的基本保证,而声乐技术只是声乐作品的展示工具.良好的声乐艺术表现取决于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声乐演唱中,心理准备的充分与否是决定一个歌唱者成功与失败的重要因素.所以,心理素质的好坏取决于个人文学修养、音乐素质、技能技巧等因素.  相似文献   

4.
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艺术,语言是声乐演唱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唱者必须有准确、清晰的咬字、吐字技术,才能达到"字正腔圆"的艺术要求。文章通过分析声乐演唱中"字与声"的特点和关系,详细论述了歌唱中吐字、咬字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5.
音乐艺术是随着人类诞生而产生的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它拥有着巨大的魅力并以编织出优美的旋律,来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来歌唱生活,是人人都为之倾心的一门艺术。音乐的学习有很多方面,其中声乐的学习又是很多面性的。简单的来说,对于声乐作品的演唱水平的高低和自身的文化功底的深浅将起到巨大的作用。有人说声乐就是把文学作品变成音乐符号,而这中间,需要我们演唱者有足够的文化素养与音乐专业技能。只有有了这两样东西,我们在声乐演唱的时候,才会声情并茂,才会恰如其分的表达我们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高师声乐教学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歌唱的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基本教学方法以及具有良好的歌唱审美情趣;能分析、理解和表现声乐作品,懂得青少年歌唱训练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具有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歌唱能力和课外声乐辅导的工作能力。其教学不仅要训练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教育能力与综合音乐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7.
如何使歌唱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特色,是声乐界人士多年来谈论较多的话题;也是音乐院校民族声乐专业教学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的课题。 风格是指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现的“独特”色彩风格。歌唱的风格、特色就是指演唱的个性(其中包括演唱者的演唱个性和独有的色彩),要获得演唱特有的风格和特色与演唱者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个人素质、生活阅历、民族、艺术造诣等有关,但最关键的是音乐、语言和演唱技术技巧。下面就此问题谈几点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8.
歌唱者的艺术修养大致包括基本声乐技能、音乐素质、艺术领域的综合拓展能力、生活体验与人生感悟等四大方面。基本声乐技能是歌唱的基石,音乐素质是提升歌唱水准的关键,拓展知识领域是提高艺术综合能力的途径,增强艺术感受是提升歌唱生命力的源泉。歌唱者应打下坚实的音乐素质基础,努力拓展自己的综合艺术修养,以保持歌唱艺术的持久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声乐教学的“技”主要是指物性层面上的技巧 ,如歌唱的呼吸、发声、共鸣等 ;而“艺”属于理性层次上的属性 ,它涉及到艺术情感、文化素养等因素。声乐教学在技术上应从声乐的呼吸、发声、共鸣以及艺术上歌唱的声情并茂、歌曲演唱与艺术再造等问题入手 ,使学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声乐的基本技能技巧和基础理论 ,扩展知识结构 ,提高综合素质 ,以更好地表情达意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声乐理论的研究和实际演唱的探索,以及对部分花腔女高音歌剧作品的技巧和演唱分析,从历史文化发展的角度入手,认真研究了部分戏剧花腔女高音的歌剧作品及咏叹调的曲目,对戏剧花腔女高音的声音特点和华彩乐段的演唱方法和技巧进行重点分析。并对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咏叹调中华彩部分,花腔技巧演唱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合理、科学、全面的教学内容是确立、体现和发展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保证。民族声乐的教学内容应包括各民歌、戏曲、创作歌曲、艺术歌曲、古曲、歌剧等内容,并且各种不同的内容都应在科学发声的基础上体现出教学与演唱的侧重。  相似文献   

12.
民族声乐是在继承并发扬传统民歌、说唱和戏曲的演唱艺术精华和特点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欧美声唱法而形成的新民族歌唱艺术。本文对原生态音乐的特点和对我国民族声乐多元化发展的意义进行简单分析,旨在促进我国民族声乐的多元化发展,在保护并传承不同地区与不同民族的传统原生态音乐的基础上,引进并借鉴新的歌唱方法和歌唱技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传统的原生态音乐进行融合并加以创新,逐步走向多元化发展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和延续。  相似文献   

13.
歌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音乐戏剧艺术 ,它融音乐、戏剧、舞蹈和舞台美术于一体。歌剧的主题思想、风格及其艺术魅力 ,都是通过演员 (包括乐队 )的舞、演、唱 (奏 )艺术所塑造的音乐戏剧形象而展示出来的。歌剧艺术具有高度综合美的戏剧性、音乐性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地方戏曲音乐资源历来是高校教学就地取材的源泉,因此,蒋地方戏曲音乐引入高师音乐专业必修课视唱练耳的教学课堂,既能改变传统的单一不变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传承民间音乐文化。临川地方戏曲音乐资源丰富,有抚州采茶戏、宜黄戏、孟戏、傩戏等等。将其唱腔音乐、锣鼓音乐采用“示、唱、听、演”的教学法进行理论与实践、表演相结合的教学,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希望以此为起点,建立一种以本民族音乐为基点的视唱练耳教学方式和方法,为音乐教育体系做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5.
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依字声行腔”的传统曲唱建立了声韵基础,朱权的《太和正音谱》等将曲韵、曲谱、声乐、唱论等纳入戏曲音韵学体系,促进北曲更加成熟.明代的曲学变迁以何良俊推崇北音和沈璟强调音律为主体,徐渭、王骥德力挺南曲民间声腔,祁彪佳单立“杂调”一品,构成了明清传奇南北对峙、“官腔”、“诸腔”、“北腔”三足鼎立的局面.在这一过程中,“词乐雅唱”与“剧曲俗唱”矛盾冲突,并形成了“依字行腔”和“以腔传字”的痛苦扭结.  相似文献   

16.
:16世纪的欧洲声乐艺术从内质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合唱艺术 ,特别是无伴奏合唱围绕着复调音乐这个轴心 ,已达到相当的高度。宗教声乐通过改革与世俗声乐共同发展 ,交相辉映 ;学校声乐教育体系也初步形成。歌唱技法得到进一步重视并趋于科学化。声乐技法的发展 ,促进了作曲家、歌唱家的创作欲望与热情。在 16世纪末产生的新型歌唱样式———歌剧 ,便成为作曲家、歌唱家文化内涵及歌唱技巧展示的重要舞台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戏曲,融合了歌舞、文学、武术、杂技、美术、表演等多种艺术手段,是一个别具特色、自成体系的综合艺术样式。中华民族注重和谐与平衡、追求统一与完美的审美取向,使中国传统戏曲长期展转流连于奇妙幽远的“中和之美”乐土,出现了众多探讨“以和为美”的戏曲理论文献,而以情与景完美统一的具象要求,来实现“中和之美”的美学精神规范下的和谐统一、均衡稳定,一直是古代戏曲导演领域历久弥新的理论。  相似文献   

18.
“通俗歌曲”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称谓,为“流行歌曲”所代替是大势所趋;流行歌曲在人们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代表着一种新的声乐文化,无法和众多的声乐形式共用所谓“科学唱法”。流行歌曲并不拒绝歌唱技巧,中国流行歌手的现状说明他们更需要唱功。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在戏曲研究中对“戏剧”和“戏曲”两个概念的使用是有分寸的。“戏剧”是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别的演剧艺术的总称 ,“真戏剧”是对我国民族戏剧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称呼 ,“戏曲”则是指戏剧文学中的曲词部分  相似文献   

20.
舞台表演艺术作为传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演唱艺术的重要载体之一,与中国当代民族声乐紧密相连。舞台表演艺术在民族声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舞台表演艺术本身就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是一种特别的美学现象。它通过诠释一种意象,使观众的心灵得到共振;它能促进内心情感的表达,帮助演唱者更深层次的挖掘歌曲的内涵;它可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通过载歌载舞的演唱形式,建立起更广泛的群众基础。总之,它是促进中国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